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揮拍秘籍之旋轉的秘密(螺旋加速)

理論二:螺旋加速效應

基於角動量守恆定律,在一個旋轉體系里,頭部物體後產生角動量,並向尾端傳遞,尾端的旋轉速度會越來越快。這個過程將需要2個必要條件:(比如鞭子、雙截棍、三節棍)

第一:物體在傳遞動量後旋轉速度降為零

第二:被傳遞的物體質量逐漸縮小

下圖中明顯可以看到雙截棍的另一段,速度已經快到肉眼無法看清

螺旋加速效應只是其中的一種應用,很多人稱之為甩鞭效應

下圖的模擬測試結果,鞭梢的速度瞬間可以達到音速

<<<<<<<<<<理論應用>>>>>>>>>>

第二個旋轉:從轉體弓背開始,經過收腹(向上甩出大臂、收緊小臂)、向上甩出小臂到內旋手腕擊球結束。

前文已提到第一個旋轉被加速,這第二個旋轉也同樣被加速了

第一個旋轉以身體為軸,縱向轉肩時,手臂收攏,縮小了縱軸方向的旋轉半徑,旋轉被加速(也就是轉肩加速)—加速A

第二個旋轉以腰部為軸,橫向收腹時,手臂收攏,持拍手屈臂,同樣縮小了水平方向的旋轉半徑,旋轉被加速(也就是收腹加速)—加速B

這兩個加速先後疊加並傳遞給大臂,將會產生肩部上移的現象,並將肘部頂到最高點。

區別在於加速之後又產生了新的過程

角動量守恆過程:

1)產生角動量,轉肩收腹,腰部是軸,旋轉物體是軀幹

2)第一次轉換,向上甩出大臂(頂肘),肩部是軸,旋轉物體是大臂

3)第三次轉換,向上甩出小臂,肘部是軸,旋轉物體是整個小臂

4)第四次轉換,內旋手腕,腕部是軸,旋轉物體是手腕和拍子

這個旋轉由軀幹產生角動量,並逐級向拍子傳遞能量,並將拍頭加速至上百公里,而能量的傳遞就需要上一個動作停止,也就是「鎖」

如果有物理達人不妨去算一算,一個職業選手在揮拍過程中肩、肘、腕三個關節的最高速度分別為10-20公里、30-40公里、60-70公里,拍頭的速度均在百公里以上,再通過碰撞轉移到球讓專業選手能殺出300公里的球速也就不奇怪了。

鎖的目的、時機以及方法:

鎖肩:發動目的,讓大臂與軀幹保持在同一直線,與軀幹同時作用產生初始角動量;發動時機,向上甩出大臂時,發動方法,通過大臂回擺實現。

鎖肘:發動目的,將動量傳遞個小臂;發動時機,向上甩出小臂時,發動方法,通過大臂回擺實現

鎖腕:發動目的,將動量傳遞給羽毛球,並讓手腕與小臂保持在同一直線;發動時機,拍面擊球瞬間;發動方法,通過手腕內旋實現。

這裡有一個誤區:「鎖」不等於制動

因為很多人提到「鎖」這個字的時候都會聯想到制動,就會覺得是主動的去卸力,導致發力不足,這是錯誤的,所謂的「鎖」實際上是力量的傳遞而產生的現象,並不是主動地卸力,「鎖」是一個目標,將力量釋放至那個特定的目標點,就完成了動量的轉換,當你熟練動作後就能有效地把力量層層傳遞出去,自然就做到「鎖」了

綜上所述:

其一,揮拍最初的力量來源於腰腹,也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當然手臂的力量也不容忽視;

其二,想要打出快速的擊球必須要儘可能的熟練動作來實現有效的動量傳遞

(註:文中所述之理為便於理解,論均為簡化後的通俗版本,描述上與真實理論有出入)


推薦閱讀:

TAG:羽毛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