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到底在說什麼?(校對版)

?

(文章發布20餘日,獲贊1k+,收藏3k+,微信交流群100+,感謝知友們的認可。現將文章重新校對,並發布蜻蜓FM語音版,可同名搜索。若您覺得文章講的不錯,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隨喜!)

《心經》總述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其涵義相當深厚,所表達的內容實際也比5000多字的《金剛經》還要多。《心經》不僅把般若智慧說得清清楚楚,還把修行次第也講得明明白白。而《金剛經》則只說清了般若智慧,但未曾細講修行次第。這就是《心經》比《金剛經》講的還要多的地方。這裡分享《心經》的體會,只是從一個角度闡釋,僅供參考,莫執著

心經不僅講般若,也講了如何修行,為方方面面不同根器的人,提供了不同的修行建議。

《心經》總體來說,第一句是給最上根人說的,一句聽懂了,後面就不用看了。第二句和第三句是給差一點的上根人說的,分了兩個過程:先破我執,後破法執。後面一大堆「無」是給中根人聽的,告訴你一步步怎麼修。然後說,修完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說完狀態,怕大家不信,就說三世諸佛,都是這麼修的。最後,如果還是有人聽不懂,是下根人也沒關係,那就給出幾個咒語來持。並且還把最具代表的咒,寫在了經裡面。

整部《心經》看下來,內容非常豐富,比《金剛經》內容全面得多。最上根人,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全都照顧到了。然而佛為何要這麼做呢?是因為上根中根下根,佛有分別嗎?不是的,佛沒有分別。只因傳法若不合眾生習氣,眾生就聽不見,聽不清,聽不懂。甚至沒善根的,連聽都不聽。佛僅僅是應機施教,方便傳法而已。而佛眼看上根中根下根,只是視眾生習氣不同,並沒有好壞高低之分。

下面就用通俗的話逐句解釋《心經》。

《心經》逐句詳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無論理解成觀世音菩薩,還是其他大厲害的大菩薩,他們是如何大厲害的呢?答案是,靠的深深的智慧。什麼智慧呢?見到了色受想行識的本質。什麼本質呢?空的本質。因空掉了色受想行識,就滅除了一切的苦悶,一切的煩惱。

那麼具體色受想行識是什麼呢?什麼是空呢?咱們一起看看這個過程。

色,指外境;受,指對外境的感受;想,指對感受後的思維;行,指思維指導的行為;識,指行為後的經驗。

色,外境是恆常不變的嗎?不是。受,感受是恆常不變的嗎?不是。想,想法是恆常不變的嗎?不是。行,行為是恆常不變的嗎?不是。識,經驗是恆常不變的嗎?不是。

那苦來自於哪裡呢?煩惱來自於哪裡呢?其實都是來自於,希望恆常不變。會變的非期望不變,苦不苦?煩惱不煩惱?那看清了實際沒有不變的,沒有一個可靠的,還苦嗎?不苦了。非要分別並執著這個期望的恆常不變,自然就苦惱了。照見清楚了,自然就不苦了,度一切苦厄。

若這個懂了,後面就不用看了。這是適合上上根器人的。若不能一句領悟,就看後面兩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說五蘊皆空,不懂,怎麼辦?那就一個一個分開說是怎麼回事兒。

先說色。色是怎麼回事兒呢?色是變化的。怎麼變化的呢?色是形象,形象是會變化和消失的。比如水變汽,汽變水,一會兒是水,一會兒是汽。色先是水,又變成汽。形象變了,本質變了嗎?沒有變,水分子一直是那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象變了而本質未變,色與空的轉化,連綿相續,永不停歇。

受是不是如此呢?舉個例子,一句「我愛你」,好受不?好受,所以回一句「我也愛你」。同樣一句「我愛你」,不回「我也愛你」,而給個擁抱再來個熱吻,也是一樣的。再舉個例子,挨一個大嘴巴,難受,回一句「操你媽」;或者挨一個大嘴巴,不罵人而回一腳飛腿。這兩個例子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不同呢?一個都是好受但反應不同,分別用語言和肢體行為反饋。另一個都是難受也反應不同,也分別用語言和肢體行為反饋。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好受還是難受,都在傳遞,都在變化。如何傳遞與變化?就是受變空,空變受的轉化。「我愛你」,是耳受,回一個擁抱一個熱吻,是身受。一個大嘴巴,是身受,回一句髒話,是耳受。受不同,但本質相同。可見,受也是在流轉和變化的。

想是不是如此呢?我想你好,你也想我好;我想你壞,你也想我壞。想法是不是也在你我之間傳遞?具體的想法可能不同,但傳遞過去,是不是本質又相同呢。

行呢?「我愛你」和大嘴巴,在主動方就是行,在接收方就是受。對方有什麼樣的反饋,完全取決於你。或者說,對方怎麼對你,完全取決於你怎麼對別人的。具體行為或許不同,但是本質還是一樣的。

識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一個小孩兒,他爸爸特別凶,小孩兒幹什麼都打,導致孩子膽小怕事。結果孩子長大了,遇到心儀的姑娘不敢追。孩子他爸不讓他追姑娘嗎?沒有啊。為什麼不敢追呢?膽小啊。孩子的認識是不能吃地上的東西,吃了會挨打;不能大聲說話,說了會挨打;不能上房,上房會挨打。雖然識裡面沒有追姑娘會挨打這一條,但也不敢。為什麼,識里雖然沒有,但是空里有啊!空所指的那個在啊!空會變現出來識,來指導孩子的行為。

好了,如果看清了看懂了這些,是不是這個世界就清楚多了?水沒了,奇怪嗎?不奇怪,水只是變成了汽。某人對我好,某人對我不好,奇怪嗎?不奇怪,因為我就是這麼對他的。這人怎麼這樣?奇怪嗎?不奇怪,凡事都有原因。世界如何運行,還有疑問嗎?沒有,都很清楚,因為都是因緣流轉。

還要再補充一下,色受想行識,是由我在主宰嗎?不是!我只是個過客,五蘊只是在我這裡流過而已。我的喜怒哀樂,是因為我自己嗎?不是!都是由外界決定併流轉來的。哪裡有個我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看清前面說的無常變化了嗎?色受想行識,是生滅的,是分別的,是有增減的。但本質呢?其實就是換了個形象罷了。而本質變了嗎?也就是那個空變了嗎?沒有。本質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被能感受到的東西欺騙了啊!

重點引申一下!那麼《心經》是什麼呢?什麼呢?心法嗎?心法是不是一法?如果是一法的話,那也別被這一法騙了!《心經》就是在思維意識上舉幾個例子罷了,別認為舉幾個例子就是無上大法,還是去看清背後的本質吧!看清法的本質後,你說什麼也都跟《心經》一樣了,你說的也就是《心經》。但說什麼,也都是舉個例子,哪有個恆常的法啊!

前三句為最上根和上根人就說完了。而後面《心經》中,這一堆「無」,是比較適合中根人,都是方便門,列舉了好幾種修行方法。

是故空中無色

空中無色這句,前面就已經舉過例子了。如果知道水分子,還會執著於水的形象嗎?如果知道原子,還會執著於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形象嗎?如果看清了色相的變化,只因分子原子的重新組合,還會執著於各種色相嗎?色相有生有滅,本性不生不滅。通過見色的變化,是可以悟道的。

無受想行識

通過見受的變化,或者說見到受的本質,是不是可以悟道呢?可以呀。剛才已經舉過例子了。

通過見想的變化,或者說見到想的本質,是不是可以悟道呢?可以呀。剛才已經舉過例子了。

通過見行的變化,或者說見到行的本質,是不是可以悟道呢?可以呀。剛才已經舉過例子了。

通過見識的變化,或者說見到識的本質,是不是可以悟道呢?可以呀。剛才已經舉過例子了。

這裡看似是車軲轆話,但解釋的內容可不是重複的,前面分別舉過例子,例子各不相同。佛經也經常出現這種翻來覆去,翻來覆去,翻來覆去的話。為什麼呢?就是反覆強調。佛陀這樣翻來覆去地講,還有聽不明白的呢,你說咋整?其實若解其深意,並不是車軲轆話反覆講,而是每句話分別是一個法門,每句話都不一樣,或者說每個字都不一樣。

之所以看起來重複,是因為大道至簡,說出來就是一樣的,但映射到世間萬物卻是各不相同。如果見道了,世間萬物就是一個道。什麼道呢?說出來就片面,所以沒法說。但這裡分享《心經》的理解,又是每句都在說。

再拿個公案讓大家來品味一下吧。

一日,智閑禪師正在芟(shan)除草木,不經意間,他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了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於是他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wei)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並作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這個公案,應該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我來揣測一下這個公案的涵義。「啪」的一聲!「啪」是什麼?!「啪」是什麼呢?!「啪」是什麼呢?!我說完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通過耳根可以見道,或者說見性,見了性即通其他五根,就不會執著任何一根。

舉個例子:擺個口型「我愛你」,聽見沒有?用眼根還是耳根聽到的?還是意根?你現在看到的文字,用的眼根?還是意根?孩子摔了個大跟頭,哭了,抱起來撫摸孩子的頭,這是身根?朋友工作不順利,勸說,陪伴,或者呆著什麼都不做,這是耳根?

什麼根?管你什麼根,我感受到的只是那一個!那一個?哪個?空不空?!

那一個是眼耳鼻舌身意嗎?那一個是色聲香味觸法嗎?是嗎?!!!體會到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嗎?我就問你體會到的是什麼?!!!

體會到的那個是色相嗎?是聲相嗎?是香相嗎?安慰你,做好吃的,體會到的是味相嗎?擁抱、愛撫,體會到的是觸相嗎?講道理,開解,體會到的是法相嗎?

體會到的是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看到本來面目了嗎?!看到了嗎?!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不要被眼界所限啦!

不要被耳界所限啦!

不要被鼻界所限啦!

不要被舌界所限啦!

不要被身界所限啦!

不要被意界所限啦!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我最喜歡這段了,因為這就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通過十二因緣能把真理逐一分解得特別清楚。僅依十二因緣,就可以看到佛教9個修行處,9類法門。(具體內容可關注公眾號:悟道人R。後續會有十二因緣的分享)

十二因緣是世間因緣流轉的鏈條,一處斷則處處斷,因此一處無則處處無。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法門適合中上根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個法門適合中根人。十二因緣一斷永斷,即出輪迴。

但這兩個方向只是起步,究竟的還在後面。

無苦集滅道

佛陀悟道後,找到五比丘,傳的第一個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後被稱為佛陀之初轉法輪。

《心經》怎麼在這裡說,無苦集滅道呢?怎麼否定自己一開始說的呢?怎麼回事兒?

其實無苦集滅道,是要表達,苦集滅道是大法,但也不要執著,那不是唯一的。

那麼,什麼是大法呢?什麼是般若智慧呢?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呢?

那就是: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

哪有一個智慧叫般若,哪有一法可得叫佛法!

你若認為我有大智慧,即非般若;你若認為我得了佛法,即非佛法。

《心經》到此,針對中根人,把破我執和破法執的法門和次第,詳細講解了一遍。「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對「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進一步解說,給前面聽不懂的人更詳盡的解釋,並提供了諸多法門去嘗試。而「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又是對「舍利子,是諸法空相」的詳細解釋,強調了沒有智慧也沒有一法可得。

方便法說完了,關鍵還是要用心體會,不要被思維所障礙。

想一想,為何音樂無國界呢?因為人的耳根利啊!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沒有人需要學習,聽了就能體會得到。為什麼《楞嚴經》把耳根圓通放在第一呢?因為人對音樂的體會最直接,不需要任何思維邏輯、分析判斷,就可以直接體會到。

而一旦耳根通,則六根皆通!同樣的,一根通,則根根通!因為都是一個道!

到此,《心經》把修行的法門說的差不多了,下面就開始大談境界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破了我法二執後,就是大菩薩了,以此甚深般若智慧,心無所掛,亦無所礙!

心無所掛,就是內心已沒有一絲執著。什麼執著?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其中對法的執著最難破。

心無所礙,就是內心已不受一點限制。什麼限制?不受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限制,其中意識的限制最難破。

不禁感嘆,最難破除是意識,最難放下是法執!不過我執就是用法執來破的,未破了我執前,還是別琢磨什麼是法執了。除非你是上上根器,可一步到位。

下面《心經》繼續談境界。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為心無所掛,亦無所礙,所以就不會有任何恐怖。

恐怖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未知。對所排斥事物的未知,就是恐怖。那佛菩薩為什麼沒恐怖呢?因為都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恐怖?世間一切都了如指掌,同時一切也沒什麼不能接受的,就不可能再有恐怖了。

遠離顛倒夢想——一切都了如指掌了,你還胡思亂想個啥?還會有妄想嗎?真不會了!

究竟涅槃——通關!

境界說完了,吹得有點大,確實要坐實一下,所以《心經》後面接著說。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這樣噠,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智慧,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麼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無智亦無得,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法空相,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是無智亦無得,什麼是諸法空相,前面已經詳細講解過,這裡不再贅述了)

到此,《心經》已經全部講完了。但是看看台下,還有一群傻呵呵的不知所云。咋整?我就問你咋整?

聽不懂就聽不懂吧……來!徒兒們,師父這兒有法寶!

徒兒們問:啥啊?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剛才我說的那些都是廢話,都不用聽,其實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些法寶可牛逼啦,你們不用懂,念就是了!用就是了!

底下問:多牛逼?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句話是整部《心經》里最好解釋的,意思就是: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說完前面的,下面的傻呵呵們,有些機靈點的就開始翻書找咒了。

但還有相當一群傻呵呵,仍然保持著對老師的注目禮。我靠!真是傻到極點了!

下下根們聽好了!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念去吧!下課!

--- 完 ---


關注公眾號:悟道人R,進入智慧的大門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