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付出的父母,為什麼培養不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慈母多敗兒,眼見為實

前幾天有點重感冒,去家門口的診所打點滴。我隔壁床的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子也是感冒在掛針,掛著針卻還在用手機玩遊戲。旁邊的媽媽端著飯再給他一口一口喂著吃,孩子的眼睛卻一刻也沒離開手機,飯到嘴邊,便心不在焉的張一下口。

遊戲打到緊張處,孩子說不吃了,媽媽可能是沒聽到,又有可能是想讓孩子多吃點,就又送了一口飯過去,孩子不耐煩的一揮手,飯灑在了手機上,遊戲肯定是要輸了。

孩子氣急敗壞地大聲抱怨媽媽:「你好煩呀,我都說了不吃了,都怪你害我又坑隊友了!」隔壁床的大爺都看不下去了,氣的直翻白眼,說這什麼孩子啊!媽媽卻一邊收拾灑落的飯菜一邊給大爺解釋:孩子病了,心裡煩躁,能理解……

瞧瞧,這樣的媽媽是多麼的「愛」孩子啊!十幾歲的男子漢,媽媽喂飯,不僅受之無愧,還各種遷怒嫌棄,多麼令人寒心。 而媽媽情願默默承受,也不捨得批評孩子……

像這樣的父母太多了,各個都是天底下最無私、最有愛的父母。然而,父母的無私,換來的卻是孩子的自私。 有人說,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有句俗話叫「母慈子孝」,我們所知的幾乎所有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個慈愛的母親。但中國還有一句俗話叫「慈母多敗兒」,這兩句話矛盾嗎?

其實不然,此「慈」非彼「慈」也。敗兒的「慈母」,非真正的「慈」,大多是「慣兒」,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就走上慣孩子的不歸路了。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們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剛開始,爸媽還不理解孩子到底想要啥,但隨著對孩子了解的深入,爸媽很快就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並馬上滿足他了。這無形中讓爸媽養成了一種習慣:孩子想要啥就給啥,別讓他哭,多可憐啊!

父母習慣包辦,孩子就永遠斷不了奶

曾經參加一個旅遊團見過這樣一對母子,母親是大學教授,兒子也被母親安排在一所小學教書,兒子是獨生子,36歲尚是單身。母子兩人都修養良好,關係看起來很融洽,走到哪裡都形影不離。

但在十幾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發現,教授對兒子管得實在太多,像管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從吃飯到買紀念品,什麼事都要干涉一下,兒子總是很聽話,母親讓幹啥就幹啥,整個人也顯得稚氣未脫。

有一天晚上我們十幾個人在一起喝酒聊天,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歡聽歌,和大家聊了一會兒說累了,要早些回房間睡覺,然後一邊起身一邊很自然地喊兒子「咱們走吧」。她兒子很明顯當時並不想回房間,還想再玩一會兒,但他似乎並不敢提出這個要求,有些猶豫。我們幾個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間,讓兒子再玩一會兒。

教授淡淡一笑,輕柔卻不容置疑地說: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點回去休息。兒子尷尬地沖我們笑笑,無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著媽媽走了。大家雖然都沒再說什麼,但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很感慨,媽媽不允許兒子獨立,兒子就只能永遠做小男孩。

哪個成年女人願意和一個小男孩結婚呢?

我後來每每回想起這對母子,有時候甚至會陰暗的覺得,這個「男孩」不會幸福,並且終有一天他會把這一切怪罪在媽媽身上。而那時候,這位教授母親一定會難以置信,自己如此事無巨細怎麼就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很顯然她不會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甚至會認為自己對孩子付出了一切。然而正是這種沒有界限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培養出一個巨型嬰兒。

真正的父母之愛一定是逐漸分離的過程,親子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強烈的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如果父母習慣了強大,那麼孩子也就容易習慣接受,直至麻木,如果有一天認為父母所為都是理所當然的,也不奇怪。

聰明的父母該懂得

生活中,很多朋友一邊當著「超人」家長,事無巨細的幫助孩子打理一切,一邊抱怨自己的孩子哪裡都好,就是不懂得心疼父母。

一位朋友就跟我抱怨過,千辛萬苦,終於快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即使她生病了,孩子依然自顧自的玩遊戲。當她強撐著虛弱的身體給孩子做好飯端過去,他還一個勁兒的埋怨你做飯難吃。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知道心疼你,而是你從來沒有給過他心疼自己的機會。所以聰明的父母一定會懂得:

懂示弱

胡可的兩個兒子,安吉和小魚兒因為禮貌懂事,一直深受大家喜愛。有一期《女人有話說》欄目里,胡可就主動談到了自己的育兒經,說自己在生活中,不僅要跟老公示弱,還得跟兒子示弱。你示弱他們就會很爺們。

你什麼都給他們做完了,讓他們習慣從小被照顧,以後不會照顧女朋友怎麼辦?他只有把女朋友照顧好了、把老婆照顧好了,他才會幸福。

不得不說,胡可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什麼都替孩子幹了,孩子自然就什麼都不會幹了。父母適當示弱,孩子才有機會接觸生活的實相,撞破父母的無助,發自內心地感恩和擔當。

懂偷懶

除了懂示弱,還要懂「偷懶」。表哥家的孩子才7歲,卻已經表現出「小男子漢」般的責任和擔當了。我幾次追問秘訣,後來發現,表哥表嫂真的是太會「偷懶」了,他們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這個字媽媽也不認識,你自己查查字典,然後告訴媽媽好嗎?」

「太厲害了,媽媽小時候還不會呢!」

「能不能告訴爸爸,怎麼才能像你做的一樣好呢?」

當孩子發現,父母也有不如自己的時候,內心的小宇宙更容易爆發。並且,當幫助父母一起完成任務後,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會更甚。

懂拒絕

家長群里有位寶媽分享過這樣一件事情,孩子想要一輛品牌山地車,孩子爸爸考慮到安全問題,在猶豫買不買之時,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爸爸你和媽媽開高檔汽車,我也想要一輛好點的自行車!」

這句話最終導致夫妻倆徹底打消了給孩子買山地車的請求,並且告訴孩子,我們的汽車是我們自己打拚創造的財富,而你如果想要,將來你也可以靠自己努力掙錢,買一輛你喜歡的自行車。

無條件的付出並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孩子來到這世上,單純如白紙,對世間的規則全然不知,家長適當的拒絕,立住規則,溫和並堅定地堅守規則,才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世間的邏輯,才可以讓孩子在探索和成長中懂得自覺自律。

孩子需要成長

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脫離:脫離乳房獨自吃飯,脫離懷抱獨立行走,脫離監護單獨外出,脫離供養自己賺錢,脫離支配發展自我,脫離家庭組建另一個家庭——父母從第一親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讓位給孩子的伴侶和他自己的孩子。

養娃百般滋味,為人父母,偶爾卸下超人的偽裝,對孩子撒個嬌、示個弱也未嘗不可,說不定還能收穫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呢。做父母,千萬不要硬撐,有時候你努力撐起的,不是天空,是真空。

推薦閱讀:

TAG:父母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