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仕隱 | 曾因告發岳父升遷最終因再次告發而亡身的謝朓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是大詩人李白所寫,各位我們今天不聊詩文,我們來聊一聊李大詩人這首詩中「中間小謝又清發」一句中的這位小謝酸甜苦辣鹹的人生。

這位「小謝」因和「大謝」謝靈運同族,謝靈運生於公元385年,和出生於公元464年的「小謝」謝脁相對,所以世稱謝靈運為「大謝」,謝脁為「小謝」。(關於「大謝」謝靈運可參看本人的文章,《狂傲不羈終至橫死的謝靈運》。)

這「小謝」前輩可是一位另大詩人李白推崇備至的人物啦,在多首詩中提及,可見崇拜的級別了,諸如:《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句,《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中「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句等。

謝朓被譽為當世最出色的詩人,同時期的沈約曾評價說:「二百年來無此詩」;後來的同樣詩文俱佳的梁武帝蕭衍則評價說:「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

那麼這位「小謝」到底是怎樣的人物呢?據歷史記載,生於464年的謝脁,字玄暉,今河南太康,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蕭齊的一位詩人和文學家。

出身高門士族陳郡謝氏(謝尚、謝安、謝玄等),祖父謝述,為原宋初宰相的重臣;父親謝緯,官至散騎侍郎,母親則是南朝劉宋的長城公主。

大咖們都一樣,小時候的謝脁聰慧好學那是必須的。有家族入仕為官的基因再加上錦繡文章,公元483年,年紀輕輕的謝朓在二十歲時就入仕了。

一直到三十歲之前的近十年仕途中,擔任的大多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衣食無憂的過著輕裘肥馬,廣結詩友的貴族生活。

此段時間的謝脁憑著文才成為了當時的文壇領袖竟陵王蕭子良創辦的文學社團「竟陵八友」之一。二十七歲時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平亂期間,深受隨王賞識。

在荊州期間,由於才華出眾,遭到了長史王秀之的忌恨,時常羅織罪名加害,493年秋,因讒言被召回京都,此時的謝脁對結果如何是不能確定的。

以前他曾親眼所見伯父因政治案件與舅公一起被處死的慘狀,父母也因此事受牽連,曾一度被迫遷離京城。此事還歷歷在目,印象極深,此時的他因而感到仕途的險阻和前途的未卜。有其詩為證: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

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此詩的最後四句進一步的表達了作者對風雲詭譎、殺機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隱憂和惶恐心理,為自己戒,也為朋友戒。同時又是為了告知友人,並對讒邪之徒的極盡嘲諷之能事,作者的輕蔑之情溢於言表。

但這十年可以說是南朝宋齊黑暗政治期間少有的清明時期,齊的建立者齊高帝蕭道成在用實力逼迫宋順帝劉准把地位禪讓給自己的。

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期間,非常崇尚節儉,反對奢靡,而且以身作則,把宮中御用的凡是用金、銅製作的器具全部用鐵器替代,衣服上的各種配飾一概簡化,可見他的提倡節儉與身體力行。

高帝在位時期的執政願景是「給我十年,黃金價如土」,就是說假如上天能給我十年的執政時間,我可以讓人們富裕得連黃金都不過爾爾。

可作為天子的他,上天並沒有給他十年的執政時間,在位緊三年就over了。(479年—482年在位,生於427年—卒於482年。)

這個願景就落到了南齊的第二任皇帝齊武帝蕭賾的肩上(482年—493年在位),武帝不負父托和人民的期許,在位的十一年間發展經濟文化,社會較為安定,人民生活富逸,史稱永明之治。

按理,把相對如此清明的政治環境延續下去,國家安定,人民長期享受美好生活是可期待的,可人算不如天算,公元493年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徹底改變了這美好的一切。

在這一年,武帝的身體狀況可謂是每況愈下,隨時都有去見祖宗的危險。但朝臣們對國家的未來並沒有多少擔憂,原因是齊武帝即位之初就把長子蕭長懋立為太子。

可喜的是,這位太子性格忠厚仁孝,處事練達,很受朝野上下愛戴,十餘年來從未出過差錯,齊武帝對太子繼承江山當然是很放心。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讓齊武帝做夢也無法想到的是,正值壯年,年僅三十六歲的太子蕭長懋突然病重了,最終醫治無效後竟於同年正月病逝了。

幾個月後,病痛的日益加劇,使他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人人都要面對的最終歸處,大限快要到了。為了手中大齊江山的永固,繼承人的問題不得不讓重新考慮了。

眉目如畫,容止美雅,寫得一手好隸書的文惠太子的長子蕭昭業映入了武帝的腦海。齊武帝對於孫子書法有非一般的喜愛程度,曾指示不得把蕭昭業的手書隨便流傳出去,加以珍藏。

蕭昭業的舉止言談,亦很受欣賞。當時齊武帝每五日問訊一次王侯后,就會常常單獨的把蕭昭業叫到帳內,特加撫問,叫他小名「法身」,極其鍾愛。

蕭昭業從小是跟隨他的二叔,武帝的次子蕭子良生活的,自小被嬌慣,無人管教,成人後行為多不檢點,時常做出出格的荒唐事,由於善於偽裝和表演,其老爸和爺爺大都不知情,也就沒有事發。

表演的才能在其父蕭長懋病逝期間,尤其發揮的淋漓盡致,每次臨哭時,都號啕不止,像是受不了一樣,可是轉臉回到內廷,便極為歡樂。(可見難掩提前數十年做皇帝的歡樂心情)

但隨後讓武帝疑慮的是,在蕭昭業被立為皇太孫時,雖然他已經二十歲了,但因自小長在深宮,隨後又隨叔父外出多年,既不能體會祖宗的創業之難,又不懂政治,這國家的重擔他能挑得起來嗎?

對於這一問題,齊武帝的心中打起了鼓,對此確實沒有把握。為此他曾考慮過其他的人選,次子蕭子良無論從位次還是能力都是很好的人選。

蕭子良任過會稽太守、揚州刺史等職,政治經驗無疑比孫子蕭昭業豐富的多;同時對於人才的招攬也是非常有一套,麾下有多位才學之士輔佐。

權衡後覺得,如果以蕭子良為皇位繼承人,他應該是能夠勝任的。然而有些決定既怕不想,又怕想多了,此時的武帝也是這種境況。

如果立次子那就違背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古訓,這樣就打亂了皇位繼承順序,難免要出亂子。於是經思忖再三後,最終齊武帝還是決定立皇長孫蕭昭業為皇位繼承人,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為輔政大臣。

這樣的搭配出事是早晚的了,在第二隻靴子落地後沒幾天,齊武帝的病情開始加重了,病重期間,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帶甲杖侍奉醫藥,為防不測,安置了多為親信協助他處理事務。

被立為皇太孫的蕭昭業在得知齊武帝病危後,立馬趕來,但此時守在宮門外的都是竟陵王蕭子良的人,聲言皇上有旨:無論何人,不得擅入宮門一步。

蕭昭業自恃為皇太孫,未來的皇帝,但這些頭銜此時都不管用了,無奈的蕭昭業只好隱忍著,但也無能為力,此時此刻只有獨自發獃的份了。

然而,還是那句,人算不如天算,昏厥沒多久的武帝很快蘇醒過來。看到皇太孫此時竟然沒有在身邊,政治的直覺告訴他情況有變。

急命近侍速召皇太孫蕭昭業率甲士入宮,同時把朝中諸事交時任尚書左僕射的堂叔西昌侯蕭鸞處理,緊接著下詔讓各文武宗室輔佐皇太孫,及時避免了一場奪帝之爭。

沒多久,武帝病死,時任中書郎的王融等親竟陵王派,素之蕭昭業無德無能,不堪帝位,再次欲迎立竟陵王蕭子良繼位。

但陰謀卻被西昌侯蕭鸞知曉,蕭鸞率兵搶先沖入皇宮,立馬召集群臣上殿,在蕭鸞的策劃指揮下,群臣各整衣冠,跪拜新皇登基,如此這般,蕭昭業在蕭鸞的幫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史稱前廢帝。

新皇繼位,蕭鸞自然是加官進爵,阻擋他繼位的竟陵王蕭子良的親信王融等被誅殺,沒多久,時年僅三十五歲的蕭子良也在恐懼和抑鬱中憂鬱而亡。

登基後的蕭昭業正事一團糟,不是奇裝異服就是鬥雞走馬,而且還仔賣爺田不心疼,賞賜左右群小一出手就是百數十萬,揮霍無度,宮中遍布著文物寶器,平時和宮女們拋擲擊碎,樂此不疲。

這就給了大權在握的堂爺爺蕭鸞以機會,公元494年,蕭鸞引兵入宮,小皇帝蕭昭業正裸體和寵姬霍氏飲酒呢,見此情景,自知無力回天。

隨後,蕭鸞以太后的名義廢蕭昭業為鬱林王,迎立其年僅十四歲的弟弟新安王蕭昭文為帝,史稱少帝。然而,蕭昭文只做了短短七十四天的皇帝就被蕭鸞廢為海陵王。

蕭鸞自立為帝,史稱齊明帝。和他叔叔齊高帝蕭道一樣,為了免除後患,登基後還沒到一個月的蕭鸞就派人暗殺了被廢為海陵王的少帝蕭昭文。

齊明帝蕭鸞原本生性陰險狡詐,再加上自己的皇位是旁宗篡奪得來的(蕭鸞是南齊的開國帝王蕭道成的侄子),因此對高帝蕭道成與武帝蕭賾還在世的子孫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

如此的殺戮無疑給政壇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一些大臣們也有了離心的想法,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的統治,蕭鸞長期深居簡出,時常派出重兵監視那些認為有異常舉動的官員。

時任會稽太守的王敬則是謝朓的岳父,由於他是原齊武帝的親信猛將,因此蕭鸞對他是很不放心,經常是加派重兵監視,此時的王敬則不免心存畏懼。

於是就派他的兒子去找女婿謝朓商談,因為此時的謝朓是蕭鸞長子的紅人,前不久親見過蕭鸞同室相殘,刀光血影殺戮場面的謝朓害怕自己也被誤解捲入其中,竟然把小舅子扣住,並且告發了岳父王敬則,結果導致了王敬則全家被殺,舉報人謝朓因大義滅親,舉報有功而升任尚書吏部郎。

謝大詩人的這一大義滅親之舉,導致了老婆的抱負,時常懷揣著刀要殺他,嚇得謝大詩人是經常不敢回家。仕宦的同僚也沒有幾個讚許他的,相反諷刺他的到有不少。

齊明帝蕭鸞在位的五年間(494年-498年),表面上崇尚節儉,下詔禁止地方向中央進貢,過生日時大臣敬奉的金銀禮物也拒絕,還經常讓人打碎一些供品,以顯示他的節儉。

但他自己的宮中那可就是金玉滿堂,華麗非常啦。他的堂弟尚書令蕭穎胄就曾直言不諱的戲虐的說到:陛下你如果非常喜歡砸東西的話,最好把你宮裡的那些寶物也一同砸了吧。

這就尷尬了,被當面戳穿,因是自己忠實的老部下,虛偽的蕭鸞也只有忍著。公元498年,時年四十七歲的蕭鸞因病去世。

次子蕭寶卷即位,史稱後廢帝,這位新皇帝和他老爹廢掉的前廢帝蕭昭業一樣,把國家搞得是一塌糊塗,各地官吏腐敗尤甚。

這就讓一些輔政的權臣們坐不住了,於是就想廢掉他的皇位,迎立始安王蕭遙光為帝,此時身居高位的謝脁自然是他們爭取的對像了。

孰不知謝脁的今日都是蕭寶卷的老爸明帝蕭鸞所賜,自然心向蕭寶卷,但又不好對拉攏他的人直說這樣的理由。只好說蕭寶卷雖然昏庸,但他畢竟是明帝的親兒子,這始安王畢竟是旁支呀。

對廢掉蕭寶卷帝位一事的態度很明確了,接下來的做法是再次用上了對付他老岳父那一套。哪知讓這批人捷足先登了,先到皇帝那裡誣告謝脁欲謀反。

皇帝原本就是糊塗蛋,再加上幾個權臣的輪番誹謗,這罪就做實了,便將謝脁打入了大獄。至此這幹人等還會讓他活著出去嗎,那是給自己自掘墳墓呀,於是,時年僅三十六歲的謝脁冤死於獄中。

臨死前,這位大才子謝脁似乎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曾感嘆地說道: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掉王敬則,可他卻是因我而死呀,今天我的報應到啦,老天是不可欺瞞的呀!

詩人何曾不想遠離這政治的是是非非,但他又捨不得真正放棄這仕宦,又想遠離這朝隆暮喪的血腥場面,現實讓他只能追求一種所謂「仕隱」的境況,一首詩道出了他的心聲和矛盾的心理。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這是公元495年,詩人因得到齊明帝蕭鸞的賞識而得以出任宣城太守。金陵出發逆大江西行,溯流而上,出新林浦是第一站。謝朓得意的以為可以遠離世間喧囂之地而感到高興,於是欣然寫下了這首詩,然而最終卻沒有實現。

對這位大才子的結局,我們不免感到惋惜,對生活在黑暗政治時期為了自保而作出的出格舉動,作為局外人的我們似乎也不能全盤的否定,但總感覺到有些許的不妥縈繞於腦海。

謝脁

軒轅

清發齊宋謝玄暉,

後輩詩壇立贊碑。

仕隱懼憂多幻化,

輪迴天道命難違。

本文寫作者:軒轅


推薦閱讀:

TAG:岳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