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漢姆與女兒親吻惹爭議,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性教育?

日前,貝克漢姆在Instagram個人賬號上發布了一張與女兒小七的擁吻照,沒想到,卻惹來不少爭議。

部分網友覺得父母與小孩嘴對嘴親親很「奇怪」,不利於下一代建立正確的性教育觀念。

也有人覺得,通常只有情侶會接吻,親人之間還是吻臉頰好些。

圖自Ins@davidbeckham

也就在前不久,天津普及中小學性別教育的新聞上了熱搜,「小男子漢」和「小女生」的稱呼被認為是具有性別刻板印象,要求只稱呼「男生」「女生」即可。

信息發布後,頓時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支持和反對的都不相伯仲。

有的認為這樣建議有利於「男女平等」,男女生都不應該被傳統性別觀念所禁錮;

有的則認為是小題大做,只是稱呼而已,這年頭「女漢子 」的稱呼都比比皆是,為什麼不能稱「男子漢」?

還有一些認為這規定是矯枉過正,甚至是在強迫「生理同化」和「性別同質」。

事實上,性別教育究竟該如何定義,尚無結論。

法國曾在2011年學校教材中引進了「性別理論(la théorie du genre)」的內容,除了大家普遍認同的「男女平等」的內容外,還提出了男女生可以自由構建社會性別,不用受生理性別和傳統性別意識的約束,這立刻引起了爭議和反對聲浪,甚至連教宗都親自下場來撕,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什麼是性別理論?

性別理論出現在1990年代的美國,這種理論認為,一個人作為個體,不僅以生理性別決定,同樣也由其歷史及社會環境一起參與構建他的社會性別,女性或男性。在這個原則下,男性和女性,包括LGBT等的區別,僅僅是「社會結構建設(constructions sociales)」,與生理性別無關。

——Fran?ois-Damien Bourgery, RFI

同樣的,幾歲開始學習性知識,也成為法國人關注的教育熱點。

Education sexuelle: quapprend-on vraiment à lécole?

性教育:學校教什麼?

一旦把孩子和「性」連在一起,和中國家長一樣,許多法國父母也會一躍而起。雖然法國不是「談性色變」的國度,但父母保護孩子的心情卻是相同的。

今年夏天,法國網路上一度瘋傳幼兒園要教四歲的孩子自慰(apprendre la masturbation),並且政府將合法化「戀童癖」(légaliser la pédophilie),這一不可思議的傳言果然引起了不少家長的恐慌和質疑,紛紛打電話去當地政府詢問情況。

8月28日,主管男女平等事務的國務秘書MarleneSchiappa正式闢謠,她認為這些虛假信息毫無根據,幼兒園不會教授這類性知識。

那麼,法國孩子在學校能接受到什麼樣的性教育呢?

法國從1973年開始在高中引入性教育,當時是作為一項選修課,主要是為了學生了解避孕和預防性病。

如今,法國規定,1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接受性教育。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客觀的信息和科學知識,引導他們發展批判性思維,並讓他們學會負責任的個人和集體行為(預防、保護自己和他人)。

在幼兒園中,會通過生動有趣的方法告訴孩子生理性別,畢竟6歲以前的兒童的關注點還只集中在自我意識、人際關係以及性別關係。專欄作家Diane Saint-Réquier認為,99%的幼兒不會也不懂詢問性行為,他們只會好奇男女有別。

小學的性教育主要是讓孩子了解生理構造,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建立起了性別觀念,教師必須在課堂學習中將生理識別融入到教學中去,比如對於高年級的孩子,可以觀看人體解剖模具。

中學時期,除了相關科目的學習外,學校(小學到高中)每年至少還要組織三次性教育課程,用來補充日常教學上的不足。中學的性教育更著重於兩性關係、男女平等、避孕、預防性病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

事實上,青春期的孩子是對異性最好奇的時期。一位「家庭計劃(Planning familial)」輔導員在Périgeux的一所小學給CM2(相當於國內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上生理講座時,孩子們提了很多身體發育的問題,並對如何生孩子很感興趣,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只有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懂得保護自己。

保護孩子避免被性侵,這是很多輔導員的側重點。有些孩子會到廁所互相觀看和觸摸性器官,也有些孩子遭到家中長輩或外人的性侵。大約5-7%的學生有被性侵的經歷,心理學家Hélo?se Galili認為,除了生理知識,還必須要正確引導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但根據性別平等高級理事會(HCE)2015年對3000所學校(公立和私立)的調查,大約有近25%的學校表示沒有組織額外的性教育課程。

lEgalité entre filles et gar?ons dans les modes d』accueil de la petite enfance

建立性別平等的意識要從娃娃抓起?

法國前婦女權利部長Najat Vallaud Belkacem曾著重推動男女性別平等教育,並要求推行「兒童早期模式的男女平等」。

她提出幼兒園是建立性別平等最重要的場所,孩子不應該被灌輸男女生應該做什麼、穿什麼的「性別刻板印象」。

我們來看一個幼兒園的例子:

位於巴黎郊區Saint Ouen的Bourdarias託兒所從2009年就開始推行這一教育,託兒所主管Haude Constantin-Bienaimé介紹說,他們盡量將玩具保持中性,老師會教女孩子玩車並讓她們大吼大叫、爬上爬下,會讓她們玩建築和工具遊戲,同樣也鼓勵男生玩娃娃。

他們也盡量選擇中性的顏色,不讓孩子對性別色彩產生固有的認知。

Najat Vallaud Belkacem拜訪這個託兒所時提到,如果不儘早在性別刻板形象成型前開始反抗,將永遠無法達成性別平等;她認為法國之所以至今還存在性別歧視,尤其是在職場上,這都是來自對性別印象的恪守陳規。

換言之,就是類似於女孩子必須要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的思想不應該被從小灌輸給孩子,而男生一定比女孩子優秀和強壯的想法也不合適。

生理性別(le sexe)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性別(le genre)則應該被區分。

她要求社會必須摒除一貫以來的性別成見,兒童的社會性別可以得到重建。

這一項目被稱為「平等的ABCD(L』ABCD de l』égalité)」,在2013年試點推出,但立馬成為了輿論焦點。很多不解和質疑紛紛湧來,一些謠言也隨之而起,甚至傳言學校是要從幼兒期就刻意「掰彎」孩子。

左右翼政黨、教會、家長團體都紛紛發表了意見。甚至在哲學界、人文學界、社會學界、倫理學界和科學界都引起了各種爭議。

不少家長嚴厲反對學校要將「男孩子變成女生」,有的認為自己的女兒喜歡做乖乖女,不喜歡和男生一起「野」,也有的認為保證男女平等的同時還應該順應和尊重孩子的天性,還有的認為為了避免「性別刻板印象」而推出的所謂的「性別平等教育」同樣也很刻板很刻意。

教宗方濟各則對法國推行這項教育表示遺憾,他認為如果不喜歡異性,這屬於個人傾向,但學校特意去給孩子傳輸「可變男變女」的思想是一種觀念殖民主義的傳播。

當然,這一教學方案也同樣受到了支持。儘管有差不多五成的支持率,但到2014年,「平等的ABCD」迫於壓力並沒有被推廣開來,而關於「性別理論」的爭論依然在法國如火如荼,至今尚無定論。

Ref:lexpress.fr/actualite/e

lci.fr/societe/cours-d-

franceinter.fr/societe/

la1ere.francetvinfo.fr/

rfi.fr/france/20110901-

fr.wikipedia.org/wiki/A

nouvelobs.com/rue89/rue

parents.fr/enfant/psych

推薦閱讀:

TAG:性教育 | 法國 | 法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