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33)大乘佛教的背景

在孔雀王朝滅亡以後,印度國內政治動蕩,國家政權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那麼這樣一來,人們總要有個心靈寄託,所以宗教勢力傳播非常快。

但是同時,印度佛教有著這麼幾個特點

其一、部派多,各門各派的學說都不一樣。讓信眾無所適從。

其二、經院化,理論繁複,哲學、學究氣息濃厚,對於信眾完全無法起到宗教啟蒙的要求。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乘佛教橫空出世,必須解決這種困境。

並且,在印度南方案達羅地區,有著大量的土著居民,他們在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下,被歧視、被壓迫,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當然深入他們之心。

而南方地區,是大眾部和分別說部的大本營,對於有部等部派經院化有著很深的不滿,於是南方成為大乘佛教興起一塊很好的土壤。

而面對外道對於部派佛教的反駁,部派佛教也無法給出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佛教的話語權就被婆羅門教和六派哲學體系逐漸削弱。

而大乘佛教的思想有助於維護佛教在印度思想界的話語權。

而更為重要的原因,後世的佛弟子對於佛陀的懷念之情,成為大乘佛教興起最為重要的原因。

他們對佛陀的懷念主要有著這麼幾種形式

其一、對於佛陀的舍利,佛陀的遺物和遺迹的崇拜。於是通過供奉舍利,佛塔成為信眾朝拜的對象。

其二、對於佛陀功德的崇拜。主要就是佛教本生故事的出現。所謂本生,就是闡述佛陀過去以菩薩形象度化眾生。而在這種崇拜之中,佛陀形象逐漸高大,逐漸被神化。他們往往把佛陀寫成,

1、燃燈古佛為釋迦牟尼授記

2、以大悲心,以菩薩身,以外道身,各種身份度化眾生

3、由兜率宮下生,然後在菩提樹下成道,度化眾生而涅磐

其三、就是對於佛陀形象的描繪,雕塑。

特別是在這個時候,由於希臘化的雕塑藝術的傳播,使得出現希臘化的佛陀形象。

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普世化宗教的興起。

這一點就要說明,希臘化對於大乘佛教的影響。我們前面講到,《那先比丘經》記錄著米南德一世,成為佛教的轉輪聖王。

這個錢幣前面畫著雅典娜女神,後面畫著佛教的獅子圖案。可以想見,希臘文化對於佛教影響之深。

在這個浮雕之中,這位希臘國王,有著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就是佛教的三寶象徵。

這幅雕像,是19世紀出土的,印度塞王阿澤斯二世的舍利子匣。而這幅雕像,就是佛陀希臘化的樣子。

當時佛教徒們朝拜的佛陀腳印的雕塑。

那麼公元一世紀的時候,全世界的宗教都有一個普世化的過程。

比如,耶穌基督創立基督教,改造了原有的希伯來人的猶太教,把上帝形象普世化為一個全世界可以尊奉的形象。《舊約》所描述的上帝,是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神靈,但是《新約》所描述的上帝是一個慈愛的父親的形象。

正如他所說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兒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而佛教也不例外。而最鮮明的形象,就是彌勒崇拜。

貴霜王朝時期的彌勒佛形象。是一個典型的希臘形象。包括中國的龍門石窟的彌勒佛,也是一個希臘化的形象。

洛陽龍門石窟彌勒佛

彌勒(maitreya),這種彌勒崇拜,在原始佛教並不存在,何以在此時出現呢?

這當然不是偶然。在中亞地區,有一個宗教很有意思,他叫祆教。

那麼貴霜、大夏、安息時代,就是這個宗教開始傳播的時代。

在祆教之中,有大神密瑟拉,居於哈拉山頂俯瞰大地,以知天下冷暖,疾病。而這座山,非常高,日月繞著此山而運行。我們反觀彌勒佛所居之地,為須彌山兜率天。

這個設定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們很難說,這兩個發音類似的神靈是一種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的彌勒是救世主形象。他和基督教所講的彌賽亞非常類似。比如《彌勒上生經》描寫兜率天宮為殊勝國土。

而這種普世化宗教,正好和印度當時的社會狀況是吻合的。

因為當時有很多商人快速積累財富,而使得階層開始有所鬆動,但是新興的商人階層,他們在婆羅門教里,原來是低種姓,有錢還得是低種姓。這樣一來,商人對於婆羅門教就很不滿,相反紛紛加入佛教。

這樣一來,他們以佛教居士的身份信仰佛教。那麼商人不可能放棄他的身份,加入僧團。這就要求,佛教本身必須普世化,入世化。

而這批居士就成為大乘運動的主力軍。其中大商人維摩詰的形象,就完好地記錄在《維摩詰所說經》。在這部經中,維摩詰他是毘舍離城中的一名富商長者,他往來於各階層,經商講信用,甚至出入各種聲色場所,隨緣度眾,也都是為了要宣揚大乘佛教的教義。他教導娑婆眾生,當下照見心靈凈土,創造美好世界;闡說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強調「煩惱即菩提,不離生死、不證涅盤」的不二法門,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藥良方。

這些形象都是當時的歷史環境所造就的。而大乘佛教的思想,就解決了佛教入世和普世的難題。而這些居士,被稱之為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


推薦閱讀:

TAG:大乘佛教 | 佛教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