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不是進化的loser,是備胎

「醫生,我最裡邊的牙總是反覆發炎您看看給我開點兒消炎藥吧!」

?哪怕反覆發炎也試圖保留智齒

「你看這顆智齒,除了長歪了點兒,沒別的毛病啊,不拔行不行?」

?都頂壞鄰牙了也試圖保留智齒

「我這個正畸方案要拔四顆智齒啊,能換個其他不拔牙的方案嗎?」

?擁擠到牙都要「飛」出來也試圖保留智齒

由於各種原因害怕不想拔智齒的人們總在千方百計的留住智齒,可以說是愛得難分難捨了,哪怕它曾經給你帶來傷害和痛苦並且以後還會繼續讓你難受。

每個人的智齒生長時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大體上來說,如果口腔出現以下情況,就說明你的智齒需要拔除:疼痛、感染、囊腫、影響鄰牙或蛀牙等。醫生可能還會因為別的原因建議你拔掉智齒,例如,牙齒正畸、修復或牙周病治療,常常治療方案的一部分就是拔除智齒。

還真不是,有這樣一門古老的修復缺牙手藝,可以把自身閑置的智齒移植到空缺的牙床上,變廢為寶。相較活動和固定假牙,在功能、時間和與人體相容性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優越性,而且還可以和其它牙齒一樣能正常發揮作用。

怎麼說自體牙移植古老呢,畢竟曾經風行歐洲大陸幾百年了,後來漸漸趨於冷落,一是因為成功率不高,二是因為傳播疾病。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種牙"成功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這種治療方式又開始逐漸回春,醫生們做的最多的就是拿無用的智齒來替代無法保留的第一磨牙。

因為都採用患者自己的智齒來「種牙」,所以交叉傳染的問題也就愉快地解決了。

智齒是我們口腔內牙齒的最佳「替補隊員」,當患者有不能保留的磨牙,就可以通過自體牙移植技術,讓替補的天然智齒代替即將失去的牙齒並繼續行使其功能。

下頜第一磨牙萌出早,也最重要(下頜第一磨牙的咬牙合關係對全口牙齒的咬牙合都有影響,此外,四顆第一磨牙對全口咀嚼效率的貢獻占著60~70%的比例!),所以第一磨牙缺失的話一定及早修復。

那麼,怎麼修復?

如果你既追求舒適度,又不想過早植入異物,自體牙移植是個不錯的選擇。

自體牙移植的基本定義就是「將牙齒從一個位置移植到同一個體的另一位置,包括將埋伏、阻生、或萌出牙齒轉移到手術製備的牙槽窩內」。這其中的移植哪顆牙齒移到哪個位置都是有講究的。不是你缺顆牙就能隨便用智齒都能補上,哪怕你智齒長得又健康又好。

一顆牙齒不能保留,而另一顆沒有功能,最常見的適應證就是將上頜第三磨牙(智齒)移植到因無法修復而拔除的下頜第一、二磨牙拔牙窩內。

移植牙的理想牙根形態是:相對光滑,圓錐形,單根牙。牙根太寬、太大、太彎的都不適合,可能會在拔牙或移植過程中對牙周膜造成機械損傷,操作更加困難。

左上a是理想的移植牙牙根形態;b接近理想;c長度不足;d前磨牙牙根形態理想利於移植;e根尖彎曲的牙齒是供牙禁忌證;f長釉珠的不能用;g牙冠都被磨平了,不理想;h根尖膨大的牙不是理想的供牙

再看看我們各種形態以各種姿勢的智齒,有幾個能達到理想移植牙牙根形態?

醫生一般通過X光片或CBCT,模型及其他一些臨床檢查來判斷移植手術是否可行。手術的可行性主要根據移植牙與移植目標位置的融合度和移植牙的牙根形態來判斷。

拔除無望保留的第一磨牙。

對拔牙窩進行修正,以適應供體牙的大致形態和長度。

精修拔牙窩,並沖洗出碎骨屑。

供體牙就位,確保就位順利,無阻擋,無牙槽窩壁的摩擦,並放置於適當高度。

最後,一切順利的話就會恢復成這個樣子啦!移植的牙齒就像正常牙齒一樣行使功能啦。

下面是一張實際操作的過程合集,戳大圖查看細節吧,圖片來源:pocketdentistry↓

原因可以有很多,供牙的牙周膜、牙根形態、牙根發育程度、牙髓組織是否有活力、固定的方法是否得當;受牙區的牙槽窩是否過大、植入的深度、牙齦的適應性;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生活習慣等。

這其中,醫生最無能為力的恐怕要數牙根吸收了,大家感受下,這是牙根內吸收,牙根自內向外逐漸消融,被牙槽骨替代,最後牙根消失,牙齒鬆動不保。為什麼發生?機理不明。怎麼干預?暫無有效手段。

所幸的是這些可怕的後果發生的概率並不高,0.3%~3%左右。但是,如果你一旦選擇做牙移植,這種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需要你有所預期。

最後,很多朋友會好奇,

雖然它是一項在臨床中開展較早、技術較為成熟的診療方法,但是適應範圍相對較窄,早期成功率不高,加上近年來種植牙技術的快速發展,臨床上的應用就不是那麼廣泛了。

你想想看,我們常見的"種牙「是植入的工業化批量生產的鈦質金屬種植釘,那個東西,要多少就生產多少。

而牙移植,需要你自己嘴裡有合適的供體,不是所有的智齒都可以拿來做供體的!還需要醫生術前和術中評估供體的牙根條件。

所以,一個成功的牙移植需要一個外科手法精細的牙醫,也需要你口內有合適的條件。


推薦閱讀:

TAG:智齒 | 牙齒 | 口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