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受害者,如何助人 | 危機干預手冊(教師篇)

學校危機事件可包括學生/或教職員自殺或自傷行為、意外死亡、嚴重受傷,又或者是暴力事故及自然災害等。這些事故會為學校帶來混亂,削弱學校的安全及穩定性,令師生感到受威脅、無助、失落、失去安全感等。

危機威脅人的應變能力,使人無法以慣常的解決方法來應付當時特別的情況。面對危機事件對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家長、教師及學校需要作出不同程度的應變,把事件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北師大心理學部兒童創傷干預小組的二十多位師生在陳師韜老師的帶領下,已推出面向家長的《危機干預應急手冊(家長篇)》(點擊文章名稱可回顧),受到廣泛關注。

與家長不同,在學校中,一名教師需要面對多位學生,很難做到將精力平均投入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去關注所有學生的身心狀態。

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的是識別因危機事件而受到情緒干擾的學生,並且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及時提供心理干預服務資源。

北師大心理學部兒童創傷干預小組,特面向教師推出《危機干預應急手冊(教師篇)》。以期從實際情況出發,讓教師們了解危機事件可能對學生帶來的影響,能夠快速識別需要幫助的學生,並為教師們提供更為切實可行的、有效的危機干預方式

希望我們能通過科普的方式,讓家長和教師了解如何做才能共同幫助受危機事件困擾的學生走出陰霾,重獲陽光。

危機事件對師生的影響

對學生的影響:

各類天災人禍,特別是危及生命的事件,都可能會造成強烈的情感失控反應和心理傷害。這種傷害會帶來心理上的痛苦,夾雜著強烈的擔心、恐懼和無助感,有時超出人類正常的承受範圍。當突發的災難性事件超過個體心理承受的極限時,個體心理反應會過於強烈,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創傷

人為災害(如暴力行為、情感/心理虐待、性侵等)易使人形成I型(急性)創傷(Terr,1991)。

此類型創傷的特點為:形成創傷的時間是短暫的,或者是一次性的;可以發生在兒童和成人不同的階段;形成創傷後的持續時間不長,一般在三個月以內;有的可自然癒合,有的經過治療獲益,有的可能轉化成II型(慢性)心理創傷。

人們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事件後,會有更高的警覺性、強烈的恐懼和持續的焦慮。創傷後近一個月內,個體會因為擔心和恐懼,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或尋找環境中的威脅信息,處於一種高度敏感、情緒易怒的狀態,一旦遇到相關信息就會變得過於驚嚇。

造成重大影響的暴力事件(尤其是發生在學校的暴力事件),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和恐懼, 他們也許會覺得自己有危險、或擔心自己的朋友或親人有危險。他們會向成年人尋求幫助和指導。家長和學校教師可以通過保持常態、建立安全感、並和學生談論他們的恐懼,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危機事件帶來的影響。

對教師的影響:

危機事件不但可能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於教師而言同樣是經歷了一場災難。

教師一方面需肩負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維護學校秩序的責任;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深受危機事件的影響,同時還需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體會著複雜的情緒感受並承擔著較大的壓力。

此時,教師們常見的情緒有對危機事件始作俑者的憤怒,有不能保護好孩子的自責沮喪,有不能合理面對媒體和家長的壓抑和委屈

在理解學生們會對危機事件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的同時,教師也需要接納、理解自己對事件產生的種種反應。而面對危機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迴避這些情緒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傷害。

學校教師的支持和幫助是學生應對危機事件必要且重要的一環,教師只有在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後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到學生。

下面將提供一些方法,來幫助教師更好地調節和處理自身情緒。

教師自身的情緒調節

尋求社會支持是能夠幫助教師緩解情緒的有效方式。

社會支持可來源於家庭、朋友、同樣經歷過危機事件的人。不要因為怕麻煩別人,或擔心情緒會影響他人而不說話,也不要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在經歷危機事件後,人們需要同伴、家庭的支持以調節情緒、度過危機。

當你希望與他人聊天、傾訴時,可以通過以下準備更好地達到處理情緒的目的:

  • 仔細思考要去與誰聊天和傾訴;
  • 提前想一下可能想要聊什麼;
  • 選擇好合適的時間和地點;
  • 從實際的、具體的事件談起;
  • 讓他人知道你需要與他們聊聊,或僅僅只想與他們呆在一起;
  • 當你準備好時,可以開始談談你痛苦的看法和感受;
  • 告訴別人你很感激他們的陪伴與傾聽;
  • 告訴別人你現在需要什麼、他們能如何幫到你——說一件他們當下就可以幫到你的具體的事。

放鬆練習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在危機之後的緊張和焦慮情緒。下面介紹一個簡單的呼吸練習方法,在需要放鬆時可加以運用:

  • 緩慢的吸氣,讓空氣慢慢地進入你的鼻子或嘴巴,然後慢慢地填充你的肺部;
  • 慢慢地、輕輕地跟自己說,「我感覺我的身體在變平靜」;
  • 用嘴巴慢慢地呼氣,感覺肺部慢慢空下去;
  • 慢慢地、輕輕地跟自己說,「我感覺緊張正在慢慢走遠」;
  • 重複5次。

教師在危機事件發生後,還可嘗試通過以下方法處理和調節情緒:

  • 適度鍛煉;
  • 保持正常作息;
  • 保持飲食健康;
  • 安排積極的活動,如閱讀、與興趣愛好相關的活動等。

若上述方法無法有效幫助您調節和處理情緒,可選擇通過心理諮詢的方式幫助自己走出危機事件的影響。(本文文末提供了部分心理諮詢機構的預約方式,並推薦了相關學習資源以供參考。)

識別受事件影響較大的學生

創傷性事件對個體造成的影響一般是在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下產生的,其中主要包括 (a) 創傷性事件的特質和 (b) 個人風險因素。我們需要通過了解學生對危機事件的反應,以評估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

創傷性事件的特質可包括:事件的可預測性、持續性、規模及所造成的後果。一般來說,突發的、意料不到的、涉及嚴重傷亡的及持續長時間的事件會對個體造成較大影響。

個人風險因素可包括:是否身處危機事件發生現場、與當事人的關係及個人的脆弱程度。一般來說,越接近事發現場、與當事人關係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應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會較容易受創傷性事件影響(Brock et al., 2011)。

由此可見,首先需要受到關注的是危機事件的當事人,即直接受到傷害的學生。

另外,目睹事發過程的學生、與受傷害學生關係密切者數量更加龐大,也需要教師們加以關注。

此外,教師可以加強了解其他學生對受創傷的學生的反應,以及他們分享的信息。保護受創傷的學生免受同齡人的好奇,並保護同學免受其他學生詢問創傷的細節。

當教師觀察到或收到他人反饋,知曉有同學在事件發生後出現下列表現時,便需要引起重視,及時提供適合的干預

  • 焦慮、恐懼,以及對自我和他人安全的擔憂(對老師依賴程度增加);
  • 不安情緒增加(異乎尋常地煩躁,喜怒無常);
  • 在班級里上課或做作業時注意力下降,難以集中;
  • 缺勤/逃學,不願意去學校;
  • 對他人表現出不信任感,影響到和他人的交往和相處;
  • 關於身體狀況的抱怨增加(例如,頭痛、胃痛、對輕微的磕碰和擦傷反應過度);
  • 對於創傷事件重複提及或經歷(例如,反覆討論創傷事件,「玩」或畫關於創傷事件的「遊戲」或畫,做相關的噩夢);
  • 對身體接觸、明亮的照明、突然移動或大聲的聲響(如鈴聲、關門或警報器)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
  • 提到死亡或提問相關的問題;
  • 迴避行為(例如,抗拒再去廁所、操場或其他讓孩子想起危機事件的場所);
  • 情緒麻木(例如,似乎對創傷事件沒有什麼感覺)。

面對可能受到創傷的學生,教師能做些什麼?

危機事件發生後,學生需要獲得及時的支持以重建安全感。此時,聆聽、理解和提醒的態度變得尤為重要。

聆聽:教師需要聆聽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具有同理性,接受學生不同的感受以及想法。

理解:理解學生對於不尋常的事故會產生震驚、內疚、憤怒或哀傷的感受;明白這些感受都是常見的反應。

提醒:提醒自己和學生,不愉快的事情總會過去;在困難的時刻要好好照顧和愛惜自己;如果遇到困擾或難題時應該尋求幫助。

下面將介紹教師面對學生對事件可能產生的不同反應,可供參考的相應建議:

不相信、困惑、混亂

「真的想不到ta會遭受這樣的事。」

「會不會搞錯了?是不是認錯人了?」

「我不知道怎麼說,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想什麼。」

毫無意義的暴力對於每個人而言都難以理解。面對學生表現出的不相信、困惑及混亂的狀態,教師首先要認同事件的確難以置信,學生們需要花時間去接受事實。指出人們的確會有複雜的感受,覺得混亂甚至不知所措都是正常的反應。

可建議學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保持正常的作息、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這些行為能幫助保持良好的心情, 而不再去擔心已經發生的事件。並告知學生,若感到極度困擾,應向老師或家長求助。

害怕

危機事件發生後,學生們往往會害怕類似的事件會在自己的身上發生,可能會出現難以集中精神、失眠、做噩夢等反應。

告訴此類學生,害怕、驚慌都是正常的反應。

教師要向學生保證學校和家的安全性, 要讓他們知道大人會保護他們。舉一些維護學校安全的簡單例子。例如, 提醒孩子通往校舍外的門都是上鎖的、操場上有成人監護學生們、以及上學期間進行的緊急演習。

可通過班會、團體活動等方式,與感到害怕的學生們共同想出緩解情緒的辦法。

告知學生若這些情緒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需要及時向老師或家長求助。

悲傷

有些學生可能會通過哭泣表達悲傷情緒;有些學生可能不希望再討論事件相關話題或自身情緒;還有學生也許不會通過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悲傷,但其行為、食慾和睡眠模式的改變可以說明其悲傷、焦慮或不安程度。

告訴學生感到悲傷是會出現的正常反應,並允許學生表達悲傷,無需阻止其哭泣。

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同,沒有表達悲傷的正確或錯誤方式。

但需要留意學生是否有過度悲傷,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支持和幫助。

憤怒

一些學生可能會對危機事件產生憤怒情緒,會埋怨他人,如父母、老師等人沒有阻止事件發生。

教師需要諒解學生憤怒的情緒,無需爭論誰需要負責。

教師需要注意他們在學生面前的談話內容, 並且限制孩子接觸報復性、仇恨性和充滿憤怒的言談, 因為這些言談可能會被孩子誤解。

可以告訴學生:如果覺得生氣或憤怒時, 可通過告知老師、父母自己的情緒等方式尋求幫助。

內疚

一些對事件當事人存在如嘲笑、欺負等行為的學生,或感覺自己當時沒能夠保護、幫助受傷者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內疚、自責等情緒。

指出面對這類事件,當事人的好友和一些同學覺得自己做得不足或不好,及/或覺得自己要負責任,是常見的情緒反應。教師需要欣賞他們對當事人的關懷,緩解其內疚、自責的情緒。

可以告訴學生:有時候, 人們會做一些壞事去傷害其他人。他們也許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受毒品或酒精的影響、或患有精神疾病。成年人(家長、老師、警察、醫生)會努力為這些人提供幫助, 並阻止他們傷害其他人。

表現出不尊重

可能會有學生對危機事件表現出不耐煩、不認真對待、嬉笑的態度。有此類表現的學生可能未能接受事實,不懂得認真處理感受或面對內心的困惑,或不自覺地用這些方式掩飾害怕的情緒。

教師此時無需糾纏於類似表現。理解其產生這樣反應的原因。但當有學生出現過分的行為,如侮辱當事人時,教師不應容忍。需通過思想教育讓同學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之處,並傾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其合適的處理方式。

對事件本身的困惑

部分同學可能會對危機事件本身感到困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同學會被傷害,為什麼沒能夠保護他們。

教師需告知同學,事件的發生通常不是由單一原因所造成,大部份事件背後有複雜及長遠的因素相互影響。

告訴學生事件相關的事實,不要假裝事件沒有發生或事件並不嚴重。孩子是很聰明的,如果他們覺得老師是因為太害怕而不敢告訴他們事件的發生經過, 他們反而會更加擔心。

無特別反應

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對危機事件產生特別的反應或變化,有些學生可能會說「我都沒看見,不關我的事。」「沒感覺!」可能是由於暫時未能對突如其來的事有所反應,亦可能因部分同學不認識當事人所以無反應。

教師不要誤會此類學生是無動於衷或欠缺同情心的;不要要求學生表現出某些情緒或態度。

告訴學生有些反應可能會稍後出現,需要時可向老師尋求幫助。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創傷性事件:

及時支持的一般原則:

  • 安全感:確保學生是足夠安全的,遠離危險的場所和環境;保持誠實,如果環境不安全,要真誠的告訴學生;找到學生的家人。
  • 冷靜:可以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讓自己保持冷靜(保持眼睛接觸、討論一些沒有危險的事情,討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要詢問有關事件的詳細信息。
  • 效能感:儘可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告知學生最新消息、服務狀態等;讓他們知道怎麼樣能更好的照顧自己;讓學生想一些之前自己有較好效能感的例子。
  • 希望:增強學生的希望感,讓他們知道好的結果會出現,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們。
  • 聯繫:讓學生和同齡人保持接觸,從其他人處獲得支持,儘可能提供給學生心理的、身體的和實踐方面的支持。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來給經歷創傷性事件的學生提供支持:

  • 給學生提供一些表達的機會(但是不要強迫學生進行表達),可以採用言語的或者是非言語的行為(畫畫、音樂等)。
  • 不要避免談論創傷:給學生們提供問問題的機會,不要過分保護學生,交給學生們常規的壓力處理方法。
  • 促進積極的體驗:讓學生們知道他們是可以笑的,也是可以玩的。
  • 持續觀察:不斷觀察學生的表現,是不是會存在心理上的變化,是不是會過多或過少的談論創傷性事件。

此外,教師和學校工作者可以考慮短期內調整學校的教學工作,比如:

  • 減少作業量,減輕壓力。
  • 留出額外時間讓學生完成作業。
  • 如果學生情緒過度激烈,可以讓其找指定的成年人幫助(如班主任或家長)。

無論何種危機事件的發生,都會令人深感惋惜。相信作為園丁的教師們,定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將傷害降到最低。

希望《危機干預手冊(教師篇)》可以幫助教師們更好地處理危機,讓一抹抹陽光般的笑容再次於學生們稚嫩的臉龐上綻放。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些心理諮詢機構以及學習資源。

諮詢機構資源

1.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本中心為孩子們特開通綠色通道——危機干預熱線:58800321、58800323

如有線下心理諮詢需要,預約方式: 網路預約(建議您使用電腦登陸中心網站:mhs.bnu.edu.cn/index.do;或百度搜索「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2. 北師大婚姻家庭諮詢中心:58804477

3. 北京大學心理治療與諮詢中心:62759011

4. @簡單心理:jiandanxinli.com/,網路搜索「簡單心理」亦可,您可以根據您的需求選擇其相應欄目。

學習資源

書籍:

《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美) 巴塞爾·范德考克著 Bessel van der Kolk 李智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16

《創傷與復原》(美) 朱迪思·赫爾曼著 Judith Herman 施宏達, 陳文琪譯 北京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15

《校園突發事件的危機干預》 王玲編著 廣州 : 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11

視頻:教育講談:兒童心理創傷怎樣化解

教育講談:兒童心理創傷怎樣化解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參考文獻:

[1] Brock, S. E. , Nickerson, A. B. , Reeves, M. A. , Savage, T. A. , & Woitaszewski, S. A. . (2011).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prepa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10(1), 34-52.

[2] Terr, L C. (1991). Childhood traumas: An outline and overview.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48(3),10-20.

[3] 教育局特殊教育分部教育心理服務組.(2016). 學校危機處理—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心理支援應用手冊.

作者 | 劉珂昕 李初曦

責編 | 陳師韜

來源 | 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微信號:bnu_mhs)。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位於京師大廈二層,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可為不同需求的來訪者提供包括心理測評、個體輔導、團體輔導、婚姻家庭輔導、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心理教育、心理培訓等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 & 評論回答 & 私信學堂君和 TA 的小夥伴們 :)

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TAG:危機干預 | 心理健康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