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何謂菩提?(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聖賢法語》欄目933篇

摘自:《維摩詰所說經》白話譯文

製作:道德網站

  【原文】

  菩提者(菩提,即自心實相。菩提又名道、極樂、涅槃、心靈、造物主、真主、上帝,名雖不同,但所指的都是一個。換言之,這裡所說的菩提,實際上就是道的實相、極樂實相、涅槃實相、心靈實相、造物主實相、真主實相、上帝實相。人們覺悟了菩提,也就等於找到了上帝和真主,回歸了心靈,得了真道,證得了涅槃和極樂),不可以身得(不可以通過身體獲得菩提。何以故?本來無我,身本空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通過自心獲得菩提。何以故?心即是菩提,心本空故)。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菩提無一切相。文殊菩薩云:「一切法空即是菩提」,即同此意);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觀者即是菩提,而觀本空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菩提本無動搖,無過去、未來、現在,故三心總不可得);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願者,心上生心,反成自障);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菩提本無來去,本來自在,遠離顛倒夢想即是本來,非死後進入到可得);順是菩提,順於如故(菩提本來圓滿自在。無念、無為、無貪、無著,不斷不常,是為順);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舉心動念,心生分別,即是二,故經云:「舉心動念,即乖法體」);等是菩提,等虛空故(菩提遍法界,遍虛空界);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菩提本無生滅,本無來去,本自圓滿,本來自在,無關人之生死、來去、貴賤、修與非修等一切有為法也);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覺知的本體即是菩提,非靠思維意識可得也);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即心即菩提,若言有會,即是分別);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菩提與三界混同,卻空無一物。一切色見聲聞、煩惱習氣,皆由執著妄想而生,非菩提所本有,故云「不合是菩提」);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菩提遍法界、遍虛空界,卻又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看不見,摸不著,故云「無處是菩提」);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菩提無有名相。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即是此意);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萬有萬相皆菩提所幻化,而菩提卻本無動搖、本無來去,一切幻化、一切取捨,皆屬妄見、妄執);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菩提本自清凈,所謂的亂,乃是由分別妄想而生);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世間有男女、貴賤等諸差別,菩提本無差別);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菩提無形無相,無聲無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言說、不可譬喻);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菩提是先天、不可思議的,即不能通過後天的思維意識、各種的有為法可以了知的)。

  【譯文】

  所謂道,並不是人們的身、心所能得到的。寂滅即是菩提,因為它冥滅了諸相的差別;不觀即是菩提,因為它遠離一切因緣對待;不行即是菩提,因為它摒棄一切心思憶念;斷即是菩提,因為它捨棄一切邪見;離即是菩提,因為它離棄一切的妄想雜念;障即是菩提,因為它能遮障一切願求意欲;不入即是菩提,因為它放棄一切貪求執著;順即是菩提,因為它隨順於真如;住即是菩提,因為它安住於萬法的真性;至即是菩提,因為它直達於真如實際;不二即是菩提,因為它能捨棄一切對待;等即是菩提,因為它如同虛空遍滿一切;無為即是菩提,因為它遠離生住異滅;知即是菩提,因為它了知一切眾生的心行;不會即是菩提,因為它與內外十二處均不接觸;不合即是菩提,因為它遠離一切煩惱習氣;無處即是菩提,因為它已沒有一切形色質礙;假名即是菩提,因為它是空無自性的;如化即是菩提,因為它已無所取;無亂即是菩提,因為它是恆常寂靜的;善寂即是菩提,因為它自性常清凈;無取即是菩提,因為它已遠離一切攀緣;無異即是菩提,因為它已與一切諸法等無差異;無比即是菩提,因為它已與一切諸法等齊,無可比喻;微妙即是菩提,因為一切諸法原本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註:括弧內為東方陽熹的注釋。

上傳日期:2017.2.18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學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