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投行裁員酸辣史

2016-09-12名校金融夢

看到某券商員工集體抗議「變相裁員」,作為一個在倫敦和香港經歷三輪歷時近8年裁員潮的元老,我百感交集,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倫敦金融圈流傳一句老話「沒有經歷過裁員,你就沒有真正在金融圈工作過」。我的朋友們、同事們、我自己基本上都有被裁員的經歷。

經濟好時被裁員是幸運的

我第一次被裁是在2007年4月,那時裁員還是個稀罕詞。

我所在的對沖基金Old Lane被花旗銀行以8億美元高價收購。當時Old Lane成立僅僅兩年,但是在業內名氣頗大。

Old Lane 是2005年由原摩根大通6名管理層人員創立,基金剛一成立就募集了20 億美金,很快成長為55億美金,成為華爾街當時最明亮的新星之一。

這個明星公司擁有包括後來成為花旗CEO的Vikram Pandit以及管理美洲交易的前摩根大通全球交易總監Guru Ramakrishnan。Guru最著名的業績是把毫不起眼的增強紅利(Dividends Ehancement,or ED )產品做成股票交易中利潤率最高的產品。

此外,當時Old Lane管理歐洲交易的是摩根大通前私營總監Sutesh Sharma,他擁有一批大牌基金經理忠粉。當Old Lane宣布Sutesh Sharma掌管歐洲交易以後,多位基金經理從Och-Ziff、Brevan這類最牛的對沖基金辭職加盟。

由於Old Lane當時的精英聚集,我在2006年大學畢業就毫不猶豫地放棄了UBS的邀約,昂首闊步地走進了Old Lane,然而僅僅一年,基金轉手,花旗表示只接手明星經理人,其他的員工都面臨失業。

從青年得志,師從明星基金經理,以為只要自己努力也會有幾百萬美金年薪的一天,到面臨失業,擔心自己500英鎊一個月房租從哪裡出的窘境,只隔了一天。

在經濟好的時候被裁員是很幸運的事,尤其是你的大牌老闆推銷你的時候,所以我很快就來到了一家一流美國投行倫敦交易大廳。

2008-2011 次貸危機裁員潮

美國的幾個大投行在次貸危機中是觀察裁員情況最好的地點。

雷曼危機發生得太快,一群人抱著文具盒子走出雷曼大樓的情景被永久地定格,成為了歷史的見證。不過大家並不知道他們很多人都領到了1年的工資作為補償,所以當市場還在為雷曼唏噓的時候,很多前雷曼員工正躺在泰國的海灘曬太陽。

雷曼的破產導致了一次非常昂貴的裁員,其他銀行立刻改變戰術,為了把風險和費用降到最低點,多數投行的裁員都採用每月一定數量,持續幾個月完成的辦法。

各大投行都聲明自己是公平的僱主,不會因為種族性別原因裁員,不過由於投行前台女員工最多僅佔20-30%,所以當裁員以男女各一半的比例進行時,女員工迅速成為瀕危物種,除非你父親是銀行大客戶的CEO,或者你有4個兄弟都在買方做交易員和基金管理。

國外投行裁員得不到輿論同情,認為投行員工收入過高,還導致市場混亂。事實上,被裁的都是基層職工,而投行所謂的高工資,不過是平均工資。

海外投行的薪酬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傲視群雄過千萬美元的高管是金子塔尖上的明珠,幾百萬美元的極少數MD組成了金子塔尖,然後按照頭銜從MD、Director到VP,然後是人數眾多的前台助理及中後台的AVP,最後是屌絲中的「戰鬥機」,包括前台的分析師和中後台的Specialist。

大部分VP以下的人都是月光族,但他們卻是裁員中的衝鋒隊。原因很簡單,大佬們拿到要裁員的名額,逐級分配給部門總監。各部門總監拿到自己的數字後看看自己的團隊,有背景有人脈的隊員當然不能碰,自己的左膀右臂、球友酒友於情於理也需要保護,剩下的就是紮根尚淺,早到晚歸的年輕員工們。

由於海外法律對女性員工基本權利保護極佳,女員工的護身符就是聲明自己懷孕了,而很多未婚未孕女員工則非常擔心被裁員,那些已婚未孕的女員工更是高危身份。行業里流傳一個笑話,如果一個女員工突然左手無名指上多出了一個鑽戒,她離上名單的日子就不遠了。

機構經紀部Capital Introduction有個極為漂亮的俄羅斯銷售烏利婭,她20出頭,莫斯科大學數學系畢業,然後又在劍橋學了2年經濟,精明能幹聽話。投行機構經紀部開年度投資者大會基本都是她一人籌劃準備。開投資者大會那天正好裁員,我一天沒有看到烏利婭,知道她很忙,誰知第二天剛上班,烏利婭也被叫到6樓,那意味著被裁了。

另一位有28年亞洲股票銷售經驗的元老,大家叫他八哥,幾乎每個在香港工作的外資基金和投行的西方人都認識八哥。2009到2010年的亞洲股市波瀾不驚,八哥在倫敦賣亞洲股票步履艱難。八哥資歷老、脾氣爆,總是與老闆吵架,不過由於他老闆的老闆亞洲股票總監,是八哥的好朋友,所以八哥一直安全。直到公司從GS招來新的亞洲股票總監,原來的總監「退休」,八哥也被叫6樓,慘痛的被裁員。

裁員的烏雲在交易大廳上空密布,因此討好老闆探口風的工作更顯得極其重要。一天,聽到老闆和一些同事在酒吧喝酒的消息後,我和另一個同在健身房鍛煉的同事連忙跑出來加入他們。大老闆口風很嚴,我們無奈只好循環勸酒,大老闆眼神悲哀的說,如果你們認為自己很慘,那應該去看中後台的同事們,滿滿一疊裁員名單。

不過,裁員也不是完全的負能量。一位美國投資銀行director級別女研究員被裁後在門口放聲大哭,大家紛紛前來安慰,她最後抬起頭說,「不用安慰我,我實在太高興了!」原來她在該行一共工作了16年,每年多得2個星期的工資,總共8個月工資,加上6個月工資作為最低保障,其中有3個月不用交稅。所以算來算去,她得到了一年半的錢,她長舒一口氣「姑奶奶再也不用受氣了。」這個爆炸性新聞馬上從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傳到金融城。我旁邊的一個白富美,聽到這個消息也立刻選擇了辭職,這位白富美的父親是PE公司CEO,送她來投行鍛煉,但她早就厭倦了早6:30到晚6:30的生活,一直擔心父親責怪不敢辭職,而她的身份也沒人敢裁她。

從2008年-2010年,感覺每年裁員兩次,每次大約2-3個月。裁員日來的時候,大家也不那麼緊張了。如果哪位同事被HR叫道6樓,他/她甚至來個簡短的告別演講,跟附近的人握手後離去。被辭職的人還是以年輕的,單身的男人和女人為主。有個笑話,說一些部門的MD甚至做起了早已經生疏的業務工作,因為年輕的做事的人都被他們辭退了。

2010年底我來到對沖基金,聽到的裁員消息大幅減少,以為終於熬過去了,誰知天有不測風雲。

2011年3月11號,日本海嘯,日經指數幾天內大跌20%以上,我們被打得措手不及,基金凈值大幅縮水。緊接著的判斷失誤導致我們失去關掉一些交易的最好時機。最後一天,當市場最恐慌,日經指數跌的最凶的時候,靠關係上來的豪無經驗的風控經理嚇壞了,逼我們清倉,加上槓桿,我們的波動基金在市場最恐慌的時候鎖定了30%的損失!

很快,我們4個交易員被帶到大老闆辦公室。大老闆簡單直率,「你們幾個馬上都離開公司。」由於這幾天基本沒睡,我決定給自己放假,去健身房去桑拿。剛到健身房,公司人力資源同事打電話讓我回去。原來做歐美亞股票的交易員突然辭職,因此幾個基金經理建議大老闆讓我回去接班。哈利路亞!

2012 歐洲債務危機裁員潮

在過了一個相對平靜的2011年後,我們迎來了歐洲債務危機引起的裁員潮。

這次,我是在買方做歐美亞交易,接觸大約70來個不同的券商,他們來自南極以外所有大洲。幾乎一夜之間,平時只有旅遊時才會提到的希臘成了全世界的聚焦。似乎已經忘記了是他們自己銀行的模型在過去幾年給了希臘和德國類似的風險定價,並前赴後繼地為希臘發債,各大投行掉過頭來指責希臘不負責任。希臘成了一切麻煩的源頭,特別是裁員。

一位投行的銷售無比感慨地說,現在交易大廳不是40歲以上的,就是剛畢業沒幾年的。在過去這4-5年的裁員潮里,30歲左右的大部分都犧牲了。他很悲觀。我試圖鼓勵他,但他搖搖頭,「你知道嗎,熊孩子放下奶嘴,就掌管很大的倉位。遲早要出事的。」我們互相望著,無語,喝酒。

晚上做亞洲交易,發現悉尼的各團隊也是大換血。一個以前同事也不在線了,而我第一反應卻是他幫忙借的那些融券到賬了嗎,千萬別耽誤了,我們還得做空呢。

一天我和一個做了20年對沖基金的人談裁員,他在業內名氣很大。他談到自己也曾經被裁過,足足一年沒有工作,他就和建築工人一起給自己未來的夢幻家庭蓋房子,自己設計圖紙,自己選料,自己搬磚弄瓦。現在,當他看到孩子們在自己親手蓋的房子里玩耍,就感到無比的幸福。「挫折是必然的。如何對待挫折決定勝敗。」

2015-2016亞洲裁員潮

2013年夏天由於個人原因來到香港。很幸運,做了兩輪A股過山車。雖然無比刺激,但是非常暈車。歐美股市用幾個月才能做到的跌幅,A股只需要幾個星期,非常有效率。

2015年投行收益大幅下滑。投行在歐洲陷的太深,加上負利率蠶食債市,客戶交易銳減,因此業績越來越差,居然有些利潤跌了80-90%。不斷陷入泥潭的投行們目前的政策就是保住主流業務。所以巴克利退出亞洲,野村退出歐美,滙豐退出N個國家。前幾年各大投行競相開分部的悉尼,現在還剩存的投行分支寥寥無幾。

當野村退出歐美時,好多人失去工作,包括以前不可一世的阿諾德。野村告別歐洲的日子也是阿諾德告別金融的日子,聽說他去做製片人,並在好萊塢拍了好幾部獨立電影,其中一部居然請動了德尼羅做主演!

巴克利關閉亞洲部門在香港影響比較大。消息傳出來當天,一張股票研究部門全體員工在早上9:30點(港股開市)集體喝早茶的照片在微信傳開。還有人說他一個星期面試了6個巴克利前員工。

不過前巴克利中國大陸和香港員工很快都回到市場,但那些優越感十足的歐洲人則被落下了。香港投行以前以英法員工居多,英法員工不但工資高,假期多,房租也是公司交。隨著中國的發展導致對中國大陸研究員銷售員的大幅需求。英法員工一旦面臨失業,很難找到工作。

---轉載陸家嘴投行

推薦閱讀:

TAG:投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