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兒童繪畫中的「像」與「不像」?需要好好聊聊(一)

一起藝術--為孩子藝術成長護航

很多人在點評畫時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不錯啊!畫的挺像!」或者「畫的這是什麼啊!一點都不像!」

「像」與「不像」幾乎是一般人評價一幅畫好壞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

儘管當代中國的藝術形式、藝術流派已經多元到泛濫,但「畫的像」、「畫的逼真」這一古老的絕招依然可以在大眾中秒殺一切其它形式。

儘管現在的人們知道的很多,世界各地的美術館也經常去逛,梵谷、畢加索、莫奈也常常掛在嘴邊,抽象、具象、超現實各種流派也能如數家珍。然而,絕大多數人心裡感嘆佩服喜歡的依然是那些非常具象的繪畫。「像就是好「」成為長久以來人們對繪畫評判的共識。

今天我們暫不討論這種評價繪畫的方式是否合理,重點聊一聊在兒童的繪畫世界中如何看待「像」與「不像」。

首先,一般成人對繪畫作品「像」的評判標準是建立在客觀真實基礎之上的,參照物就是客觀真實存在的物象,繪畫作品對客觀物象的還原度越高就「越像」。

也因此,很多人對那些寫實逼真的繪畫作品會大加讚歎,「畫的和照片一樣!」是很多人對繪畫作品的最高褒獎。

與此同時,現行的學院和應試體系美術教育也是以客觀寫實為基本要求,儘管比普通人對「像」的理解多了些學術和審美的要求,但「像」依然是學院體系美術的核心訴求。學美術必須先學會畫准畫像幾乎是全民共識。

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我們在看待和評價兒童繪畫的時候,自然就會習慣性地沿用上述「像」的標準。不同之處只是降低了些標準而已。同時,我們也就很容易習慣性地在這個「像」的體系標準下進行一系列對孩子的繪畫教育和培訓。

表面看來,這似乎沒什麼不對。然而,我們忽略了兒童階段的繪畫世界中的「像」與我們成人認的「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如果不深入理解兒童的心理認知特點,不深入研究兒童的成長發展規律,把成人眼中的「像」做為孩子學美術的參照標準來衡量孩子的繪畫和指導孩子的美術學習,就必然走到一個嚴重的誤區!

第一 兒童的繪畫中的像是「心像」而非成人眼中的客觀「物像」

何為「心像」?就是不以客觀物象的真實存在做為參照依據,更多是依據自己的內心主觀感受得出來的「形象」。兒童時期這個「心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他們對世界感知和認知的加深和理解而不斷變化。

從另一個角度說,客觀真實存在的物象對他們的視覺上形成一個「形象」的作用不太大,如果說成人是用眼睛感知物象,那麼孩子更多是用心感知物象。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知方式,其結果也會是有很大的不同。成人感知的物象是特定時間特定角度下一瞬間物象的某一個角度或局部在視覺中的呈現(如同相機)。而兒童對物象的感知更多是綜合全局的感知,是眼睛所見和對物體認知理解綜合出來的結果。

比如,兒童(七歲之前)畫一張桌子,一定會畫出四條桌腿,而且一樣長短。而成人畫桌子,由於角度遮擋關係,可能只畫出兩條腿,但在兒童眼裡,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認為兩條腿的桌子站不住。

再比如,很多時候兒童畫的房子我們是可以看到房子的整個形象甚至包括房子里的東西的。而我們成人畫的房子可能只是一個局部的外牆。

孩子的眼裡,房子是住人的,需要有窗戶、有屋頂、有門還需要有傢具,只有一面牆的房子怎麼能算是房子呢?

很多時候,成人認為的「像」,在孩子眼裡是「不像」的

而大人認為的「不像」恰恰是孩子認為的「像」。

成人畫的是他們所看到的物象,孩子畫的則是他們的所認識的「心像」,是他們對一個物體的綜合印象。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觀看方式。

用一句哲學用語來概括的話,成人的畫唯物,孩子的畫唯心。

未完待續

老潘(潘利國),中央美院碩士畢業,

中央美院的任課教師,

一個非著名畫家,

一個十一歲孩子的父親,

一個教了二十多年繪畫的美術教師,

願意把他多年的心得體會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們一起藝術!

作者微信lgpan1970

一起藝術

fineart2017


推薦閱讀:

TAG:兒童 | 繪畫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