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價值標準、是非對錯、分別」既然虛幻,佛法修行人該如何生活?》

「價值標準、是非對錯、分別」既然虛幻,佛法修行人該如何生活?

問:三觀是非常主觀的,不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大家的感受也是主觀不可靠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三觀世界,沒有價值標準,沒有是非對錯,沒有分別心,一個在世俗世界生活的人要遵循什麼去生活呢?依照什麼做選擇呢?

答:

一、價值標準是人心,要在社會生活,就必須「遵從大眾價值標準共識」來生活,否則會浪淘沙,但內心必須明白所有價值觀,也是虛幻不實,不可滯留。

二、是非對錯是人心,要在社會生活,就必須「遵從大眾是非對錯共識」來生活,否則會浪淘沙。但內心必須明白所有是非對錯也是虛幻不實,不可滯留。

三、分別心是人心,要在社會生活,就必須「遵從大眾分別心共識」來生活,否則會浪淘沙。但內心必須明白所有分別心也是虛幻不實,不可滯留。

滯留,意思就是把「所言、所行、所想」界定為必須符合個人內心的心意。

舉例 :

  • A君喜歡一個女生,此女生在A君眼中是美女,情人眼裡出西施。

  • A君有權利有這樣感受,但必須明白此西施只是A君眼中的西施,純粹個人感受,亦即是A君內心投影,千萬勿要求別人必須認為眼前的人必然是西施。

  • 明白這種道理,就知道人生只是一場主觀的觀點而締造人生不同感受,並非客觀真實,全屬主觀身心化學反應。

  • 部份佛教信徒,由於不明白什麼叫「中道」,以訛傳訛,淪陷在「一切都沒有、一切都不存在」,結果便會「「否定人生際遇~頑空」,此等人屬於「邪見」,完全違背「般若波羅蜜多」一理貫穿人生。

  • 真正明白大乘佛法的人眼中,決不會否定社會任何共識基準,只是不滯留於基準,亦即是「紅橙黃綠青藍紫、是非對錯」清清楚楚而遵守,否則就構成「執著」。

故此,人類應該遵從共識來維持秩序生活,渾俗和光,做出當下該做的事,內心卻明白世事如夢如幻,一切都不要執著。

二元相對成一雙,掉入極端著四相,

中庸之道隨緣活,渾俗和光般若掌。

~輕心

輕心修行話

佛告阿難:「如來離二邊處中說法」

~節錄自《雜阿含經第三十四》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

~節錄自《中阿含經》

時世尊告五比丘曰:

「諸比丘!於世有二邊,出家者不得親近。何為二耶?

一、於諸欲欣愛、貪著為事,乃下劣、卑賤凡夫所行, 而非聖賢,無義相應也。

二、自以煩苦為事,乃苦而非賢聖,無義相應也。

諸比丘!如來舍此二邊,以現等覺「中道」,為資眼生、 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者也。

諸比丘!何為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中道耶?此即八聖道也!

謂: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

諸比丘!以此為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 證智、等覺、涅槃之中道也。」

~節錄自《南傳的「律藏」〈大品〉》

一切法「無生」,是如來覺。

一切法「無滅」,是如來覺。

一切法「離二邊」,是如來覺。

一切法「不實」,是如來覺。

~節錄自《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按:如來覺,指「離開對感知之滯留清凈心覺知」。一切所感知的叫「法」或「相」,在「離開對感知之滯留清凈心覺知」」~「如來覺」,就明白世事原貌不存在「生?、二元對立、真假」,亦即所謂「無生、無滅、離二邊、不實」。)

筆者舉出以上以上四段經文,顯而易見世尊在開示中,已標出整個「佛法核心」之見解、實踐原則:

一、中道是什麼?

中道,指駕馭兩個極端的滯留~舍離二邊,只要「舍離二邊」,自然就處於「中道」。

二、二邊是什麼?

  • 一邊是指「符合個人觀點、感受」,即是指對「享受」的滯留。

  • 一邊是指「不符合個人觀點、感受」,即是指對「難受」的滯留。

  • 人類對符合個人觀點、感受~身心快樂,所以產生無止境的依戀,這種永無休止的追求叫「rāga貪愛」。

  • 人類對不符合個人觀點、感受~身心苦惱,所以產生無止境的抗拒,這種永無休止的排斥叫「dve?a嗔恚」。

  • 只要淪陷於任何一個極端,甚至乎兩個極端也同時黏附,這種猶如「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態,彷佛要掌控天下間的事態發展,事事以自我感覺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掉入兩個極端,便偏離了「世間原貌~實相」,因為苦樂本身只是個人締造之感受,變幻莫測,這是凡夫之行。

反之,明白佛法核心之行為者,對「符合、不符合」個人觀點、感受也不滯留,能夠舍離二邊而處於「中道」,生起慧眼、寂靜、證智,走向覺悟、涅槃,叫「聖賢之行」。

三、如何行使中道?

行使中道並非對苦受、樂受麻木無知,猶如植物人,而是清清楚楚勇敢面對。

由於符合或不符合個人觀點、感受,不斷地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習慣成自然驅使.....

  • 對順心產生依戀。
  • 對逆意產生抗拒。

貪愛、嗔恚、愚痴,順我者對、逆我者錯,內心又怎能平靜呢?苦是必然的。為了行使中道,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苦受及樂受。

  • 對順心不起「再多延長」的強烈訴求。
  • 對逆意不起「儘快消失」的強烈訴求。

要順逆也坦然面對,隨順際遇而努力面對,努力面對後隨順際遇,不斷檢討結果、不斷調整方法,如實地覺知世間原貌之「無常」,際遇「並無自主」之特質,常常憶記起一切唯心造,不落兩邊,這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亦即是大乘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羅蜜多」其中內涵也。

以上四段經文的內涵,就是佛陀說法之核心~中道,此乃「般若波羅蜜多」的最好證明,鐵證如山,共勉。

~輕心


推薦閱讀: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