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溺症」,毀掉你的人生

別讓「自溺症」,毀掉你的人生

作者:硯無聲(富書籤約作者)

最近,微博上出現了一個新詞:「自溺症」,引發許多的討論。

所謂「自溺症」,就是指特別溺愛自己,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自我獎勵

比如,有的人嘴上說「我就睡一會兒、我就吃一點點、我就玩一小下」,結果不起床、吃貨本相畢露、一玩玩半天。

有人的說著人間不值得,但一頓飯能點三個外賣。

你有沒有這樣的癥狀呢?廣大網友表示紛紛躺槍。

網友@生鮮超市說,明明是去跑步的,跑完步又要獎勵自己吃點好吃的。明明只吃一口的,但又吃完了全部。

網友@SEIRANNC驚呼「自救式消費,排遣式進食,所以我又胖又窮,我就是自溺症患者本人沒錯了。」

還有網友說自己沒救了,「自溺症」晚期,不適合活著。

看吧,「自溺症」不過是打著「人間不值得,所以要快樂」的旗幟,以佛系之名,行「自殺」之事,用一時爽換來一事無成的挫敗感。

愛自己本無可厚非,但過分溺愛自己,只會讓自己躺在假象「溫柔鄉」里,不可自拔又茫然痛苦。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所以,是時候要管理自己了,別讓「自溺症」毀掉你的人生。

「自溺症」的本質是缺少自控力

所謂自控力,是指當你克服誘惑,讓自己理性去做一件事。

患「自溺症」的人,往往都缺少自控力。他們管不住自己,日復一日重複著自己不喜歡的人生,讓自己越來越討厭自己。

有個30歲的女白領想減肥,她每天只吃一頓正餐,每天跑步5公里,可是最後不僅一斤沒減,反而胖了3斤。

她為什麼會減肥失敗?

正是因為「自溺症」,她每天鍛煉完之後都覺得自己今天表現好,就會獎勵自己一點高熱量的零食,睡前喝一杯紅酒,節食和鍛煉反倒成了她放縱自己的許可證。

「自溺症」看起來是對自己好,實則自我放縱,讓自己處於失控的狀態,生活中「自溺症」患者不乏其人,表現在方方面面。

比如,一個信誓旦旦要跑步減肥的人,跑了不到1公里,看見路邊攤好吃好喝的香氣四溢,立馬買來犒勞自己,結果兩個月下來,體重不降反升;

比如,年初計劃今年要存款5萬,到雙「十一」,雙「十二」瘋狂剁手,買了一大堆東西獎勵自己,年底別說存款了,妥妥變成一個「光鮮負債」的年輕人;

還比如,制定計劃風風火火,剛開始像「雞血王」,沒幾天又說別把自己搞的太累,計劃放一放,結果易放難收,所有目標都不了了之。

缺乏自控力的人,很容易被一個又一個誘惑所吸引,離既定目標越來越遠,等到自己意識到自己走了彎路,又開始自責。

為什麼會缺少自控力呢?

研究發現,在人腦裡面,前額皮質負責管理我們的自控力。它裡面分為左、中、右,三個部分就像三個小人一樣,在我們處理一件事時發出三個不同的聲音,「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

比如:跑步。

「我要做」就是我要跑步減肥;

「我想要」是我要吃東西,及時行樂;

「我不要」,告訴你不要吃東西,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深謀遠慮。

缺少自控力的人,就是在決定「我要做」一件事時,「我想要」這個小人跳出來,壓倒「我不要」,讓誘惑佔據了上風,壓制了目標。

那麼面對誘惑,如何克服自己呢?

面對誘惑,你必須牢記「我要做」什麼,然後將「我想要」的小人兒壓制。

我要存錢,就把亂花錢的念頭壓下去,因為那跟存錢背道而馳,花得越多,存得越少。

我要減肥,就不要被美食誘惑,否則只會越減越肥,離目標越來越遠。

凱利·麥格尼格爾說:「想要做到自控,你就得在關鍵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這就是「我想要」的力量。」

聰明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智慧的人知道他不要什麼,一個人的自控力有多強,他的力量就有多大。

自控力弱的人迷戀慾望,自控力強的人牢記目標

尤瓦爾·赫拉莉在《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說:「痛苦來自慾望;要從痛苦中解脫,就要放下慾望;而要放下慾望,就必須訓練心智,體驗事物的本質。」

「自溺症」者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慾望誘惑,總以為「吃一點點」、「玩一下下」、「睡一會兒」無傷大雅,不礙事。

一次小小的放縱,在「這沒什麼大不了,這是小事」的自我催眠下,對自己過度溺愛,只看當下,不顧長遠。

有句老話叫: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意思是做到善良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且緩慢,反之,要做惡,就會一瀉千里,既快又易。

換言之,一個人要做到自律自控,就像登山一樣,會有個緩慢艱難的過程。

自控力弱者迷戀舒適,被慾望羈絆,自控力強者牢記目標,勇往直前。

自控力的強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知乎上有個問題:人是怎麼廢掉的?

一個學渣的冒險經歷的回答,獲得23K高贊。

學渣剩下4小時時間寫作業,他感覺2小時足夠了,為妥善起見,計劃3小時半來寫確保質量。

他要玩一會兒遊戲,打開副本,優哉游哉。

第10分鐘,他不幸進了坑,眼看著半小時打不完,他決定50分鐘沒打完就退。

第50分鐘,第N次野團開荒,BOSS剩下2%血,他覺得1小時沒打完也沒什麼,剩下作業時間足夠。

1小時20分,副本打完了。學渣覺得時間充裕,看看後面劇情也好。

1小時30分,他交了任務,又接到下一步殺20個怪找4個東西的任務,再打。

1小時50分,他交了任務,又打一個單人劇情,他認為10分鐘足夠……

就這樣,學渣被遊戲層層包裹,欲罷不能,直到夜裡四點,胸悶氣短,乾脆找理由不寫作業,趴了。

學渣總以為一會兒沒事,結果越玩越上癮,沉溺在慾望里不可自拔,至於要做的正經事,已全然忘記。

自溺症不考慮長期後果,只看當下享受當下,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玩一會兒—耽誤正事—反正也不行—破罐子破摔—廢掉。

塞繆爾·約翰遜說:

一個人一旦依賴情緒和感覺去做所有事,就會漸漸向他們屈服,並最終完全被他們控制,從這時起,這個人就不再是自由的了。

告別「自溺症」,你要做到這4點

有自控力的人,他們每天克制自己的慾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努力前行,始終過著自己能掌控的生活,所以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缺少自控力的人,無休止的溺愛自己,然後在挫折中自暴自棄,一敗塗地,連自己都討厭自己。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人生被毀掉,就從這4點培養自控力。

1.始終記住「我想要」什麼

「自溺症」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了迅速得到瞬間的快感,他們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為了不讓自己失控,就要時刻牢記「我想要」什麼。

比如,你想要在今年年底存款5萬。當你看到一個心儀的包包,你就需要盤算一下你的收支狀況。

如果你買下這個包,五萬存款一絲不動剩下還綽綽有餘,那你就放心買。

假如動了5萬存款又沒有更多的收入補上,或者借款買,直接掐斷你的慾望。

麥格尼格爾說:「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

一個能記住自己真正追求什麼的人,會自動放棄那些阻礙自己達到目標的慾望,更容易成事。

2.打破「那又如何效應」

「那又如何效應」是說我們壓力越大,情緒越低落,我們就越扛不住誘惑,往後又產生負罪感,而且覺得反正有第一次,控制不住自己也就無所謂了。

麥格尼格爾教授提出,要打破「那有如何效應」,你就必須原諒自己,而不是老讓自己覺得很愧疚。

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請來很多關注體重的年輕女孩,讓她們吃各種零食。

他們對第一組女生說,人都有放縱的時候,叫她們不必放在心上,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二組女生沒收到任何信息。

在吃完第一次甜食之後,研究人員又給了每人三大碗糖。

結果奇蹟出現了,第一組原諒了自己的女生成功打破了「那又如何效應」,只吃了18顆糖;第二組女生負罪感極強,陷入了「那又如何效應」的怪圈,吃了整整70顆糖。

就好比我們跑步,假如有一天下大雨我們沒跑,就接受這個事實,肯定以前的表現,以後繼續跑,而不是反正那天沒跑,就放縱自己一直不跑。

不可妄自菲薄,破罐子破摔。

3.堅持再久一點

很多人有目標,但總是半途而廢,原因就在於在短期內努力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就不願意再去付出了。

荷花定律告訴我們,到29天時荷花才開了一半,最後一天開滿另一半。

成功需要厚積薄發,能堅持別人不能堅持的,才能擁有別人不能擁有的。

4.找一個自控力強的人做榜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志力是會傳染的。

比如,你身邊的人都愛學習,你也會不由自主地愛學習;反之你身邊都是自甘墮落的人,你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他們影響。

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曾經研究了「肥胖傳染病」,從1948開始,追蹤調查了12000人,時間長達32年。

他們發現肥胖真的會傳染,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朋友超重了,那麼你變胖的幾率是171%。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里有一個部分叫「鏡像神經元」,它像鏡子一樣,幫我們注意別人在幹什麼、想什麼,你的身體也準備做類似的動作。

想自控力變強,你要向自控力強的人學習。

自控力強的人就像一面鏡子,它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跟著自控力強的人,自己也會變得優秀。

富蘭克林說:「讓你的惡習先你而死」。

戰勝「自溺症」,你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富書君出新書

《好好生活》豆瓣9.0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獲取2019您的新年禮物

??????

作者簡介:硯無聲,富書籤約作者,富書主創團作者,用理性觀點抒寫生活百態,每天一萬步踐行者,做喜歡的事,愛愛我的人。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