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校園欺凌必須從認識它開始

人,無論年齡都有善惡,成年人總是覺得孩子是單純善良的,然而在某些時候這可能只是成年人把自己對單純美好寄予孩子身上的一種一廂情願罷了。對於孩子來說,也許他們並不能理解很多事情,但是他們具備的豐富情緒和內心感受。如同成年人一樣,孩子的世界異常複雜,喜怒哀樂勾心鬥角同樣充滿了他們的世界。


【案例】

2017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對5名未成年女生判處有期徒刑。在該年2月的一天,這五名女生無辜毆打辱罵其他兩名女同學,甚至將一名女生衣服強行脫光進行羞辱。他們還把欺凌過程拍攝了視頻隨後在網上傳播。經鑒定被欺凌的同學受輕微傷,其中一人因精神受到嚴重刺激導致長期無法正常生活。

校園欺凌近幾年開始頻繁被報到,一時在群眾眼中看來天真單純的校園生活被欺凌的陰雲籠罩。人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如此令人髮指的事。

【消除欺凌從認識開始】

校園欺凌的形式很多,最容易被識別的就是肢體暴力。此外校方和家長還更應該警惕其他形式的校園欺凌。

語言暴力:《增廣賢文》里有這麼一句話,「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相比肢體暴力來說,語言的傷害來非常隱秘,看似無大害的言語傷起人來是直達一個人的靈魂深處,語言的傷害往往以人格侮辱為主,雖然沒有肢體的直接的傷痛,但它會讓一個人喪失人格失去自我。

人際關係暴力:欺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既然是人際關係問題,那麼人際關係本身就可以被利用做為一種暴力手段達到欺凌的效果。這種欺凌形式常見於任何有人際交往場合。其主要特徵就是通過操縱人際關係對他人進行孤立。另外,造謠或以肢體語言對被害者表達鄙視侮辱抹黑的形式也很常見。比如當被害人走過欺凌者面前時,欺凌者會輕蔑地看著他們,或通過具有針對性嘲諷神情與他人切切私語言。在初高中時期,青少年常以小團體的方式交友,這是青春期典型的社交認知特點,因此青少年尤其渴望被他人接受。所以這個年齡段被孤立對一個人的內心影響是極嚴重的。

網路欺凌:相比傳統的欺凌手段,網路具有強大的傳播性和不可控性。當一個人的任何信息被發到網上並惡意抹黑時,常出現難以收場的局面。來自四面八方不知情的網友的攻擊,讓受害喪失隱私並造成極其嚴重的心理傷害。在美國因為網路欺凌導致的自殺事件中,最小的受害者僅為四歲。在本文章案例中提到受害者在本凌辱後又不得不承受網路欺凌,給他們本來已經受傷的內心雪上加霜。

性欺凌:雖然校園欺凌的當事人多是未成年,但具有性侵性質的欺凌也時有發生。性欺凌一般分兩種:具有性侮辱的語言攻擊和直接具有性侵性質的肢體侵犯。

性的行為可以是一種暴力的表達和憤怒的發泄。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已經可以使用性作為暴力手段對他人實施傷害。但因性教育的缺失和不關注,性欺凌並不受到家長和校方的警惕。值得注意的是,性欺凌的發生沒有性別差異,無論男女都可能是被害者,欺凌一方和受害者之間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異性。文章案例中,雖未有性欺凌細節披露,然而就被害者被強脫衣服受凌辱來看,她受到性欺凌的可能性很大的。

雖然欺凌有不同形式,然而校園欺凌的形式往往不是獨立存在。一旦欺凌發生,不同欺凌形式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事件中。本文案例中,該欺凌事件同時有語言侮辱,肢體暴力,網路欺凌,甚至性欺凌的可能。為讓欺凌更加隱秘,很多欺凌者盡量避免直接肢體衝突。因此語言傷害和人際關係暴力很常見,造成的傷害也更隱蔽

【受害者的傷痛】

無論什麼形式的欺凌,受害者的一生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總的來說受害者容易自卑,內心脆弱敏感,嚴重的焦慮情節,甚至導致抑鬱症,強迫症,社交恐懼,驚恐發作,厭食症和貪食症等心理障礙。

不少受過欺凌的人很可能性格扭曲,做事極端偏執,甚至有暴力傾向,在他們的生活中通過各種暴力方式傷害他人。有的時候曾經的受害者就是明天的施暴者。

【因何施暴】

導致校園欺凌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總結一些在我們諮詢中常見的原因。

欺凌者自身的人格問題與家庭影響。不少欺凌者的原生家庭就有各種問題,學生從小在缺乏關愛甚至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很可能導致人格問題。這些學生往往自身特別自卑內心敏感好鬥易激惹。而且可能在成長中受到暴力的影響,他們習慣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並且這些欺凌者很可能就是受害者。他們曾經受到過傷害,於是他們自己被傷害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作為暴力的輸出者人們往往誤以為他們很強大。其實不少具有暴力傾向的人他們的內心其實敏感而自卑。暴力就是他們掩飾自己脆弱內心的方式。他們總是對別人極細微的舉動異常敏感,並會認為是對他們的挑釁。有的時候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就會被認為是惡意的挑釁從而讓他們實施欺凌和報復。

在加拿大聖瑪麗大學 Leanna Closson博士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對有些欺凌者來說欺負別人不需要具體理由,欺凌就是一種排解無聊的方式。這些欺凌者經常故意找茬,無事生非。這些欺凌者在選擇受害人時有明確指向。他們只選擇性格懦弱的同學作為欺凌對象。

欺凌的開始不一定都由欺凌者挑起。有些受害者自身就有缺陷導致他們在交往中因激怒他人而受到欺凌。常見的例子就是在宿舍生活時不懂尊重他人。比如沒經過寢室同學的允許就亂用他人的物品,或在一同購買食物時經常只拿吃喝不付錢。雖是小事,久而久之會激怒其他同學,本來一開始融洽的寢室生活變成了自己被孤立的結局。

【制止校園欺凌,其路漫漫】

校園欺凌之所以頻繁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方和家長難以對其提起應有的重視。學校對肢體暴力都是禁止的,那些非肢體暴力欺凌才是真正的隱患。很多老師和家長甚至不知道或不清楚這些欺凌類型。目前成年人對孩子的關注仍舊更傾向於物質和學習。由於孩子內心感受得不到重視,學生們知道自己的內心在成年人眼中不被理解,所以受到欺凌的學生更傾向於保持沉默。有些人可能在成年後尋找專業心理治療。但更多的人可能帶著沉重的傷痛從不與任何人提及。

拒絕欺凌,校方和家長必須對欺凌的方式和傷害有足夠的認識才。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遇到任何類型的欺凌事件應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安撫受傷的學生。對於欺凌者來說,要在關心他們內心的同時幫助重塑價值觀糾正其行為。

作者: 孫旻舟

本文章首發於《中國好老師》2018年3月號,總第894期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霸凌(Bully) | 校園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