「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跟你爸有矛盾啊?」

今天的文章開始之前,想先請你回答一個問題:

按 1 到 9 分打分,你和爸媽的親密程度,能打幾分?

之所以想問這個,是因為最近看到吳昕在一檔父女綜藝里的片段。

她今年 36 歲,一起和朋友聚會時,問:

「我不知道你們在像我這麼大的年紀之後,有沒有跟父母有這麼大的矛盾。」

原因是她曾經的男朋友。她說,四五年前她戀愛時,遭到爸媽的強烈反對。

後來發現的確不合適,分手結束得也不是很平靜。

差不多一年時間,她沒法面對她媽,也沒法面對她爸。

在長沙錄節目,寧可住酒店也不回家。

最後還是節目導演托話告訴她:

你媽很擔心你,她希望你不要不回家,不要一回家就關著門。

有一段時間,她連電梯都不想跟爸媽一起坐。

因為總能碰上帶小孩的人家,碰上了,爸媽臉色就不由自主變著急了。沒結婚,她覺得都怪自己。

而爸爸聽到這段故事的反應,也非常像中國最常見的家長:

好幾年的事了,沒想到她的心結一直這麼重。

然後就是安慰,都過去了,沒事了。

爸媽和我們自己,也許是最擅長 「假裝」 的一群人 。

互相都很彆扭,心裡憋著幾句 「為什麼」,但當面說不出口。

於是刻意迴避著那些真正在意的問題,哄著彼此,假裝其樂融融。

我曾經跟你們做過一次徵集,你跟爸媽之間有什麼邁不過的坎。

1000 多個回答,描述很冷靜,剋制,大家都站在了成年人的立場上。

但我還是看到了很多個藏在心裡的 「為什麼」。

「第一次看完心理醫生出來打電話告訴他,他說等一下,他在打麻將。」

「看到別的姑娘跟爸爸撒嬌,會有點羨慕。真的,蠻羨慕。」

「父親愛喝酒。工作的第一年過節回家,心裡的驕傲和苦惱想跟他說說,他喝醉了,開門沒認出我來。」

「退出博士學習的那天,聽到父親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對你很失望。」

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獨立長大,距離感拉遠之後,到現在竟不知道彼此有什麼好說的。

但這些故事往往也有下半場。

朋友@Fiona 告訴我,她從前最怕聽到的就是「很快」這個詞。

因為她爸是機長,每次走的時候都會發生這樣的對話:

——爸爸我想你了。

——很快就回來了。

然後一個接一個缺席了家長會、高考、大學、工作……到後來她也不太在乎了,只給媽媽打電話。

有天她媽媽突然問,你要不要跟他說幾句?

他最近老坐著發獃,雖然他不說,但我覺得他想你了。

@夏桑 曾和一個小流氓談戀愛,跟家裡爭執了好多次。

她爸越反對,她就越要守衛自己的愛情。

於是她爸早出晚歸,回來就躲在房間里抽煙,避著和她在一張飯桌上吃飯。

她就更覺得小題大做,不願和他交流。

後來經歷了背叛、分手,也自然無法分享心痛,就一個人去其他城市工作。

直到現在,年近三十還單身。

一家人看起來很和睦,但是他們在她的感情問題上,小心翼翼,連過問也不敢,更不用說催婚。

後來有一天,爸爸終於問她:

你現在不談戀愛,是不是那個時候你和他在一起爸爸反對的太厲害,傷害了你?

她媽也說,每次給她打電話的時候,她爸都在旁邊伸長耳朵聽著。

在這之後,兩人的關係說不上有多大的變化。

但她覺得,自己起碼多了一點勇氣面對家。

讀者@CC 29 歲。平時跟爸爸見面機會少,幾乎不交流。去年奶奶生日,他們第一次一起喝酒。

她爸突然說,你的男朋友我的女婿,他不需要有錢,但他需要對你好。

「他還想過來抱抱我,但因為父女之間的生疏,他顯得手足無措。」

在表達愛這件事上,沒有人是熟練工。

成年之後,爸媽不認識我們,你可能也不太認識你爸媽。

韓國有個節目,是讓五位藝人的父母自己外出旅行。誰都沒想到,他們在外的樣子,完全是家裡形象的顛覆。

平時在家很沉靜的媽媽,表現出了驚人的交際實力。

一位非常嚴肅的爸爸,主動戴上了兔耳朵。

老家的熟悉給我們安慰,但也限制了我們對家庭關係的想像力。

一位藝人說,他小時候很不能理解媽媽做陶藝。

現在才知道,她當時扛起了一整個家的責任,推著內衣襪子去市場轉,瞞了十幾年。

有位女兒從來沒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媽媽說:孩子沒遇上好父母,才辛苦呢。

「她連爸爸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因為我把照片全撕了。」

所以情況經常是這樣的:「我只知道我媽媽,卻不了解她這個人。」

我們和爸媽,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角色極其固定,看到的都是生活片段。

只有站遠了才能看清楚,有些不盡人意,其實是力所不及。

表面的平淡背後,總會有柔軟的暗流。

關於父母關係,《請回答1988》有非常經典的一段話。

德善作為二女兒一直過得很不開心。既因為沒有大姐優秀的學習天賦而備受指責,又因為不是最小的孩子而承擔很多責任。

甚至在過生日的時候,德善都要和姐姐湊在一天過。

最後德善爆發了,問爸爸,為什麼只有我是德善呢?

後來德善的爸爸帶著德善吃了一根世界盃,買了一個只屬於德善的蛋糕,表情很複雜地說:

「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沒有任何一種身份是免死金牌。但我們之所以被打動,其實是因為他主動向前邁了一步,父女之間第一次彼此看見。

最近幾天,我們關於過年回家的種種討論,總是離不開「如何對抗」。

感覺大家不是要回家,而是挽起袖子準備上戰場。

朋友跟我說過一種形容:我們跟爸媽的那些矛盾,其實就像走在草原上,身後有一隻老虎在追。

許多年過去了,就算知道那條老虎已經不在身後了,但依然不敢回頭。逃避成了下意識的選擇,是一種生理本能。

但所謂長大,其實就是敢回頭 「看一看」。

就算依然有心結,就算依然放不開,看到老虎還在,或者不在,都是對你自己的一個交代。

在大多數人習慣的家庭關係中,爸媽和孩子之間總是碎片式交流,幾乎不具備解決情感問題的能力。

而大部分情感問題,又都是因為太少直接的、真誠的溝通。

但我今天想說的是,千萬不要忽視坦率帶來的力量。

說出真心話之前,我們都覺得爸媽不懂自己的痛苦。

但如果你試著開始一次對話,你會發現和解之路沒有那麼艱難。

這更像是一種心甘情願的面對。

知道他們不夠完美,而自己也願意停止悲傷。


關於跟爸媽的關係,人們攢了很多眼淚。但往往是越長大,才越明白這個道理:你永遠也避免不了矛盾、磕碰,但無論如何,你都不要完全逃避它。

《流浪地球》父子特輯全網獨家首發!吳京想到兒子潸然淚下……_流浪地球_電影_高清1080P在線觀看平台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我前幾天看了電影《流浪地球》的提前點映,裡面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父子故事。航天員劉培強離開年幼的兒子劉啟,前往空間站執行任務,承諾他看到星空,就能看到爸爸。

十多年後,劉啟已經忘了爸爸的樣子。遙遠的距離和「拋妻棄子」的誤解,讓他始終對爸爸懷有敵意。但當他們開始一起守護地球,才真正明白了爸爸的脆弱。這部電影大年初一上映,你可以去看看。

從分離、誤會到相聚。走出那一步,會發現理解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不管早晚,理解都是一種長大。

讀後思考:

現在的你,敢回頭看嗎?


推薦閱讀:

TAG:父母教育 | 父母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