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蘋果生態更新體驗

還有一天即將結束的2018年是蘋果生態中主要硬體得到比較徹底更新的一年,8款產品的發布和7款產品的更新,從更新幅度上來看應該算得是蘋果發布的一個大年。

我也在這一年裡,集中更新了我的幾乎所有蘋果設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於一個偏工作向的用戶而言,蘋果設備體驗的中心已經從Mac、iPhone上線到雲端的iCloud,在日常使用中,iPhone、iPad、Mac這些硬體設備都圍繞著iCloud服務而展開,彷彿是你工作、生活的各個場景中打開iCloud服務的一把把不同的鑰匙或者護照/通行證,與其說我是在用MacBook Pro,iPad Pro,iPhone XS MAX,Macmini,不如說是在用當季移動、移動辦公+娛樂(筆記本、平板)、桌面等領域使用iCloud最高效的通行證。最終的服務體驗也因這些鑰匙、護照的迭代更新,而讓每個用戶獲得全然不同的體驗,進而將核心用戶牢牢的控制在蘋果的生態圈。

剛才有同學在班級群里說他老公為了使用新車(窩窩XC90)上的carplay,硬是(方言)忍痛把託人買的華為mate20保時捷設計版跟她換了iPhone7P ,她賺了。群里其他同學一邊驚呼:還真有人花這麼多錢買mate20啊?/終於活捉了一個自己掏錢買華為保時捷版的了(我想大家此處僅指的是保時捷設計版性價比比較低,不要扯民族大義,拒絕杠精),一邊問她轉安卓習慣嗎,她說沒啥感覺。

的確,對於微信、支付寶、美圖秀秀、打電話這些應用的使用來說,從蘋果遷移到安卓,現在可以說完全沒有什麼成本了,安卓和iOS在這些方面早已沒有高下之分,雖然個人覺得,華為的UI設計還是有點點丑,不過審美標準各有不同,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試想如果這位同學,同時使用iPad和Mac 電腦,使用iCloud,習慣於在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設備(手機、平板、電腦)之間使用airdrop傳輸文件(僅此一項我就不太願意離開蘋果生態),平時用Apple Music聽音樂……,所以個人覺得目前覺得兩個陣營遷移成本低的,要麼是本來就橫跨兩個陣營的用戶,比如媒體、從業人員,或者數碼愛好者,要麼就是其實並沒有在日常使用中完全發揮出ios或者安卓本身的特色,並讓工作、生活從中獲得助益的手機使用者(沒別的意思,不要抬杠)。否則,兩個陣營之間的轉換還是存在極大的遷移成本。

iCloud真的有那麼吸引人么?的確,日常說iCloud方便的時候總有跳出來說,他能實現的功能什麼什麼什麼也能實現,然而,個體的軟體可以部分實現,組合起來可以全部實現的體驗,和系統級的實現絕對是兩碼事。舉個例子,在我們那個攢機的年代,曾經有一句有名的笑話:再牛逼的電腦和技術也不能在一台電腦上按下control+c複製,另一台電腦按control+v實現粘貼,然而,在iCloud的幫助下,這個笑話成了現實,而且不需要多牛逼的電腦和多牛逼的技術,能登陸iCloud的iPad、iPhone 、Mac之間就是可以無縫的複製粘貼、切換耳機。我完全相信,這樣的功能一定有辦法通過pc+安卓來實現,但要實現這樣無縫的體驗,短時間內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其實我除了手機從6P開始升級比較頻繁之外,筆記本和iPad好久沒升級了。之前的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分別是Surface pro4和MacBook Air13(12款)+顯示器(沒錯,性能不行了,當台式機用),平板是iPad Air2。MacBook Air和iPad Air2的通行證功能即使是現在依然可以驗證通行的(iPad一代通行證功能失效,只能當電子相冊和掛鐘),我放棄surfacePro4,是因為他作為通行證的效果不那麼好,就好比用iPadAir2和MacBook Air2012款的時候走的是綠色通道,而用surface的時候就好像我在辦公室用公司的電腦一樣,在走普通排隊的通道。說到底,只是我為了在使用iCloud或者其他軟體應用的場景時更高效而今年集中升級了而已。

言歸正傳,下面從今年的更新的順序來分享一下今年這次集(po4)中(chan3)更新體驗。

MacBook Pro 13

隨著八月的悄然發布,這一代外形設計(蘋果一般四年一換設計)下的MacBook Pro迎來了第三次改款(比照汽車換代、改款的概念),這次更新最大的升級是CPU,正好擊中了我的痛點,之前MacBook Air 13寸(12款)性能的羸弱,讓稍微重一點的辦公需求都已經不能勝任,office經常崩潰(訂閱的正版)。於是,在蘋果悄悄更新之後,我就悄悄下單了13寸i5 16G內存定製版。

開機、使用,一時間,整個世界豁然開朗,特別是快閃記憶體速度之快,淚目。

為了讓這台MacBook Pro當一台合格的台式機,我購入了兩個擴展塢,一個隨身攜帶,一個粘在金屬筆記本架子上,插好所有線,回來把筆記本放上去插一個線就OK。但這麼做還是有問題。由於硬碟空間有限,我下載什麼的都是通過外置硬碟完成,有時候下載、升級APP,更新系統沒結束的時候,都要為出門帶不帶電腦做痛苦的決定,為了減少拔插外置硬碟的推出操作之麻煩,我還上了NAS,最後還是解決不了前面的問題。

由於macOS 的更新並不大,所以除了之前因為cpu和內存性能限制造成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外 倒也沒有什麼很大的顛覆性體驗。

至此,總體而言,這次升級我是非常滿意的。

iPhone XS Max

很多人說今年的iPhone XS 是例行更新,說的無非就是沒有更新外形,據說明年也不會更新;有UP主說iPhone XS Max無恥又無敵,作為一個從初代iPhone 開始使用的用戶(4s,5,5s時代,我用了nexus4和5,iPhone4作為備用機,後來蘋果也有大屏了,我就回來了),仍然認為,這是目前為止,地球上你能買到的最好的手機。

於我而言,這次的iPhone XS Max除了大,還真的有很多不同。

首先,這一代最大的特色就是貴。

手機終於又全面回到了大哥大時代的萬元,雖然此時的萬元購買力和當年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如果說iPhone X搶到首發我還能用近萬元的價格搶到了一個全面屏和面部識別的領先體驗半年的話(nexus4時代開始安卓就有2d面部識別,但體驗和安全性都不能同日而語,surface也有面部識別,但安全性又不夠);那麼,這次首發官網下單iPhone XS Max就真的只是因為急著出掉iPhone X和米8(怕二手價格崩盤),代價就是比渠道貴了很多,所以朋友戲稱我今年當了一年的首發小王子。

其次,這代iPhone XS Max最能吸引我的地方是雙卡雙待。終於支持DSDS(大叔大嬸)的iPhone XS Max終於可以讓我不用帶兩個手機,或者不是必須帶著備用機了。雖然蘋果目前的雙卡雙待體驗還是有點初級,但我覺得應該和信號門一樣,是受限於專利壁壘,在和高通的拉鋸戰中,後續iOS升級應該會帶來更好的體驗。

第三,這代iPhone提升最大的地方當然要數A12仿生晶元,前面那位UP主說無恥又無敵,可能晶元就是這個無敵之所在。

甭管華為如何吹爆980,高通如何後發先至,這代A12仍然可以說是2018年最強手機SOC(或者應該說是晶元)無疑。這一功能上的提升能夠在很多應用上得到體驗,當然,我相信這和文章開頭說的一樣,有很多每年更換iPhone的用戶可能都不知道airdrop為何物,所以A12的強大可能最終會想W12發動機一樣,絕大部分的無敵鮮少有人能夠領略。倒不是說會用這些功能就如何如何,也不並是說我們需要把精力過多的花在手機這種東西上,但如果一部手機90%的功能你都還沒用到,或者你輕易可以從ios轉移到安卓,那麼也許,你並沒有讓這筆購置手機的錢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第四,攝像頭表面沒有變化,感測器變大 ,拍照雖然已經不再無敵,但仍然是標杆,人像模式摳圖自然,焦外注意到了光斑的處理,前置有點點美顏效果(應該是得益於SmartHDR,後來「修正」了),簡單來說,沒有噱頭,但足夠實用。

第五,屏幕更大更爽,聲音輸出效果無敵於整個手機領域;屏幕刷新率高;發熱控制比iPhone XS Max好,信號問題在每次升級中慢慢改善。

總體來說,除了貴,這仍然是一次非常值得升級的iPhone更新,預算夠的話,這應該是2019年9月之前最佳的手機選擇(當然這有很大一部分功勞是iOS鑄就的護城河),不要輕信各種演唱會的「吊打iPhone XS Max」。

Macmini 2018

之前說了,為了讓2018MacBook Pro拔下來拿走的時候要考慮更新、下載等問題,

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是,如果常年用筆記本處理所有的事情,容易在工作場合講ppt或者把電腦給人看的時候無意間被人看到一些不可描述的瀏覽痕迹之類(不要說無痕瀏覽,誰會願意在自己的電腦上每次無痕瀏覽),比較尷尬……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打開chrome的一瞬間,時間停止了。

所以我一直考慮搞個台式機。

喬布斯發布Macmini的時候,用了BYODKM這個縮寫(……)定義了自有顯示器,鍵盤滑鼠用戶,他們是Macmini的目標用戶。我之前用MacBook Air當台式機,正好有外接顯示器和鍵盤,但Macmini四年沒更新了……

這個時候,Macmini和iPad Pro一起發布了,真巧。

仍然是首發官網,下單了i5 256G版,回家自己把Macmini升級到16G內存,為什麼是256G,因為可以通過雷電3 接高速外接SSD,同時還能再MacBook Pro和iPad Pro(後敘) 使用,現在三星的外置SSD相比蘋果給出的方案,便宜速度也不算慢。

入手第一體驗,這是性價比最高的蘋果電腦,沒有之一。當然,肯定有人會說iMac,我本人一直很不喜歡iMac,因為一定要佔用桌面空間,還有漏灰啊,朋友的一台壞的也很莫名其妙。相比之下我喜歡能掛在牆上或者桌子下面,顯示器後面的Macmini,特別是桌面級6核12線程,支持可更換的最高64GB 內存,4個雷電3介面,可選配10Gbps網卡已經超過iMac了。

這一強大的配置,讓之前購買的2018款的13寸MacBook Pro,立即變成二奶機。

關鍵是,它非常安靜,不是說高溫風扇不轉,而是說高速運轉的同時,聲音完全可以接受。

與MacBook Pro一樣都是macOS 設備,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顛覆式的體驗,就是多了一台流暢運行的設備而已。

有一點與MacBook Pro不同的,因為是和我之前的MacBook Air一樣常年固定使用,我可以接不用怕拔插麻煩,直接連三台顯示器,DELL UP2716D,ACERP289HL,和veiwsonic的一台26寸顯示器各一台,各種面板齊活兒了,兼顧顯示面積、色准、和購置成本和使用需求,這樣的安排可以幫助我高效而純粹的處理工作和娛樂。

如果你對macOS 有明確的需求,這是一台非常值得購買的mini台式機。

Macmini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小巧的體積,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設置顯示、輸入設備,我同時使用的蘋果的鍵鼠和靜電容鍵盤,簡單的輸入在用前者完成,讓桌面整潔,美觀;重度輸入,用靜電容鍵盤,兼顧手感和效率。為了體現他的小巧,我去某寶上買了個79塊的架子,把Macmini掛在牆上,節省空間,但是logo反著有點不能忍,但也么有更好的辦法了。

之前說過,我是偏工作向的用戶,在Macmini上使用的軟體不外乎office/PS/LR/iMovie(FCP沒有買,因為太貴了),使用起來都很流暢。雖然6核12線程的桌面級處理器竟然只搭配了一個集成顯卡,但如果日後真的有3d應用需求,還是可以通過雷電3介面外接顯卡來升級的。

不得不說d額是,蘋果升級的節奏把握得太好了,如果8月之前升級Macmini,我說根本不會購買MacBook Pro。

iPad Pro11(2018)

我的iPad使用經歷是初代、mini2、Air2。

其中Air2曾經讓我燃起了用它處理工作的念頭,為此我購買了一個羅技的iPad鍵盤,因為當時微軟剛剛為iPad推出了office套件。然而事實告訴我,並不行,於是我後來還是購入了surfacePro4作為移動設備代替MacBook Air。不更新一方面是因為iPad Air2還「能用」缺乏更新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就是iPad沒有社交屬性,缺乏更新的外在動力。

移動輕辦公、筆記電子化,批註PDF是我對於iPad生產力向的需求。但一方面之前有surfacePro4,一方面iPadPro一代、二代那個筆的充電方式還是有點污(這也是我這麼一個外貌協會的用戶為什麼沒有買深空灰的magicmouse,而一直在用一代的原因)所以我一直沒買,當然也是因為貧窮。

今年發布的新款 iPad Pro ,無論是 Face ID 還是磁吸的筆,都非常合我的需求。(順便還能給手機充電)。而真正讓我產生升級念頭的,還要歸功於Air2在更新iOS12之後電池續航斷崖式下跌。

已經買了這麼多了,死豬不怕開水燙了,讓所有的罪孽都歸於2018吧 。

收到之後,我覺得這代iPadPro的外觀、介面、屏幕都是我能想像到的當下iPad的終極體現形式,後面兩三年應該都是升U和各種完善

蘋果拚命強調這玩意是電腦,油管和B站上的額評測也都在計較這算不算生產力工具。

我個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指望他代替電腦,它也不需要代替電腦,如果iPad有朝一日能代替電腦了,這又真的是什麼了不起的進步呢?如果系統和硬體架構區別的鴻溝一直存在,寄往iPad能完全代替筆記本,還不如希望筆記本更輕薄,讓iPad繼續保留他的特色。

當然,如果你一定要糾結生產力,那麼我覺得要看你怎麼定義生產力。

如果是輕辦公,能夠跨平台甚至團隊協作的office已經非常「生產力」了,當然有些功能還是不能在iPad版上完成,反而是iWork做得更好,畢竟親兒子。

除了office從「能看」到「能用」了之外 ,和iPad Air2相比,結合我的職業需求,我感受到的最大的「生產力」 是通過PDF Expert對PDF文件的閱讀、批註功能,然後通過airdrop或者email分享,這相對於Mac而言甚至效率更高,需要同時打開兩個PDF進行比對的時候,操作層仍然會留在iPad Pro,在MacBook Pro或者Macmini上開一個就可以了。另外,xmind和keynote結合icloud的使用對我而言也是非常「生產力」的使用環節。

另外,有很多行業軟體,之前兩代iPadPro做的都非常好。

但是如果「生產力」是管理大量的文件,或者是剪輯視頻這類各種複雜設備的協同作戰,我覺得iPad Pro還不夠「生產力」。

所以是不是生產力工具,就看你怎麼定義「生產力」了。

如前所述,我曾經用MacBook Air"生產力",後來覺得慢了,就換了surfacepro4 ,我覺得這兩台設備在我買的時候都挺符合生產力工具的,但是很快,田牌不爭氣,索性賣掉air和Surface Pro4換了MacBookPro2018來搞「生產力」,後來覺得還是需要固定場所的台式機,就加了台Macmini。但還真就是這台 iPad Pro2018到手之後,筆記本電腦(含之前的MacBook Air、surfacepro4 在各自作為主力筆記本的時期和半年前買的MacBook Pro)的利用率開始直線下降,很多移動辦公場合的office、xmind和keynote應用都用iPadPro完成了,這個時候我覺得iPad Pro對我來說就挺符合生產力工具的,起碼,在很多場合,我會選擇把MacBookPro留在車裡,而帶iPadPro,雖然有時候可能讓對方覺得我有點裝X(但我深知那應該不是iPad的問題)。

所以,我的使用體驗就是,它並不一定是每個人眼中的生產力工具,因為系統和軟體以及交互方式、邏輯都註定了他是一種特殊的設備類別。但是,作為一個曾經想讓Air2作為工作向平板最終失敗的我,如今切實的感受到在這一代iPad上實現了我之前的想法。它除了以前iPad的娛樂向場景之外,還可以讓我們在追番之餘,完成相當數量的輕量辦公、筆記、批註PDF文件,圖片修改和視頻剪輯。對於輕量辦公(office /iwork/ mindmap)、筆記、批註PDF文件,本人作為一個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的人,覺得非常受用而且真的降低了筆記本的使用率;對於圖片修改和視頻剪輯而言,也許尚未完成對專業領域的突破和替代,但蘋果卓越的色彩控制,無疑讓入門級的用戶省下了一塊幾千元的顯示器錢,是一個給大部分用戶提供的基於特定場所、需求的應對選擇。

那麼,你說他算不算生產力工具呢?

OK,先寫這麼多,如果有新的想法,後面會不定期更新。


推薦閱讀:

TAG:Macmini | iPadPro | iPhoneXSM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