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禪法苑——《世尊十大弟子小傳》一:舍利弗·目犍連

原創: 成都菩提樹 無禪法苑

【前 言】:佛陀十大弟子的事迹,其實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已經零散的講了不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由於年代久遠,不僅是十大弟子,也包括世尊本人的很多事情都沒有確鑿的考據,部乘之間在有些事件上說法也不一,這也很正常。大體的東西還是沒問題的,因為不僅佛教經典有記錄,西方不少知名高校包括MIT哲學院和英國羅素組織等不少高校哲學宗教方向的教授都做了多方考據,包括記載於婆羅門教、蓍那教、巴利聖典等外教經典中的一些事迹亦可相互印證。這一篇文章也僅是小傳,簡單的講述諸弟子大體的經歷,主要基於星雲大師的資料,同時也結合了經文、南懷瑾先生、太虛以及虛雲大和尚在各自論述中的部分觀點。

---*---*---*---*---*---*---*---*---

【綜 述】:

世尊的一生度人無數,他沒有高低貴賤的觀念。印度從雅利安人侵入開始起就有種姓制度,源於古印度教,這一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實還有一個階層,就是賤民。種姓內部世代承襲,種姓之間互不通婚。印度3000多年的種姓歷史,過程中也有很多的偉人試圖改變這一現狀,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因為,不僅來自高種姓的阻力很大,就連低種姓特別是賤民階層,他們也極力阻止,因為覺得自己就應該處於這樣的社會層級,並且就應該為高種姓服務,這是印度整個社會的悲哀,至今依然如此。

但是,印度又是世界思想文明的發動機,不僅印度教、佛教發源於印度,有據可考的不少宗教創始人都或多或少來印度求過法,或者受到佛教後續大德的影響。考慮宗教信仰和信徒的情懷,我就不在公開場合例證說明了。(順道說一句,我們都說西方文明,我不是太苟同這個說法,其實最高的宗教思想全部來自東方,世界幾大教:佛教、印度教發源於印度,伊斯蘭教在中東,儒教在中國,基督教的耶穌以及猶太教也在中東,軸心時代的主要思想幾乎全部來自於東方)。之前的印度總理講過一句話:「從社會制度來看,印度是最落後的,從思想文明來看,印度又是最開放和包容的。」一語中的。

種姓之間的不平等,處處都有體現,也包括名字自帶的階層標籤,最開始的佛教徒還是各自是各自的名字,後來全部跟隨世尊改為「釋」姓,這個起因就是為了盡量去平等不同的社會階層。但是,無論是大菩薩還是佛轉世,要度化眾生又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向當下的世俗作適當妥協,這一點我在之前文章講了很多了。完全的不顧世俗社會的價值觀、風俗、文化,那麼宗教就得不到傳承和發揚,甚至會被當權勢力直接消滅掉。

實際情況是什麼?世尊的絕大部分受眾都是偏高種姓階層,包括十大弟子中:阿那律、阿難陀、羅睺羅是王子,舍利弗、目犍連是外道領袖,迦旃延和大迦葉是婆羅門的權威和長老,富樓那和須菩提是一方富賈,僅有優波離這個理髮匠處於首陀羅階層,其餘九人也包括鹿野苑五信徒都是高種姓。而不允許奴隸、政治家、罪犯出家則是對世俗的妥協,世尊早期相當長時間內不允許女性出家,後期因阿難勸說勉強同意,但也訂立了比丘尼「八和敬」的不平等條款,則更多是對僧團的長期穩定發展考慮,因為初中期的僧團男女信徒之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就跟我們當今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少不了貪嗔痴,宗門也難免。好了,接下來不多廢話了,我們來大致了解一下佛陀的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

首先要講一下這個「第一」的問題,大家一定要清楚,這個十個「第一」都是相對的,舍利弗智慧第一,其實富樓那講法的智慧也很高。目犍連神通第一,但很多弟子都有神通,並且舍利佛的神足通,阿那律的天眼通並不在目犍連之下。富樓那講法第一,世尊的弟子各個都會講法,舍利弗獨自一人去尼泊爾外教管轄地盤講法,收復了當地所有外教信眾以及婆羅門皈依大乘,即可知其講法的能力並不亞於富樓那。因此,這些個「第一」僅是選取了這十位弟子最長的一方面,如同我們建國時冊封的十大將軍和十大元帥,雖然各有所長和貢獻,但都精通謀略擅長帶兵打仗一樣。

舍利弗,就是《心經》中的舍利子。

舍利弗誕生於婆羅門種姓的家庭,地處南印度的摩竭陀國,離王舍城大約有二三里的路程。父親提舍是婆羅門教中負有盛名的論法師,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院士地位。在舍利弗母親懷孕期間即有神通力,他的小舅叫拘羅,對婆羅門教的法理精通,擅長並且喜歡辯法,但當他的姐姐懷孕以後,總是詞窮力拙,不支而退。因此拘羅慚愧得離家出走,他知道姊姊所懷的胎兒,一定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自己若再不求進步,將來不如外甥,豈不給人笑話!然後開始四處行腳參訪,連指甲也沒有時間修理,因此,當時的人們便叫他「長爪梵志」。也就是火龍之前文章中跟世尊辯法後折返皈依的那位主人翁。

舍利弗八歲就能通解一切婆羅門書籍,二十歲告別父母四處參訪問道,這點也是顯宗和密宗的差異,顯宗,特別是禪宗是鼓勵弟子四處參訪,稱之為行腳僧,包括南懷瑾,他也說自己皈依了九十多位老師,而漢地寺院基本上都有接納行腳僧的具體制度,稱之為掛單,不僅提供一定時間內的住宿和飲食,還經常會給少許盤纏(路費)。而密宗要求以依止金剛上師為主,絕對的信服,此即是在經文三皈依的基礎上,提出的四皈依,全身心的就皈依自己的根本上師。行腳參訪的不僅是舍利弗,還有諸多弟子,甚至世尊本人在求道過程中也四處參訪名師。

舍利弗在四處參訪學習過程中結識了一位同學,因為義理相投,迅速的成為了他唯一認可的知己,就是目犍連,也叫大目犍連,也叫摩訶目犍連(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摩訶止觀就是大止觀,摩訶迦葉就是大迦葉)。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僅年齡相仿,學問、思想高度也都差不多,經過長期的求學和參訪,當時,全印度已經沒有一個學者可以入他們的法眼了,於是這哥們兒驕傲的認為整個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人比他更具備智慧,再無人可以做他們的老師,於是決定離開刪闍耶,另外創立一個學團,獨立招收弟子,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目犍連,目犍連也認為英雄所見略同,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

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天,舍利弗從阿舍婆誓口中聽到了佛陀的名字以及其教法,瞬間腦袋中就如同天崩地裂一般。(這句話,很多人以為是文學潤色的辭藻,可惜,這一次,還真不是。從無禪法苑建立至今,我們已經遇到了四種類型聽聞深法後的身體反應,第一例是中脈發燙,第二例是整個人全身發熱並且心跳加快,第三例是初聞深法就肚子響但很舒服,最近的一例就在上周,是打了幾個冷顫。我不能確切的給出原因,但這些個案最後發現都是大乘根器,並且之後對於甚深佛法的領悟速度比一般人都要高,甚至遠高於一般人。我的分析是,阿賴耶識中之前許多生世習得的大乘了義法理種子突然被感應喚醒,由潛意識主導而形成的神經系統反應。)

於是,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連就帶領他們的兩百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了世尊,世尊最開始的鹿野苑講法只有五個婆羅門,早期發展相當緩慢,如同穆罕穆德在頭三年的傳教中也僅有幾十戶居民皈信,而耶穌則更少。直到舍利弗和目犍連的皈依,整個僧團才逐漸壯大起來。佛陀接納兩名弟子後,也很歡喜,認為自己所證悟的真理,直到今天才真正有能夠完全理解和接納的人,對他倆高度的信任。比如第一次奉佛陀的指示到北方外道之地域弘法的就是舍利弗,監督祗園精舍建設工程的,也是舍利弗。

再來介紹一下這個祗園精舍,祗園精舍和竹林精舍是佛陀講法最多的兩處地方,竹林精舍在南方,就在王舍城的城郊,當時佛陀在北方還沒有一個說法的地方。時遇當時北方舍衛城須達長者到南方省親,見到了佛陀後就自願皈依,並發心要為佛陀在北方建立精舍,當時相中的滿意場地恰好又是祗陀太子的花園,太子不是很願意,故意為難他,要求須達長者鋪滿所購土地的黃金才行,長者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最後,黃金鋪地之處就算是須達多贊助,而因樹木、池塘等黃金沒法鋪設的地方,就算是太子祗陀贊助,因此祗園精舍的全名又叫「祇樹給孤獨園」,祇樹就是指這個波斯匿王的祗陀太子的園林,給孤獨,又叫給孤獨長者,就是須達長者。

這個祗園精舍因受到王國長者和太子的贊助,不僅工程進展得很快,其規模也不小,在舍利弗的親自設計下,共計有十六個殿堂專供集會之用,又有六十個小堂,分為:寢室、休息室、盥洗室、儲藏室,此外還有個運動場以及浴場、池、泉等等。

但就在精舍動工不久,麻煩就來了,因此北方是外道的領地,須達長者也告知了舍利弗魔難來了,但是呢,這個舍利弗反而喜出望外,他覺得這是上天給他的一個宣揚世尊佛法的大好機會,於是約定了辯論的時間,外道因為聽聞了佛陀在南方的勢力和影響,也很慎重,推選了幾十名主辯的論師,而佛教這邊只有舍利弗一人。但是,舍利弗是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本來就出身在婆羅門家庭,父親和祖父都是婆羅門中有名的論師,算是全印第一流的學者,舍利弗從小精通外道典籍,現在又身受世尊親傳,自然經過一番辯論,徹底征服了這些外道,使整個舍衛城的居民都皈依了佛陀。

佛陀在弟子中最信任的就是舍利弗,在世尊講法的前期,他和目犍連一直就站在世尊身邊,一個站左邊一個站右邊,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回迦毘羅衛城的時候,羅睺羅要求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為師,受沙彌戒。

對於舍利弗的圓寂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舍利弗年事已高,在禪定中思考:「過去諸佛的上首弟子,都先於佛陀進入涅槃,我當今作為上首弟子也應該如此」。於是在徵求佛陀同意後,在其故鄉迦羅臂拏迦村圓寂。

第二種是,舍利佛年事已高,身又現疾,在其回到故鄉探望百歲母親期間圓寂,圓寂後,由於目犍連被外道伏擊致死,兩大弟子的相繼離世,使世尊內心非常難受,很長一段時間在講法的時候都面無悅色,甚至直言:「沒有了舍利弗和目犍連,這樣的法會味同嚼蠟」,他們倆的去世,在佛教史中又稱之為雙賢入滅。

第一種情況是星雲大師講的,但我比較傾向於第二種,支持的人也更多,因為以世尊的仁慈沒有可能因為第一條中的理由就讓弟子先於自己去圓寂。

目犍連:神通第一

目前的寺廟主殿,絕大部分都是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第一類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三身相,也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第二種是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和兩位弟子,大迦葉和阿難,大迦葉居左阿難居右,在世尊講法後期,確實就是如此,但在前期實則就是舍利弗和目犍連。除了世尊安排他們外出講法以外,其餘時間未嘗離開半步。

舍利弗在追隨佛陀出家後的半個月左右證到了羅漢果位,解除所有煩惱結使,而目犍連只用了七天,並且獲得了神通。之前註解《維摩詰經》時我也講了,佛陀不允許人在僧團中以神通禍亂,但就讚許了維摩詰居士和目犍連,維摩詰是他方國土的如來,自然能拿捏好分寸,而對於目犍連,一個是因為他深達義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印度有很多外道,佛經記載的就有九十六種,而外道很多都有神通,佛陀對目犍連的定位就是去度化外道眾生,目犍連也沒有辜負世尊的期望,因此對於目犍連的神通,佛陀是讚許的。目犍連的神通:耳朵聽聲音,不論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受物體的阻礙;無論多遠的路程,剎那間即至。他更常常顯些神通變異,助佛宣揚。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半都會祭拜自己逝去的先祖,這個習俗其實來源於目犍連,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目犍連的天眼通,能夠知道眾生的罪業報應因緣,有一天突然想起已去世的母親,他就在禪定中以神通力見到自己亡母墮落進了餓鬼道,皮包骨頭,肚子極度飢餓,但喉嚨卻如針縫般細小,即便是飲水也如同滾燙的岩漿。他不知所因,趕緊去諮詢佛陀,佛陀告訴他,那是因為你母親在世的時候,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業力,貪、嗔、邪惡,喜歡戲弄他人,所以受此苦報。目犍連問佛陀,我已具備天眼通,可以觀眾生的罪業報應,為什麼卻看不見亡母的因由?世尊告知他:你對亡母的感情仍然很深,神通為親情所掩,所以不知母親罪業。

目犍連:「佛陀!有什麼辦法能使弟子的母親脫離餓鬼的苦楚呢?」佛陀:「目犍連!你母親的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雖然感動天地,但天地神祗對毀謗三寶而墮落的人也無可奈何。你現在唯有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親離餓鬼之苦。」

依佛陀開示,目犍連母親脫離了餓鬼道,他很感激佛陀,並讚歎三寶,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佛說盂蘭盆經》,很短,只有一卷,不到千字),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於是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眾的解居自恣日。於此日,做子女的人,應當為七世父母以及現在父母於危難之中者,設百味珍餚飯食,新鮮果品,盡世甘美,放置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而我們現在每年七月十五,已經演化為了僅祭拜自家亡靈的儀式,其功效自然也就大幅降低了。

其實,即便是在佛弟子中,還是有不少有神通的,阿那律的天眼通自然不講了,舍利弗的神通也未必在目犍連之下。舉其中一件事:有一次,世尊在阿耨達池邊為諸比丘說戒律,舍利弗不在座中,佛陀就讓目犍連去舍衛城把舍利弗請回來,目犍連以神足通很快就到了舍利弗面前,說到:「尊者舍利弗,佛陀讓我來請你參加阿耨達池的戒律法會。」舍利弗說你先走,我隨後就來,於是目犍連以神足通很快就回到了法會,面見世尊的時候,舍利弗已經坐在世尊的身邊了。

還有一則經典的故事,我也直接引用星雲大師的原文:

有一次, 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城,遭到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的侵略,佛陀起初也曾為愛國的熱忱所動,想為祖國出力幫忙,佛陀曾三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遇到佛陀,雖然每次都撤軍,但報仇和侵略的恨心始終沒有熄滅,佛陀知道因果業報的道理,應該要把它完結,佛陀盡了愛國的心後,就只有由他去。

可是,目犍連尊者的神通還不能了解到之前池魚無盡的業報,他得悉琉璃王大軍包圍了迦毘羅衛城的消息以後,很激動地對佛陀稟告道:「佛陀!迦毘羅衛城受到琉璃王的侵略,我們為了營救全城的人民,應該要出力幫忙。」佛陀注視了目犍連一會,就用慈和的口吻回答道:「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之報,這是共業所感,你不能為他們代受!他們不懺悔罪業,一味驕橫,不改往修來。腐蝕了的房屋,終是要倒下來的!」

目犍連進入城內,在釋迦族中找了五百位優秀的人,他升空用缽把他們攝裝起來,再由空中飛出。出城後,到了平安地帶,目犍連打開手中捧著的缽,想放出五百位釋迦族人,哪知不看則已,一看之下,目犍連大驚起來,原來缽中藏著的五百人都化為血水了!目犍連尊者到這時候,才完全覺悟到佛陀所說的因果法則不可違背,就算是有神通,也敵不過業力。因此,第六漏盡通才是最大的神通。

目犍連入滅的過程是比較清晰的,因為他的講法,使大量的外道沙彌和論師皈依了佛教,因此被外道中不少人記恨在心,有一次在宣揚佛法回來的途中,經過伊私闍梨山下,被當時的裸形外道伏擊,從山上推下巨石,這些亂石如雨點般滾落,目犍連的肉身被打成了肉醬,成為佛弟子中殉教的第一人。目犍連在之前已經用天眼看到了這個結局,皆因之前的因果業力導致,因此他用自己的犧牲讓大家明白,就算有神通,也不會不死,佛陀也以此事實告誡後人。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暗害的消息傳到阿闍世王耳中,他震怒非常,下令逮捕兇手,數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闍世王的激怒之下,都被投進火坑。

最後,還值得一提的是,目犍連尊者在當年以神通力誦出了那兩句我們耳熟能詳的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

過往相關文章列表:

【無禪世俗智】

我們是不是把人生弄顛倒了?

事業的成功,為什麼讓我們更加孤獨?

我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什麼才是一個人的「見地」和「境界」?

※ 《安 心》-心無所住,則時時安住於當下

※ 《自 由》

《超越孤獨》

※ 《再談煩惱》

《杞人憂"心"》:抑鬱、強迫、焦慮、恐懼症等朋友進。

※ 《財富和權力》

※ 《唯心和唯物》

※ 《大話西遊》:「那個人,他好像條狗啊!」

【無禪出世智】

※ 《心燈》

※ 《心燈·續》

※ 關於證悟。

※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 《梵·道·如來:沒有維度的終極真理》

※ 《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

※ 《根性與攝受》無禪夜話第四期 語音整理

※ 《無常之苦》-無禪夜話第六期 語音整理

※ 《破假名》-人類文字和邏輯的周界

※ 《禪宗證悟導論》-時節因緣

※ 《關於知識和見地的甄別與修持》

※ 《因.果》:我們如何去超越因果?

※ 《當下的修行》

※ 《有為和無為》

※ 《實無眾生可度》

※ 《佛陀-其實和我們一樣》

※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上)

※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中)

※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下)

※ 什麼是大乘和小乘?

什麼才是佛法所講的「空」?

※ 《佛教基礎名詞術語彙編》

被所知障

大乘之空

證道是可以判斷的(上)

證道是可以判斷的(中)

證道是可以勘驗的(下)

※ 從杯弓蛇影談談佛法(上)

※ 從杯弓蛇影來談談佛法(下)

【無禪公案釋義】

※ 【公案】德山宣鑒:你點的是哪一個心?

※ 【公案】趙州禪師:狗子到底有無佛性?

※ 【公案】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 【公案】船子德誠:「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 【公案】香嚴智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是心動

※ 臨濟之「無位真人是個什麼乾屎橛」

※ 真誠的學者宣鑒禪師--再談德山點心

剛出窟的獅子兒——德山與溈山的鬥法

百丈野狐案 落於因果相就是昧因果

【無禪經論疏鈔】

※ 《圓覺經要旨疏鈔·一》文殊師利菩薩章·普賢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二》普眼菩薩章·金剛藏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三》彌勒菩薩章·清凈慧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四》威德自在菩薩章·辯音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五》凈諸業障菩薩章·普覺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六》圓覺菩薩章·賢善首菩薩章

※ 《維摩詰經鑒旨》-佛國品第一

※ 《維摩詰經鑒旨》-方便品第二

※ 《維摩詰經鑒旨》-弟子品第三

※ 《維摩詰經鑒旨》-菩薩品第四

※ 《維摩詰經鑒旨》-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 《維摩詰經鑒旨》-不思議品第六

※ 《維摩詰經鑒旨》-觀眾生品第七

※ 《維摩詰經鑒旨》-佛道品第八

※ 《維摩詰經鑒旨》-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鑒旨》-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鑒旨》-菩薩行品第十一

※ 《維摩詰經鑒旨》-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 《維摩詰經鑒旨》-法供養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鑒旨》-囑累品第十四

※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提點

※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百話翻譯

※ 《道德經》中的佛法 - 談一談「心量」問題

※ 《道德經》中的佛法-從「無身即無患」談去我執。

※ 《道德經》中的佛法-「道法自然」,原來如此。

※ 《道德經》中的佛法1 - 淺論統一的宗教

※ 《楞嚴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眾說維摩詰 文殊妄問居士反答

【無禪雜談】

※ 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 外星文明,我們真的觸不可及?未必。

※ 幾首打油詩

【無禪法苑】

※ 《無禪法苑》的發心及閱讀指南

作者:菩提樹 成都。

原創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均是源於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實證感悟,歡迎討論,隨喜分享。


推薦閱讀:

TAG:舍利子 | 佛弟子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