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 | 打開羅馬古城的正確姿勢
我是「庄澤曦」。最近,我的電子書《羅馬藝術地圖:從斗獸場到神殿》在知乎「一小時」上線了。
羅馬藝術地圖:從斗獸場到神殿書寫羅馬的方法有很多種,前代學者做了不少示範,例如這本小書中提到的, 18 世紀義大利版畫家、建築史學家皮拉內西的版本:他通過串聯各個古代遺迹的方式,勾連出一塊繁複的,交織了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多彩織錦。康有為在百年前的記錄,即在《歐洲十一國遊記》中對羅馬的詳細記載,也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大量啟發。今天,當我們談論羅馬的時候,無法迴避她巴洛克的一面,即她在歷史中沉澱出的無窮無盡的溝壑與迷宮。這種錯置時空的迷亂感,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而我的這本小書,也正是對這種書寫方式的一種嘗試。
我們書寫一段歷史時,往往採用時間線索,但對羅馬而言,時間線索又往往能對應為空間線索,繼而將這些大歷史轉化為視覺的、聽覺的甚至是味覺的直觀感受。八年前,作為藝術學生的我踏上羅馬這塊土地時,不曾料到能坐在卡拉瓦喬用過餐的飯館裡,品嘗來自 500 年前的風味,以及為大家指明拉斐爾、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這三位文藝復興大家在羅馬城內具體的活動路線。可是,羅馬真為我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因此在這本小書里,我著重描繪了上述這類具體的歷史細節,或許過於瑣碎,但當我們真正進入那個空間,看到、聽到、聞到那裡的氣息時,我相信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這就是我想表達的那種迷亂感。
參觀羅馬的過程,其實就是打開那些摺疊進現實空間內部的褶子,正如瀏覽一部反覆剪輯過的電影或不斷修訂過的文本那樣,只有將所有線索完全打開,才能展現她的面目。既然說到褶子,那必然就有摺痕顯露在外。我在撰寫這本小書時使用的三種素材,也就是這些褶子的摺痕,都是大家在羅馬參觀時能看到的東西,它們是雄偉的建築及城市空間、建築物上的碑銘,以及建築內部的繪畫、雕塑。我的這本小書,其實就是用語言引導你的目光去打開這座古城的一份指南。
那打開羅馬古城的正確姿勢是什麼呢?毫不誇張地說,是應該探究散落在羅馬城內的每一塊經人工雕琢的石料、手工繪色的畫布及牆面。這個工程對普通讀者而言過於浩大,因此我的這本小書作為引路石,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然而在這裡不得不提的一點是,羅馬之所以能保留下那麼多歷史遺迹,是因為幾十代學者在數百年內為我們做完了上述繁瑣工作。在書里你會發現,拉斐爾對保留這些古代石料做出了多少貢獻,當時,羅馬城內外所有挖掘出來的石碑和雕塑,都要經拉斐爾編目記錄後才能被搬運或使用。無獨有偶,後來的學者們,包括今天的我們,仍然在用這些材料書寫、拼湊一座「永恆之城」的故事。
在這本小書開頭,我寫到:「從近處看,這份永恆是殘酷的,因為它襯得任何變化都那麼明顯,所以在羅馬,物是人非是件很具體的事」。這是我希望通過這本小書表達的另一層感受,不論是書寫她還是欣賞她,在賞心悅目背後,羅馬還是沉重且殘酷的。
庄澤曦:作者說 | 打開羅馬古城的正確姿勢希望這本小書能讓你更真切地體驗到羅馬,或者帶上它走進羅馬這座永恆的城市。也希望我能讓你發現一個不一樣的羅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