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兩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現代兩大教育法寶:吼叫與懲罰

文 / 涼爽

為什麼養孩子這麼難?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少耐心,父母對孩子成功的期盼心太強,夫妻倆找不到育兒與工作的平衡。既要賺錢,保證孩子身體健康,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還是會表現出各樣讓父母不滿意的行為:不聽話、頂嘴,學習成績太差、暴力傾向、太內向。靠吼叫和懲罰似乎可以解決80%以上的問題。

但是這兩大教育法寶每次都奏效嗎?一勞永逸嗎?

「平和式教養法」創始人勞拉-馬卡姆博士說,「懲罰和吼叫沒有用」。愛是母親的溫柔,也是父親堅定的支持。

一、情緒式教育

楊瀾在談子女教育時說過,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

勞拉博士認為,孩子會效法養育者。我們生氣時候最想控制孩子,讓他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動,但他一定會反抗。能立馬解決孩子的問題的懲罰和吼叫方法,只會徒增怨恨。

有一種父母,表面看起來並無二樣,對上司恭恭敬敬,尊重同事和下屬,待親戚朋友們親密有加,但卻把情緒最肆虐的一面留給自己的孩子。

當我們跟孩子大聲嚷嚷時,不僅問題無法解決,而且還會破壞了親子關係。

情緒反覆無常的父母

擁有情緒反覆無常的父母簡直是噩夢,他們可以上一秒管你要這樣這樣,下一秒就顛倒是非。如問完「你為什麼沒朋友?」的一分鐘後,聽到你要去參加同學生日聚會時,卻破口大罵「整天就想著撒謊和男孩子約會!天天不著家,難怪成績差!」

最常見的就是寒暑假,父母出門和進門那一瞬間你的活動就決定了父母對你的情緒。父母出門和進門都看見你在玩手機,你一定一直在玩手機。

他們最喜歡干涉孩子的隱私,常常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很容易衝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上升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你無法討好這樣的父母,因為他們也不確定自己的需求。心理學家斯蒂芬妮·斯蒂爾認為童年生活對一個人的成年行為有很重要的影響。《Scientific Reports》雜誌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童年遭受壓力會被基因 「記住」,並影響成年期生活。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在童年的不安和恐懼感受會一直伴隨我們。

有條件的愛

我們還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好的孩子才值得父母去愛,「你不聽我的話,我不要你了!」、「你總是這樣做,不要再在我面前出現,我不喜歡你。」

有條件的愛,把一切親子關係都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孩子只能用好成績換取父母的愛,他一生都將上演不幸。無條件的愛,才是親子關係得以成立的前提。

孩子哭泣其實不是件壞事情

很多家長都頭疼孩子愛哭。其實哭泣並不是絕對的壞。哭泣是情緒宣洩的一種途徑,哭泣有助於孩子情緒恢復。

尤其是孩子,當他沒有習得其他更好的宣洩方式時,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哭泣。如果我們每次都不給孩子倒出不良情緒,相當於成人屢次壓抑著不良的情緒,別說成人受不了,孩子很大可能會抑鬱和焦慮。

我們給孩子真正的愛,應該是內心的滋養。孩子在童年裡得到了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才會擁有安全感。

二、懲罰式教育

國外的懲罰

《刮痧》這部電影里,爺爺用傳統的中國民間刮痧幫孫子治病,領居誤以為夫妻倆虐待兒童,於是警察介入,西醫不了解這種傳統中國療法罪名,結果越鬧越大,最後家庭不歡而散。

在美國,一位年輕父親將1歲的孩子遺忘在車內,當警方發現的時候,孩子已經死亡。最終警方還是以過失殺人罪對他進行逮捕,在當地判了至少5年監禁和4萬美元罰金。

我們知道沒有一對父母是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的,剛失去了孩子已經悲痛欲絕,這位父親還要坐牢和罰錢,聽起來似乎不大公平。

在法律制度極為健全的美國,忽視兒童在美國屬於虐待兒童的一種最常見的形式。爸爸媽媽一旦對孩子有過度的教育行為,這種行為就屬於犯罪。

「計時隔離法」

在國外,孩子一樣會做錯事情惹大人生氣,父母經常使用「計時隔離法」,讓成人和孩子分開,緩解親子的緊張氣氛。

在孩子們很少有被冷落而產生情感體驗的情況下,一旦被隔離而受到「冷落」對待,孩子必然會感到不自在。同時也產生暗示的作用:做錯事的孩子得不到大家喜歡。

採取隔離法,除了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還有讓孩子理解到:現在父母暫時對他的的行為不滿意,但父母的愛是不會因此改變的。

如何處理孩子的壞行為?

照顧孩子的自尊心,批評決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其次注意客觀評價,賞罰分明,常見的錯誤批評方式:

1、將批評變成表揚(比如調皮被說出是聰明,變相強化了壞行為)

2、以責罵、威脅代替批評(「怎麼你這麼壞」、「不要你了」,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

3、不批評孩子卻批評無辜的第三方(養成推卸責任的壞習慣)

分享一條網路上很火的批評孩子的公式:

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期望。

不吼叫不等於慣著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比如大年齡段孩子咬手指、講粗口等壞習慣,都可以對他的行為置之不理。孩子的行為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反應而強化或者減退,如果家長對孩子講粗口表現很著急,孩子可能會誤以為媽媽爸爸關注和喜歡這個有趣的行為,從而變本加厲。在某些壞習慣上,冷處理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Reference

1、莫秀鋒. 兒童懲罰教育的行為策略[J].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 2007(7):25-27.

2、李虹. 對兒童的懲罰[J].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1, V7(3):59-62.

3、劉學柱. 家長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J]. 家庭教育:嬰幼兒家長, 2001(Z1):62-62.

推薦閱讀:

TAG:教育方式 | 家庭教育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