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強迫,是因為你不知道你為什麼強迫。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目的本位,純潔的心。」

這應該是對緩解強迫癥狀的,總結的最到位的16個字吧。

為什麼邀請了這麼久,我一直也沒有回答,

一是確實有了蠻多優秀的答主,

二是除了我自身外還缺少自己身邊的典型案例。

剛好,前天晚上我大學時跟我玩的挺來的室友突然給我來個深夜密電,

說懷疑自己有心理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強迫癥狀。

起因是室友在

「第一次xx時兄弟不給力,以為自己有問題然後偷偷去醫院檢查發現無器質上問題,

但回來後擔心自己又不給力,腦子不斷地重複第一次的場景,導致第二次真的不給力,

後來每一次,xx開始之前整個人都處於及其緊張放不下,結果自然也不行。最後演變成,

害怕自己害怕又出現這些想法,從而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強迫。」

這其實是就是一種由於焦慮引起的一種強迫癥狀,

當然還不能定義為強迫症,其實知乎很大一部分稱自己有「強迫症」的朋友,

只是出現一些強迫行為,一種常見心理癥狀。不能簡單的定性為強迫症。

相信我們都有過一些強迫焦慮行為,比如

「考前害怕自己睡不著,結果睡不著」

「聽到身邊人癌症去世,自己擔心自己會不會得癌,總感覺自己身上有地方不舒服」

「去了一次大保健,回來後怕自己得了艾滋病,結果恐艾」

「還有擔心自己是同性戀,不斷強迫自己反證自己不是同性戀」

「每次出門後擔心門沒鎖,坐了電梯下去又回來,結果當然是鎖了」

「懷疑自己不行,上醫院檢查沒問題,但一上床就恐懼」

「擼了兩次,怕自己擼斷腸,一直在控制」

。。。

如果我寫下去一定會有跟你身上強迫行為一樣的案例,

顯然,我大學同學身上所出現的也不過是案例里的一種,一種極其正常的心理狀態,

但如果你注意了,在意了就有可能演變成一種癥狀。

正好,我可以通過我同學身上的案例來幫各位徹徹底底弄清楚「強迫」到底是個啥玩意?

答案可能有點長,相信我,你一定會看下去,

因為我們是同類人。

首先我定個調「身上有強迫行為,證明你大概率是個優秀的人」

容易有強迫行為或者焦慮癥狀的人性格特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

【內向、內省、理智、追求完美】

【感情壓抑性,很少感情用事】

【敏感、愛擔心】

【好強、上進、不安於現狀,容易產生內心衝突】

【執著、固執,能堅持】

【有較高的智力水平】

這他媽不是優秀品質大匯聚么,所以我說假如你有強迫焦慮,你大概率是個優秀的人。

但是事物的發展是具有兩面性的,強迫、焦慮都屬於神經質的一種,

而且神經質的基本上都有共同精神素質,

【疑病素質】換句話理解就是「怕死症」。

擔心自己有患病,對疾病產生恐怖。但是當過於在意的時候,就會開始形成一種異常的精神傾向,逐漸呈現出複雜、頑固的精神質癥狀。」

許多有強迫癥狀的朋友,害怕自己會不會演變成抑鬱症。

完全不要擔心,強迫同抑鬱基本上處於兩個極端狀態,

強迫是生的慾望太強,而抑鬱症是死的慾望過多。

強迫症是太強的慾望,希望自己:

【不生病、不想死、想長壽】

【想更好的活下去,不想被人輕視,想被人承認】

【想有知識,想學習,想成為偉人,想幸福】

【想向上發展】

所以這裡看得出,我同學本質上是一位優秀的人,但慾望太強希望自己成為電動小馬達

所以欲剛著不硬,這是真理。

而且本身神經質本身是一種內向型氣質,偏重於自我反省。

因此,對自己軀體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的不快、異常或疾病特別注意、關心,由於特別憂慮和擔心而形成疑病,認為自己有病,

【會不會死,會不會得了癌症】

這種性格的形成,跟你的原生家庭是很有關聯的。所以千萬別說你的性格是天生的,跟原生家庭沒有關,

要是幫你扔狗窩去,我看你怎麼天生。

記得森田療法中有說過:

神經質的形成是疑病素質和由他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

因某種感覺偶爾引起對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這種感覺就會變的敏感,感覺的過敏使注意力進一步固定於此感覺。這種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交互作用,使得感覺更加過敏。這個過程一旦惡性循環,便會產生精神與身體癥狀。

精神交互作用

然後你就會發現:意識就像掉進了沼澤一樣越折騰陷的越深,而這就是病因。

說到這裡,我們總結一下強迫焦慮癥狀的形成模式:

劃重點

所以,該怎麼緩解呢?我相信你一定看了很多篇類似的文章,也有許多解決方式,

而我呢偏向於用森田療法:

對癥狀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以事物為準則,以目的為準則,以行動為準則。

下面我歸納了幾種有效緩解焦慮、強迫的思維方式

1、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結果的。

活在當下,注重現在。我們發現有很多事情如果一開始就是奔著結果去的,往往會出現還沒真正開始做事,就已經不想做了。因為自己在不斷的預演著未來發生事情,而這就會導致你心中的焦慮感倍增,使自己又開始了精神交互作用。比如:

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新的崗位,我們聰明的朋友就會發現所謂一眼看得到頭的未來。而不去重視當前的工作,結果越做越焦慮,越強迫自己做下去,心中的苦惱會越深。這個時候就應該降低我們的預期閥值,坦然的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好。

2、順應自然,坦然的跟著癥狀相處。

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越集中,情緒越強;順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會逐漸消退;在同一感覺下習慣啦,情感即變得遲鈍;對患者的苦悶、煩惱情緒不加勸慰,任期發展到頂點,也就不再感到苦悶煩惱了。因此,我們對癥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在強求改變,要順其自然。不去壓抑或者排斥情緒,讓情緒自生自滅,並且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

3、認清事物本質,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

打破思維定式,我們經常在其它話題上討論「富人思維是怎樣的」其中有一條就是要自己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其實在神經質人群中經常會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只能有某中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美欲求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

舉個栗子:英語四級過不了就等於白過大學四年。

羨慕嫉妒別人就等於人性道德敗壞。

晚上睡不著第二天一定就會發揮失敗。

像這種很明顯把兩種不具有強關聯事件強行粗暴的結合在一起,在強迫人群中非常常見,類似與這種栗子可以總結為一種強迫焦慮公式:

事件1+消極結果=消極態度+事件2

要改變這一點,就得接受人非聖賢這個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這是人的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採取的行動。同時,還要認清精神拮抗作用,從心理上放棄對立觀念的抗拒。

4、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

帶著癥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係,社交恐懼沒關係,但該見的人還是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這樣做的結果,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想法設法要消除的癥狀,想等癥狀不存在了再跟人接觸,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之前為這些事情苦惱,認為不能做,就是因為老在腦子裡想而不去做。而「所為當為」就是要求該幹嘛就去幹嘛,儘管痛苦也要堅持,這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的模式。

5、適當轉移下注意力,看看我的其它文章也是頂好的

有哪些很好笑的視頻??

www.zhihu.com圖標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能有多強??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心理障礙 | 心理變態 | 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