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風味人間」

《風味人間》熱播,說明人們不僅熱愛美食,同樣熱愛美食之中,那些被揭開的秘密。

我也想親身去探索一些鄰近的美食奧秘,到美食的源頭,認識一些做美食的手藝人,分享他們的美食體驗和快樂。

比起去那些熱門景點和餐館,我計劃的風味之旅,難點在於信息的匱乏,隱藏在某個村子或是院落里真正的老手藝人,是不會出現在旅行攻略或美食排行榜里的。當然,他們也不應該出現。

但好在這是去鄰近的地方,都是老鄉,消息相對好打探一些。另外,美食和熱愛美食的人之間,會有一種神秘的緣分,也許會費一些周折,但讓他們最終相遇,是食神給土地公公囑咐過的任務。

傍晚,從縣城出發,往北車程20分鐘的李榜村,聽說這裡的秋冬,會用傳統方法製作紅薯粉條。進了村子,沿路問過去,被一位大娘指向遠方山丘上的一個小屋。

冬天到處都冷絲絲的,直到闖入小屋,暖意才迅速包圍了過來。一個不大也不算整潔的加工間,因為那口大柴火灶而熱烘烘的,幾位大叔擼著袖子在忙碌著。

我的闖入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戒備和關注,農村的陌生人社交反而更簡單一些。大叔笑著沖我點了點頭,繼續自己手裡的活計。

我穿過小屋,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一大片平地。地上是大塊的紅薯澱粉,前方顯然是晾曬的粉絲。夕陽曬下來,是令人心醉的暖意。

游村長是這時候出現的,他是村長,也是這個粉條合作社的社長。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幫著家人做粉條,現在他是最重要的技術把關人,這裡離不開他。他有點抱怨,「天天要和村委會請假」。

好在這種傳統方法製作的粉絲,並不是每個季節都能夠生產,只有年前這兩三個月需要忙碌,但這段時間,他們要格外辛苦謹慎。

新鮮的紅薯打粉,過濾沉澱,只取其中的澱粉,結成大塊後放在太陽下晾曬數日,熱氣和風,帶走澱粉塊中水分,澱粉塊自然分散成粉末。

再將它們拿進之前的小屋,加水和勻成團,壓出粉條,煮熟,晾曬。

文字中的寥寥幾句,生活中卻是近一個月的辛苦成果,掛滿了這一小片向陽的山丘,令人欣喜。

傳統工藝和無添加劑的條件下,游村長的粉絲並不直溜,叛逆地曲里拐彎著,粗狂而張揚。但游村長說,這樣才好吃。

我說買20元的,回家燉羊肉吃。游村長環顧四周,搜羅出一個蛇皮袋子來,沒有稱,直接塞進去一大捆,幾乎把蛇皮袋子裝滿。

我有些不好意思。10斤紅薯,在一個月的各種工序之後,只能做出1斤多這樣的粉條。20元就被我抱走這麼大一捆。

游村長不理會我的客氣,低著頭沖我輕輕擺了擺手。

第二站是尋找魚糕,這種湖北的小吃,在我們這座緊鄰湖北的河南小縣城裡,也被學習和傳承下來。

第二天上午,向南驅車十幾分鐘,這裡是公認的好廚藝的所在,泗店鄉,也是做魚糕做的最好的地方。

我走進一家叫秀珍的飯館,這是這個鄉里最早的飯館之一,被兩個好吃的朋友推薦而來。我小心翼翼的對老闆講出自己的期待,心裏面做好了被拒絕準備,畢竟,讓飯館教自己做菜,而且還是當地的招牌特色菜,實在有些唐突了。

但老闆,80後的王哥,爽快的答應了。在他的囑咐下,我們得以看到魚糕製作的全過程。

魚糕的原料是胖頭魚,將魚肉去骨去刺,仔細地剁成魚糜,加入肥多瘦少的豬肉糜。再加入雞蛋、鹽、薑末和紅薯澱粉。

盛具是一個搪瓷盆,這種被不鏽鋼淘汰的材質,在這裡仍然是主要的盛具,給製作的過程增加了幾份樸素感。

魚肉是魚糕的味覺呈現,豬肉並不能少,為魚糕增加豐腴的口感,雞蛋使魚糕爽滑,而紅薯澱粉的加入,讓魚糕成型,且具有緊緻Q彈的質感。

我申請參與攪勻魚糕的工作,被得到了允許。看似輕鬆的事情,因為紅薯澱粉帶來的阻力,變得困難了許多。才不到十分鐘,我的胳膊已經酸起來了。

攪勻上勁的魚糕,被倒進了一個平底托盤中,將要放入旺火籠內蒸50分鐘左右。

這麼段時間裡,我們也沒閑著。王哥帶我們上山挖野菜。

冬天的山上有些荒涼,但野菜的生命力使得它們可以繼續生存。倔強的伏在田間地頭。但能吃的野菜只是少數,如果你沒有經驗,一定要找個農家老師帶著。

找到了,就是這個,我們這裡最常吃的野菜——薺菜。(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人工種植的)

薺菜乾澀,但有特殊的香味。最經典的做法是薺菜鍋貼,搭配半肥瘦的豬肉做餡,肥肉不可或缺,它的豐腴能夠彌補野菜的乾澀,煎好的薺菜鍋貼,熱氣中散發出奔放的異香。小時候不愛吃,長大了之後只可惜數量有限,不能常常吃到。

摘了一些野菜,魚糕也差不多蒸熟了,我們返程回到了飯館。

王哥向我們分享了剛出爐的魚糕,魚肉的鮮美、豬肉的豐腴,紅薯澱粉的Q彈,隨著耐心的咀嚼一點點溢滿舌頭和每一顆牙齒,美秒極了。

第三站田鋪鄉的豆腐乳。

在王哥的飯館吃了幾個土菜,簡單的告別。繼續驅車向南,經過大半個小時,來到田鋪鄉,這是里上將許世友的故鄉。

除了許世友將軍,田鋪鄉最有名的,一定是豆腐乳了。全國各地都有豆腐乳,但工藝和味道又都略有不同。但能夠肯定的是,每一款能夠被當地人喜愛的豆腐乳,都有它的獨到之處。

現在正是做豆腐乳的時節,我在鄉里的街道遊走,看到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支起了竹編的簸箕,鋪滿了曬制的豆腐。一片改革開放40周年的欣欣向榮感,籠罩著整個鄉鎮。

鄉鎮不大,不消20分鐘,我已經踏足了每一條街道,誤打誤撞間,進入了一個糧油站。這個上世紀中葉的糧站大門緊鎖,估計已經失去了當年的作用,但糧站外的一個兩百平左右的小廣場,隔離了街道上的汽車尾氣和灰塵,成為了絕佳的豆腐乳曬場。

年輕的晏姐正在伺候這一批豆腐乳。她是做豆腐乳的主力,但背後的高人,是遠處坐著曬太陽的年長的媽媽。晏姐幾乎是村裡做豆腐乳的人里最年輕的一個了。如果不是為了方便撫育年幼的孩子,她應該也不會出現這裡。

田鋪的豆腐乳和大多數地方直接發酵的豆腐乳不同,它需要先曝露在陽光下,晒乾其中的水分,這也註定它只能在冬季製作,否則,曝晒的過程會有過多蒼蠅的參與。

老豆腐切成大塊,每日多次反面,晾曬數天。等曬至表面微黃,清洗乾淨,改刀切成小塊,繼續晾曬。待曬至表面深黃,用手指按壓感覺到豆腐塊質地緊實,晾曬過程結束。

重新清洗乾淨,入室內密封的木箱內,蓋稻草。無需人工添加酵母菌,自然發酵5至7天。取出後用辣椒、香料等配置料汁,浸泡灌裝即可。

25元,我買下這一個罐,不算便宜,但分量十足,足夠吃上兩個月。現在我幾乎每一頓飯,都會夾下四分之一塊豆腐乳,作為飯食的點綴。比起其他地區豆腐乳軟滑的口感,田鋪豆腐乳因為多了曬制的過程,口感軟中帶硬,有一種鹹蛋黃式的沙質感和阻尼感,細品十分美妙,是我喜歡的感覺。

第三日傍晚,從城北出發,約半小時,到達吳陳河鄉,這裡的挂面十分出名。

同時是很多地域都有的食物。相比於機械化麵條生產技術,這種傳統的手工製作、晾曬的挂面,顯得十分低效、落後。

但我真的喜歡這種陽光晒乾的挂面。自身略帶些鹹味,能夠很好地吸吮湯汁的味道,麵條纖細、柔軟,而又不失筋骨。是機切面無法帶來的口腔樂趣。

我找到的這位大姐,因為就在公路附近,這次相遇並沒有什麼難度。我問過她的姓氏,但記性太差,回來後就忘記了,著實抱歉。

四十多歲的大姐,是本地做挂面行當的「年輕人」。這真是一鍵好事,因為按現在國家法定退休年齡,至少在未來的20年里,我都有機會吃到正宗的家鄉挂面。

大姐告訴我,做挂面的工序並不複雜,但需要技巧,也足夠考驗人的耐心。麵糰是夜裡和好,凌晨四五點就要開工,必須要早起,因為陽光是做挂面最重要的資源,決不能浪費。

麵糰搓成細條,用籮筐里的小竹棍,兩根一組,一圈一圈的盤在上面竹棍上,短暫發酵後,再掛起來晾曬一天,直到晒乾水分。

我去的有些晚,太陽正在落下,挂面已經吮足了一整日的陽光,變得乾爽利落,正是收穫的時候。

將挂面從竹棍上擼下來,對摺一道,用麵糊做膠,彩色紙帶做繩紮緊,成了。

我買了兩斤,當晚就吃上了兩大碗。家鄉做挂面的方法嗎,先煎一個土雞蛋,肥瘦各半的農家黑豬肉切片,肥肉炒出豐腴的油脂,瘦肉炒至干香,加水、鹽、醬油煮開,再加些蒜苗節或是菜葉子,便是面碼。鋪滿在煮熟的挂面上。

簡單而豐盛,樸素而豐腴,反義的辭彙在一碗挂面中同時呈現。

最後一站是卡房鄉,也是我的祖籍。

村子裡面,有兩顆巨大的銀杏樹,仍舊四季交替著繁盛與枯敗。村裡的老人說,他們小時候,這樹就這麼大了。至於具體的樹齡,有人說四五百年,有人說上千年,甚至有超過兩千年的說法。沒人知道具體的樹齡,讓它們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可惜的是這些銀杏果,散落滿地,隨手便能抓出一把來。這些皺巴巴的果實,剝去表皮,是一層嫩黃色的殼,再剝去,就是軟嫩的銀杏果了。少量食用,好吃且滋補,但不可生吃或多吃,多吃有毒。

千年銀杏果,卻一文不值,可惜。

但雞或許會吃。

這也是我的此行的目的,買一隻真正農家放養的老母雞。

大城市的超市裡,或是專賣有機食品的生鮮店裡,也常有土雞賣,最貴的見過80元一斤。我也擠出老婆本買過幾次,比普通雞肉好些,但也不過爾爾。

眼前這些真正的農家土雞,踏著遍地金黃的銀杏葉,吃著銀杏果和懶蟲子,每日里或悠閑散步,或滿山亂跑,或與公(母)雞打情罵俏,並度過了一年以上完整的快樂雞生。即便最後還是會被端上餐桌,卻也憑藉自身優秀的味道,享受了每一個食客由衷的讚美。完成了「自我實現」這條最高層次的馬斯洛需求。這大概是一隻雞,最好的歸宿。

這是我買到的老母雞,羽毛豐滿,神態安詳,100元一隻,價格不算便宜,但值得信任。

宰殺的事情是在縣城裡完成的。大城市裡也不允許宰殺活物,但縣城裡沒有這樣的規矩,找一個賣活雞的攤位,花5元加工費就可以解決殺雞的困擾。

雞肉的顏色更深,偏紅,肉質更加緊實、細密。

切塊,丟進砂鍋,加蔥姜,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燉兩個小時以上,出鍋前20分鐘加鹽。幾乎是最簡單的烹制方式。

瞧瞧這鍋雞湯,再瞧瞧這碗金黃色的雞湯泡飯。已經不需要什麼形容詞了,我太快樂了。

至此,我這次「風味之旅」就結束了,其實家鄉還有更多的食物,比如毛尖茶葉、餅折、臭豆腐等等,也許下次可以再去搜羅搜羅。

和紀錄片版的《風味之旅》相比,我的「風味之旅」實在是微不足道,但這兩天的樂趣卻是真實的,到食物的源頭去,和那些幾十年的老手藝人聊聊天,甚至有機會親眼看到食物的製作過程,這種對美食的感受,深刻而珍貴。


最後,打個廣告,今年回到老家縣城,是在開調料廠,做些紅燒肉、黃燜雞調料,大家可以淘寶搜索店鋪「玩廚調味料」,捧捧場。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風味人間(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