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佛教史(53)二宗自性觀

1、自續派的自性觀

前面我們談到,自續派認為,在勝義上是一切法空的,但是在名言世俗上,事物是有自性的。

比如說,龍樹在《中論》破四生,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事物不能自己生起自己,因為如果事物已經何必自己生起自己?

事物不能由他者生起自己,因為如果認為其他事物能夠生起自己,那麼也就是認為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生起自己,這是不合理的。

因此,一切事物是無生的。

雖然說,清辨認為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是這是在勝義上的道理。而在世俗上,明明看到母親生孩子,所以世俗上,他也承認相對的真理。

所以自續派認為,中觀所破的自性,是本體上的自性,而不是名言賦予事物的自性。

所以自續派認為,

1、如果認為,在事物本體上就有所謂自性,那就是中觀要破除的。

2、但是法性不能破,他是正確的認識。

比如說,假設有個幻化師,他把木馬幻化為大象。那麼不同的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

其一、幻化師他是知道真假的,不會執著於幻境。

其二、旁觀者假如智力沒有受損,他也知道他是假的

其三、旁觀者假如智力受損,他誤以為這是真實的,於是就去執著。

因此,那個第三種人,他就是有俱生的執著。而第二種人,他有無分別智,能夠認識到這個大象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在內心之中假安立說他存在。這種在內心中假安立說他存在,就是所謂的世俗。

之所以認為名言之中有自性,是因為清辨認識到,雖然大象是虛假的。那麼憑什麼幻化的是大象,而不是別的動物呢?這種不同,不也是自性嗎?

因此,只要心識無錯亂,且虛假的影像有所真實的依託(如木石和大象),那麼這就是一個世俗法。

再比如,在一個繩子上,錯亂出蛇的影像,那麼為什麼一定錯亂出蛇的影像,而不是其他影像呢?其次,如果認為名言上沒有自性,那麼是否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稱之為蛇呢?那麼,這樣一來,豈不是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個事物是這個名字,那個事物是那個名字嗎?

因此,只有在不錯亂的心識和事物本身有特定的屬性,這樣一來,在世俗上可以承認有自性。

2、應成派的自性觀

應成派認為,一法由於不同的認識主體,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在聖者眼裡,一切法都是空的,這是勝義的認識。在凡夫眼裡,由於無明,所以執著為實有,這種執著遮蔽了真實性。

月稱是不同意清辨的看法,清辨認為存在一種清凈的世俗諦,只要心識不錯亂的話。

但是月稱認為,世俗諦就是無明而產生的,只不過可以在凡夫的境界之中,劃分出正倒兩種世俗。在世俗層面,由於無明,顯出能所分立的局面,但是在勝義上,是無能所二取的。

應成派認為,瓶子是毫無自性的,他只是泥土、形狀、顏色等等屬性的聚合(這些屬性同樣是唯名),然後把它稱之為瓶子。假如認為,瓶子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那麼就是他所破的自性。

所以,他認為,一切法只是分別心分別出來的名言。因此,名言之中不能有所謂的自性(即相對客觀的特性)。

那麼應成派承認不承認法性的存在呢?

他是承認的。他們認為,真正的自性只有法性,而一切有為法,如果認為他是有自性的,那麼就應該破斥。

又善男子,此乃諸法法性,隨諸如來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恆常安住。謂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別如來,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

此外,應成派提出緣起性空論,也就是在名言世俗上,緣起法有其作用,在勝義上是性空的。

3、總結

中觀派的兩派,改換了龍樹的認識論前提,成為在本體論上破斥自性觀。

在自續派看來,需要在形而下的宗教實踐之中,承認世俗的自性,一方面可以解釋為什麼名言安立有對象化的特點。二來,也是維護因果和倫理道德。

而在應成派認為,這種妥協政策,並沒有貫徹中觀精神。

應成派認為,自性就是無,但是他認為,事物的存在只是在分別心的無明之下,形成一個概念。事物只是概念的施設。

因此,事物是概念施設的,是無自性的。但是在名言上是有作用的。這就是緣起性空義。這個理論的提出,同樣是解決形而下的實踐之中。

名言有的存在,必須具有三種條件:(如桌子)

1.必須由名言識所安立,由具義分別心所假立(必為分別心所假立)。

2.所安立不損及名言量(即符順世間世俗所共許的名言,而稱為桌子)

3.不損及勝義量——即自性空、非實有、自性無(桌子的本質是無自性)

這也就是性空唯名論。

這種論斷,本質上把龍樹的論證,改造為本體論上,認為在本體論上就是不存在事物的(勝義無),只是名言假安立種種概念。

所以和唯識學不同,唯識學主張假必依實,而應成派主張假必依假。而自續派認為,勝義上為無,世俗上有其自性。

4、有宗的自性

有宗的自性,也就是三自性理論。

他認為,依他起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是離言的,是無法被名言所認識的。

這個依他起通雜凈,在雜染的狀態下,會生起錯亂的緣起,形成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的事物,都是空的,是壓根不存在的。

但是在依他起自性是如夢如幻,是相似相續的存在。

只有認為到本來面目,即諸法空性的時候,會轉染為凈,生起清凈依他起。

所以,他們認為,龍樹所謂的空,只空遍計所執,不空離言的依他起和圓成實自性。

因此,存在性可以由高向低劃分為,圓成實自性(勝義有,絕對的存在)、依他起自性(相對的存在)、遍計所執自性(完全不存在)。

從根本上,中觀派和瑜伽學派解釋龍樹論著的時候,是其立場的不同導致的。

這裡面一個細微的概念就是自性。

事實上,三派對於自性的思想是不同的。

瑜伽學派認為,龍樹所說的自性,指的是概念的邊界性,是心識賦予外境一個對象化的認識模式。應成派認為,需要把中觀思想貫徹到底,在對認識對象的破斥上,和瑜伽學派是一致,但是在能認識的心識之上,突然跨越到本體論上,獨斷認為,性空論必須貫徹到一切事物之上。

而自續派的立場很鮮明,實際上就是為了拯救空觀體系的倫理體系和修行實踐。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