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辯講義(作者:小呂)

總結

有上過社課或者隊訓的小朋友,想必都大致學習過結辯,但實不相瞞,各自學院的教練仍然還會遇到如下情況——即使我教了,但小鬼們總還是會問「教練教練,我認真聽課,而且有乖乖寫筆記,可到了練習賽做結辯,還是會在復盤時聽到像『你應該更客觀地看待比賽呀』、『你應該站在裁判的立場上想想啊』的評價,可就算我再虛心認真,卻總是找不到改正和進步的方向,怎麼辦呀嚶嚶嚶?」

這種「道理我都懂,可臣妾做不到呀」的場景,簡直讓人氣不打一處來!可「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這句話不是白說的,神是已經傷了,不好好地把傷神之後的反思寫成講義福澤後代,未免有些得不償失,故這篇講義有了小小的萌芽。

回溯校隊隊員們曾經接觸過的結辯教學,綜合來看,不外乎談結構,講模板,自以為高級地敘述所謂「價值升華」云云。這種「結辯就是一場比賽的最後一個環節,需要對戰局做最終的梳理,和最後的解讀」的老論調,在我們看來實在有些空泛。他們只告訴了大家結辯的組成要素,但具體如何操作著墨甚少。可真正有用的教練不應該如此,就像林書豪不會把籃球評論員當教練一樣,因為他想要進步,需要的不是只會說「恩!果然林書豪還是需要加強進攻跟防守呀!」的教練,他需要有人告訴他,究竟球賽之中為什麼要有林書豪這個後衛?一個優秀的後衛長什麼樣子?以及要成為他,該做些什麼?(祝他在猛龍飛黃騰達)

那麼好的教練,要怎麼把這一套教學法則用回辯論呢?以上文提到的一種評價——「你應該更客觀地結辯」為例,一個好教練絕不能只給出如此無關痛癢的評價就作罷,因為小辯手往往無法只通過一句「要更客觀」,而真的做到客觀。也就是說,我們要求他們做結辯要更客觀是沒錯,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

(1)為什麼結辯要客觀?客觀有卵用!

(2)客觀的結辯到底長什麼樣?我完全沒概念!

(3)怎麼做到客觀?究竟是站得離賽場遠一點還是吃齋讓情緒穩定下來?

對於以上三大疑問,我們似乎很少在復盤中給出具體的指導,這也許就是開頭困惑的根源。而面對教學講義「太空泛」這個既有缺陷,我們要做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好好回答這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結辯

(2)「好的結辯」長什麼樣子

(3)如何做到「好的結辯」?

以上便是本章的基本架構,下文將圍繞這三個部分,詳細展開。

一、

「為什麼要結辯」

如同前言中所講,過往的結辯教學只強調如何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比賽,美其名曰「逐字復盤」,實則老老實實說天書,認認真真講廢話。如此一來,教練覺得自己該說的都說了,「仁至義盡」;小辯手覺得該聽的都聽了,但聽和做卻完全脫節。為了避免這種各自委屈的情況,真正地讓理論指導實踐,第一步就得讓小辯手們正本清源,從了解「為什麼要結辯」做起!首先我們引入第一個常見的釐清定義的工具「不是什麼+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實戰演練中,小辯手們往往會這樣做結辯:

①化身復讀機,瘋狂強化觀點:可問題是裁判並不會因為你講得好多好多,而給一票口水票哦。

②在最後的環節上,抓緊時間進行無休止的反駁:這看似很威風,可實際上裁判只會想「你早幹嘛去了?那對方會怎麼回應呢?哈哈,讓我們來看看吧!」,而不會認為你真的駁倒一切,勝負立判。

可真正的總結,不是教裁判複習觀點、也不是塞給裁判新鮮出爐的反擊,更不是聲情並茂地用30秒朗誦一張事先寫好的紙,時間是有限的,在這節課里我們不可能窮舉所有例子,上述的幾個「結辯不是為了…」,已經足夠幫助我們為「結辯的真正用意」做出一個歸納:

正如黃執中學長在《洛陽集》中所提:「最好的結辯,是可以讓裁判借著你的話來點評」。在捍衛己方陣地的最後幾分鐘,要想證成立場,是時候要給個結論啦!(大家快看這個結論和上面我們節約課堂時間的實踐有著巧妙的呼應超他媽棒棒!)這個結論的意義在於給裁判一個依據,讓他們藉由此依據判斷我的立場論證成功,讓我有辦法說服他們讓我贏。

要想讓裁判認可我們,不妨反過來看看我們是如何認可一個裁判的。如果一個裁判在述票的時候化作對面五辯,甚至喜歡誇耀自己的生活經歷,援引不必要的心證,往往會讓我們難掩怒氣。而先梳理再下結,牢記一切述票為判決服務的裁判,卻總是讓我們心服口服。這就告訴我們,述票不能脫離他判定勝負的理由,否則就會爛透了。視角拉回,審視自我,為避免虎頭蛇尾,結辯也不應該忘記自己的終極目的——「為整場比賽下個結論」。

二、

「好的結辯長什麼樣」

明確了結辯的大目標,還要隨機應變。比賽有著不同的態勢,結辯自然有著相應的搭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如果場面有一邊倒的傾向,隊友能按照環節任務和場上局勢好好回防跟攻擊,(裁判投來讚許的目光)我只需要整理清楚,裁判就知道我贏了。

(2)如果場上局勢大亂,即使我整理清楚,也仍然勝負難分,就必須做出比較,說明我們為什麼更強,應該贏。

(3)如果雙方勢均力敵,比較之後發現,也還是沒有清楚高下,就必須訴諸其他方式說服裁判讓你贏。

當然,賽場超他媽複雜,如果只有如上情形發生,那大家只要套套模板,都能修鍊成絕佳結辯。真正好的結辯,要能審時度勢,將上述應對方式自由組合。不過也別擔心,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把基本情況轉化成了可供自由組合的三種能力:

所以「好的結辯長什麼樣」也是在告訴大家:練好整理、比較跟說服,你才真的有辦法做出好的選擇搭配,呈現一個完美的結辯。

三、

「如何做到好的結辯?做好整理、比較和說服」

壹 整理

一、基礎:有什麼整理什麼

(一)攻防

1、補推論

在開始講之前,首先要糾正一些小辯手的錯誤觀念,即總是認為總結尤其是結辯環節,就是分成「拆別人的+把自己的立論換個角度再說一次+突如其來的讀稿尬升」三個環節,甚至有學長學姐會教小朋友,反正「拆別人和立自己」是一定要做的,價值可以先放放,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隻能算是保護評委聽力健康的權宜之計,不能算總結的真本事。因為無論是立還是駁,都不是總結陳詞中必須要按比例出現的必備環節,但這並不意味著立和駁在結辯里不重要,而是要告訴大家立駁得看局勢。因為在整場辯論中,評委不可能一直全神貫注,所以有一些攻防可能評委會漏掉,這個時候就需要提醒一下評委,我們說過哪些話。

故立駁修補,第一步應當是根據清單,對於之前有些攻防處理不得當之處,查缺補漏,決定是要攻擊還是防守,拆對方還是補自己。可利用的清單主要是現有的兩個框架,即需根解損(事實)、判定立駁(價值),這也可以說是最簡單的check list。

對於漏洞性質的不同,我們也可視情況作出不同程度的修補處理。如果是散點上的、容易修補的就直接修補,常見的技巧即為反駁課中所說的對邏輯錯誤和實施錯誤的拆解,故在此不再贅述。如果是立論框架上的、完全被打掉的,這個時候我們大可以大度地讓出,並表明這塊戰場和我方今天的論證其實無關緊要。

2、收利益

立和駁要不就是邏輯反駁,要不就是不足資料,但這都只是做到「補推論」,遠遠達不到給出結論的要求,在總結陳詞中,我們要做到的除了「補推論」,更應該是「收利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戰場——把全場的交鋒分為戰場,幫評委整理好。告訴他們哪些戰場是我們已經收復的,哪些戰場是被對方辯友搶過去的或者說我們讓掉達成共識的,以提醒裁判「我們在做什麼」。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為了方便理解,這裡引入王肇麟學長的一段質詢,幫助大家理解「補」與「收」兩個動作之別:

e.g. 2016年新國辯複賽第三場 美國應該/不應該在民間實施禁槍 三質二(1)

王:來對方辯友第一個問題,您方提出持槍的好處之一,是人民可以拿槍來保護自己對吧?

反方:對沒錯。

王:請問你在中國能拿槍來保護自己嗎?

反方:不能。

王:好,謝謝。請問你在中國不能拿槍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和在美國人民可以拿槍自己保護自己的情況下,中國和美國哪個更安全?

反方:因為您沒有告訴我,美國人可以達到您方所謂的人人沒槍這種狀態,我方認為不可以。

王:謝謝,我們至少達成第一個共識,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人人沒有槍的狀態,或者至少大幅度程度上往那方面努力,人人都沒槍比人人都有槍來彼此防衛,要更安全沒問題吧?

除了講王肇麟學長的收之外,還要分享給大家的是,在這裡反方的響應其實非常值得學習,她沒有逃避或是嘴硬說美國更安全,而是反過來指出正方並未論證「美國禁槍」就可以達到中國「人人沒槍」的狀態,也因此「中國人民沒有槍,也可以很安全」並不能構成對反方論證的有效攻擊。那麼在這裡王肇麟學長是怎麼處理的呢?

「謝謝,我們至少達成第一個共識,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人人沒有槍的狀態,或者至少大幅度程度上往那方面努力,人人都沒槍比人人都有槍來彼此防衛,要更安全沒問題吧?」

如果是普通的選手,可能會繼續糾纏在前面的邏輯拆解,然而優秀的選手會知道,在這裡,重要的不是拆掉對方論證「有槍更安全」的邏輯,或是反過來論證「沒槍更安全」,真正重要的是達成「正方論證到什麼程度就可以得出有槍更安全」的標準,收割這樣一個論點的共識,也就是「美國禁槍能不能達到人人沒槍的狀態?」。只要可以,正方就成功論證(這是反方也同意的)美國禁槍枝後會更安全。

從更理論的角度上說,我們可以將「收利益」總結為兩個層次,一是論點成立,二是命題證成。

(1)論點成立=前提(資料)成立+推論成立

前面有提到,總結不應該是一味疊加反駁,而應當更加清晰地點出某一類攻防對於雙方各自論點的作用,這也就是我們常常在結辯中聽到的諸如「我們舉出了...的例子,告訴大家因為A所以B」;「在如果A,那麼B的共識基礎上,我方舉出了A1、A2等例子,在事實層面證明了A,而B也確實存在,反而是對方不能舉出相抗的例子,來質疑前提和推論,故我方第一個點利益坐實」的表述。下面我們將以詹青雲學姐的一段結辯為例作詳細的講解:

e.g. 2018世界盃決賽 21世紀青年人應當做加法/減法更幸福 正四結辯

「大家好,我們今天和對方有三個根本的分歧。一是成功路徑不同。我方承認,聚焦沒有問題。如果一個年輕人在年輕的時代完全知道一生要什麼,一生走下去從不後悔。沒問題,挺幸福的。可是現實是,這個決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應該在青年時代做。這個時候你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全、你的人生還在不停地變動、你的智識還有限,而這個世界在飛快的變化。很有可能你想要聚焦的東西有一天是你不適應、不喜歡或者被時代淘汰的東西。」

這段結辯中的第一個分歧,事實上是在處理反方四辯最後提出的「果斷的選擇」的點,詹青雲學姐先認可了「年輕人聚焦於自己想要的,果斷地選擇會很幸福」的推論,再拉回來講「但對方這條推論,似乎沒辦法仍沒辦法論證成功」,因為前提出了問題,「年輕人沒辦法在不斷變動的時代里準確無悔地聚焦」正是如此,處於青年時代,才不該過早有所謂的篤定,你要隨著見識的增長和社會的節奏不斷的調整認知,所以你要做的不是選擇的減法,而是隨時做好選擇的加法的準備。

學姐在這一段結辯中,不是一味地去補前提究竟具體錯在哪裡,比如不斷地疊加當代年輕人感到迷茫、日後為自己的決定後悔的數據,而是點出這種錯誤的前提導致了它的推論無法成立,做了收的動作——告訴評委對方沒證成論點。

(2)有可能論點成立,但沒有證成命題/立場,因此要賦予他們評價(立場證成通常是評價不是事實)

這與反駁短打中「B不重要」的思路相似,我們將2018年新國辯復旦大學對陣中國政法大學「虐待遊戲NPC不存在/也存在道德問題」這場比賽中國政法大學的一段接質轉化為收割利益的陳詞,並藉由此說明上述層次。

在這場比賽里,正方指責反方:你說大家虐待npc就是不道德的,那豈不是所有玩遊戲的人都要被說成有道德問題?你不覺得荒謬嗎?如果反方要回應,可以採用指出對方就算這麼攻擊,也沒辦法說明我沒有論證我的立場/通過這個攻擊就覺得他們立場成立,來做收割。他可以這麼說:

「他方剛剛在質詢里說,我們指責玩遊戲的人虐待了npc就沒有道德,覺得我們太上綱上線。可是大家想想,我指責大家都有道德問題怎麼啦?這不就是普通人的常態嗎?這個世界上誰敢說自己沒有道德問題,聖人都不敢吧!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說虐待npc有道德問題會涉及到很多人,就否認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就假裝認為虐待npc不存在道德問題!」

上面反方做的工作其實就是告訴評委 正方的歸謬沒辦法順勢證明他們的立場 即使正方的邏輯是對的,也沒辦法讓我們就此判斷虐待npc不存在道德問題了

3、主次

(1)順序:先共識後分歧,先收割再補強

前面已經介紹完「補(立/駁)」和「收(論點/命題)」的區別,而在結辯的時候,我們應該儘可能遵循「先收割後補強」的原則——其實不只是結辯,在任何辯位,我們都要記得適時收割利益,就像是在前面禁槍的例子,王肇麟學長在對方沒有正面響應問題,卻直接往下攻防的時候,不急著反駁對方(補),而是指出對方不反對中國更安全這件事情,把這個「共識」確實「收」起來。這就是整理的第一個原則:「先收割後補強」,接著是第二個原則「先共識後分歧」,但是要注意的是,「先收割後補強」和「先共識後分歧」兩者是平行的關係。也就是說,雖然大家直覺想到的可能會是「先收割共識,後補強分歧」,禁槍的例子就是如此,但也有的狀況是「先收割「我方確定勝出」的分歧」,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e.g.星辯3.0半決賽 人類更可能被自己/自然毀滅 正三小結

「謝謝主席,各位好!提醒各位一下,這不是一個零和的辯題,人類不會被自己毀滅不代表人類就會被自然毀滅。可能人類根本不會被任何東西毀滅,所以反方不能只是拆解掉我方論證就叫做人類更可能被自然毀滅,也許反方拆掉正方結論是人類不會被毀滅,皆大歡喜的結局。

那我們來看一下,正方論證的線有哪幾種,有三條線:

第一條線是人類越來越能抵抗自然;第二條線人類越來越有可能毀滅自己;第三條線精神層面只有人類可以毀滅自己。

對方在前面兩個層次做了非常多的攻擊:

第一個攻擊是他們說『越來越能抵抗,不代表你抵抗成功了』。那我方反問對方(論證在哪),對方說二辯要論證『還是抵抗不成功』,有論證嗎?沒有論證嘛!對方辯友沒辦法反過來告訴我說現在自然還是高於我們的抵抗能力,那在這邊充其量結論是什麼?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到底我們抵抗成了還是抵抗失敗了。如果不知道抵抗成了還是抵抗失敗,那就是我們不知道人類會不會被自然毀滅,更何來可能呢?

第二條邏輯線是這樣的,對方辯友說我們越來越能毀滅自己,可是我的自控能力也越來越強了,就像我一開始舉的類比『小孩子開大車』,對方辯友反對這個類比,他說不是小孩開大車,我越來越成熟了,越來越能駕馭這輛車了,好我方第二個想要請教對方辯友論證的是,那嬰孩時代我沒有車,我不會出車禍,我不會弄傷自己,現在我更能弄傷自己了,而對方說我也更能控制我自己了,誰高啊?對方辯友有論證嗎?沒有嘛!他沒有告訴我說究竟是我更能控制自己了,還是我更能毀滅自己了,對方辯友只有一個例子在回應這個問題——有個人拿了把刀衝過來,我不用一秒鐘就知道他要殺我,地震我要四十秒才知道。如果現在遠方有一個核彈瞄準我射過來,我到死都不知道啊,什麼四十秒。所以可見的是這種自控能力和抵抗能力,就跟前面那個反駁一樣,結論是不知道。我不知道人類的自控能力高過我毀滅自己的能力了沒有,不知道人類會不會被自己毀滅。

所以整場比賽前面打完以後,我們只有兩個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人類能不能不被自然毀滅,我們不知道人類會不會被自己毀滅,不知道嘛。那怎麼辦?幸好我們還有第三個論證線...」

正方三辯的小結先釐清了非零和辯題的論證責任,繼而對於攻防的整理,事實上提出了兩個不知道和一個底牌,先是展現己方論點,再歸納場上分歧,最後進行收割並確定己方勝出。

(2)重要性:推論重於資料,評價重於事實

不過,不管是「先收割後補強」還是「先共識後分歧」都是「先後順序」卻不等於「重要性」,這是因為「先後順序」的考慮重點是「方便裁判紀錄論點」而非決勝點。換句話說,在整理的時候,先把共識和確實的利益收割,再來雙方分歧部分的我方論點,只是在提醒裁判,哪些東西已經很清楚了,就是這樣,我說完,你記下來就好——然後我要來處理比較複雜的部份啦。

而接下來要講的「重要性」考慮的則是篇幅安排,它們是用來幫助你判斷在比賽最後的關鍵時刻,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哪個地方,才能扭轉乾坤或者一錘定音。它們分別是「推論重於資料」還有「評價重於事實」,這兩個原則在前面的例子其實都已經有所體現。

在加法/減法的例子,詹青雲學姐在指出對方論點不成立的時候,就是用「推論」指出對方論點的前提沒有成立,這樣做的理由是資料容易各說各話,你很難在短時間裡面讓評委接受對方就是錯的,因為評委沒有辦法看到雙方的數據,他也沒辦法查證——但是他可以檢驗你的推論,所以在事實層面有分歧的時候,與其糾結誰的數據更權威,研究方法更準確,我們更應該試著用推論解釋為什麼我們主張的事實更有可能為真。

而在虐待NPC的例子,就是不爭論「事實」只談論「評價」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比賽,都起於事實的爭議——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樣態和一些事物的影響的認知不同。性交易應否合法化,反對者可能覺得性交易本質上就傷害工作者的健康,支持者可能覺得性交易和其他行業一樣沒有本質性的傷害,所以事實的爭議通常會是爭議的起點。試想一下,你的前辯次隊友和對方已經圍繞性交易的健康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了,作為總結的你應該如何更深層次地回應?

當然,你可以選擇繼續在事實層面補充更強力的資訊和資料,這是深化的方法之一,另一個方向則是徹底跳脫出來,進入「即使傷害健康好了,可是人有沒有從事傷害健康的工作的權力?」的討論,更根本的將問題推動到下一個層次。有些新手會擔心,會不會如此發言,評委就自動認定你們事實爭議已經認輸了,其實大可不必,只要表達時明確意圖,「退一步講」、「更何況」,來明確你並不是放棄了事實的戰場,只是還有更多的層次要呈現,絕大多數評委都會感激你推進了比賽,而不會貿然當你認輸。

(二)論點

簡單來說,結辯當中對論點的整理,其實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論點表述成所謂的架構,在這一塊,我們分成「論點內部」和「論點外部」來說,這兩者的區分很簡單,就是我們在「收割利益」介紹過的兩個層次:「論點成立」和「命題成立」。論點成立,必須要數據和推論都成立,但是數據很多,我們要怎麼讓大家都記得呢?同樣的,推論也可能不只一個,所以要怎麼清楚整理所有的數據和推論,就要在「論點內部」有清楚的組織。但是論點成立,不代表命題成立,而要證明我們的立場使的命題成立,我們往往也需要不只一個論點,而為了要讓大家能清楚記得我們的論點,就需要「論點外部」有清晰的架構。

1、論點內部:

在「論點內部」,有個原則稱為MECE原則,也就是「相互獨立」和「完全窮盡」的英文縮寫,它們分別代表著一種分類原則:不能有重複的,也不能有遺漏的。舉例來說,如果你要整理衣服,你如果分成春季服飾還有職業套裝,那麼很明顯,有的春季服飾也是職業套裝,它們有重迭的部分,而且也遺漏了其他季節的服飾。因此,我們應該把他們分成兩個層次,上面是職業套裝和休閑服飾,下面又各自分成不同季節的服飾。

小技巧:嵌套結構——構建一個樹狀圖

這裡有個小技巧,那就是用「對立」的概念進行兩兩分組就好,例如:

e.g. 2016年新國辯複賽第三場 美國應該/不應該在民間實施禁槍 正三小結

「最後處理一下安全的問題,安全的問題在於,對方辯友沒有認清美國的現實。他方今天提出啊,美國人民需要用槍支來保護自己,提到的都是好人和壞人的對抗,但是提醒大家一點,在美國槍支造成的真正悲劇之中,14100件美國每年的槍支案,四千件是因為爭吵發生的,八百多件是意外傷亡來的。換而言之只有實施禁槍,這些本來我根本做一個好人,我不需要向誰對抗,我不至於淪為壞人的案件,在我方世界之中就可以切實地被避免。而至於好人和壞人對抗之中,我方二辯已經不論從邏輯還是從事實上都告訴大家,為什麼好人的持槍的防禦力提升,不能趕及上壞人的那個傷害力的提升。」

而這個小技巧,不只是簡單好用,他也能幫助我們清楚的進行主次/重點的分配(也就是落實「重要性」的原則)在這個例子裡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被傷害」後面還分成意外/惡意,「被保護」則沒有延伸——這是因為「被傷害」才是他要向裁判強調,進而決出勝負的重點。

2、論點外部:

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出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繫,正如前面所說,是處理我們「為了證明立場」所提出的各個論點之間的架構和聯繫, 但這其實更像立論要做的工作——這太簡單了,我們早就有簡單的模板可以照抄,像是需根解損;實然應然等等,這裡我們通過一個練習來鞏固。

練習:2016年新國辯半決賽 新國大VS澳大 龐穎結辯

謝謝大家,對方覺得對權利的這種感知來源於人,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又或者是後天的這種教化。那我們來看,人的這種本能,我方認為是天來的,看能不能通過後天教化而改。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悲慘世界》大家都看過吧,裡面那個警察沙威,他一輩子都在遵守這個法律,當時社會對他的教化是你是一個警察,你要遵守法律,你要去抓到並殺掉那個冉阿讓。但是他到最後,當冉阿讓被他抓住,然後(他又)放了冉阿讓一命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那些教化崩潰了,這個時候他發現了人性本身,(有)一種超過了法律社會國家的良知,讓他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同理心,那種生命的可貴。他以前的教化瞬間拋到煙消雲散,但這個時候,他心中還堅持著那個權利人授,(權利)是由我們解讀的,最終他一直想不通,最後跳河自盡。

這代表什麼?我們人身上的善並不是後天教化給的,我們人有惡,但是當我們人在訴諸這個權利的正當性,這個權利是哪裡來的時候,我們進入到這個無知之幕里,把你我不同的特徵都拋掉,想像你我就是最一樣,最原本,就是一個人最原本的狀態,我們應該把這個社會設計成什麼樣,那個時候我們才能拋棄掉那些後天的東西,在那些不同的東西里找共性,找先天來的。

所以這些東西雖然體現在我們人身上,但是他是天給的。就像引力體現在你我身上,我們去定義,我們去把它寫出來,我們給他起名字,但是地球的引力是天給的。就像那個河流,大壩是你修的,但是我們今天卻說,河流是大自然的饋贈。你人做的只是如何更好地保障,更好地彰顯大自然的饋贈而已。

那這個邏輯我們解釋清楚之後,我們比較一下,兩方的世界哪個更好。其實對方想要的和我方是一樣的,他想要黑白人平權,他也想要我們對嬰兒更謹慎一些,但是誰能做到?對方是權利人授,請問是誰給啊?全部人嗎?怎麼可能有共識呢?那一部分人嗎?一部分人的權利哪裡來的呢?就算是多數,他想對少數做什麼就做什麼嗎?這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社會。我們一定要有一條人最原始的狀態,我們天給我們的那個本能,感知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那個東西作為底線,而我們人不能通過人力去否認人天然的那個狀態和天然帶來的,天給我們那種渴望。

那下面一個問題,對方那種強權對弱權,最後只有聲音大的人會拿到,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去訴諸天,這個時候反而是公平的。對方一直用君權神授,君權神授和這個天賦人權不一樣。天賦人權,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感知而不是君主他自己作為天的代言人,想發給你多少就發放給你多少,所以君權神授恰恰是對方的那種,因為權利最終是君王給你的是一個人授的狀態。

那最後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有善有惡的,我們才有發展的方向。如果法律給你的叫權利,不給你的就不叫權利。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推動法律,一個惡法的改變,對方惡法亦法的狀況我們如何去推動,方向在哪裡呢?謝謝大家。???

A、辯題的事實狀況是什麼樣的

採用了事例——邏輯的敘述方法,講了兩件事

(A)先天打敗後天還是後天擊敗先天;(B)究竟是後天的教化還是先天的體現

B、這個辯題我們應該怎麼看他才更好

採用了邏輯——價值,講了兩個方面

(A)對方攻擊我們的;(B)我們攻擊對方的

真正有挑戰的是給出一個「包含雙方論點」的架構。例如黃執中學長在星辯4.0複賽第五場 仇富/仇貧心態更可怕的結辯,在這場比賽之中,反方對正方的論點一攻擊是,認為他們這種原因導向的論證其實並不能證成命題,因為我們知道,消防隊員會出現,是因為有火災發生,但是可怕的不是消防隊員,是大火。而且如果沒有消防隊員,火勢蔓延才更可怕。

但是在正方結辯的時候,黃執中學長站起來就說:「對方辯友,我解釋給你聽,其實我們雙方今天證明這個辯題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心態這件事情本身沒有辦法證明可不可怕,這是大家都同意的,雙方都是從心態往外拉出一條線/一個圈來討論,所以正方的論點並沒有偏題。

接著他反過來質疑反方的判斷方式不合理,因為任何的心態如果「已經被控制」其實「就已經不存在」,所以更容易被控制不代表心態不可怕──真正要討論的,就是心態無法被控制的狀態,「象徵了富人解釋,百口莫辯;象徵富人給窮人一點錢,窮人說我要你全家。」在這裡,他在討論反方論點的同時,再次強調他用來統整雙方論點的邏輯」心態本身無法論證」,並且連結到正方的第二個論點(仇貧是血腥再分配),最後用排華的例子進行總結:仇富的心態在沒辦法被控制的時候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這就是從雙方的論證邏輯出發,統整出一個架構,然後說明彼此論點如何互動的範例。(iqiyi.com/w_19ruhe4vt9.

(三)層次的概念

1、層次對於整理的重要性

綜合前面所說的攻防中的立駁收割和相關順序以及論點的傳達複述歸納應當表現出的架構感,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攻防還是立論,我們構建一個厲害的整理,其核心在於構建層次。

簡單來說,上述動作的目的就是要為整場比賽的既有論點和攻防梳理出邏輯聯繫。這樣做的目的除了「精進技術」、「表述清晰」、「方便記錄」之外,其實還有一點額外的功用,即針對辯論賽時間限制的先天特性,給評委一個能夠合情合理幫助我們「腦補」的機會,根據你的層次,很輕易地幫助你「腦補」剩下的東西。

2、層次的類型——攻防vs論點

要理解所謂構建「邏輯聯繫」,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路。《禮記·大學》中曾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句話告訴我們,要達到儒家"平天下"的目標,要遵循一定的等級秩序,在層層遞進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終極要義。

同理,在整理攻防時,我們除了要牢記「命題證成」的終極目標,也要明白不同的攻防構成了哪些層次。雖然每個層次都能證成命題,但之所以場上會出現那麼多攻防,恰恰是因為比賽進入到了下一層次的比拼。形象點講,構建層次其實就是要把零散的攻防補好,收齊,按順序排排好,整理成達到「證成命題」這一目標的階梯。而攻防要有層次的出現,除了遵循前面補、收部分所說的論點成立、命題成立和相應順序之外,還需要注意對「削弱和擊倒」的識別。

而論點之間構成層次,即對論點之間的程度之別、重要性之別、難易程度之別,有了這樣的論點層次,才能構建出「打掉了論點一沒關係,我還有論點二」類似的場感。而要做到具體對自己論點的排序恰好就要應用到下面比較的教學。

二、進階:打破既有,重組架構

上面講過的整理,都是依據賽場上發生了什麼,就整理成什麼樣,但我們還是會在比賽中聽到學長姐有「說白了...就是在說」「對方兩個論點其實在說同一件事情」這樣的表述,也就是說,整理不只是把場上所有東西排排好,我們還能在「就事論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賦予他們新的歸類方式。這裡主要介紹「約分」和「共量」兩個技巧,而在介紹之前,我們要先說說使用這兩個技巧的一種思維前提,即「抽象的階梯」。

所謂「抽象階梯」是指語言的抽象程度/涵蓋範圍,例如假設我有隻名叫阿花的母牛,我們按照由高到低的抽象程度可以稱呼它是財富、資產、農產、家畜、母牛、阿花,越是後面越具體、精確。它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點,使我們在抽象和具體間轉換自如。

抽象階梯的思維,除了能夠幫助我們順利地發現論點與論點、攻防與攻防間的共同之處,依此作出化約和轉換,如若運用得熟練,甚至還能在賽場上起到突破情境的作用。在2003年海峽賽「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弊大於利」的比賽中執中學長的結辯,他的結辯就是把「對創業失敗的恐懼」抬高到「對所有失敗的恐懼」,接著平移下拉到其他具體的「失敗」類型,例如考試和戀愛,高談戀愛的時候如果抱持著會不會妨礙學習,以後會不會結婚,如果對方移情別戀,自己是不是在幫別人養老婆,但這真的有必要嗎——儘管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明白,雖然同樣是失敗,創業絕對不是學生戀愛過家家酒,「戀情失敗」和「創業失敗」的不同遠多於「失敗」這個相同點,但是在那個當下,我們的情感,就這麼被移轉了。

(一)約分

也就是找到「公因子」做出化約,既可以用在攻防中,也可以用在論點裡。舉個簡單的例子,狗狗和豬豬的都是動物,所以我們看起來像是在講兩件事,但其實都是在說動物。

再舉個例子,在性交易應該/不應該合法化的辯題中,如果正方的論點是,性交易合法化:

(1)可以保障性工作者的工作權

(2)更可以改善他們的工作待遇

(3)減少性病問題

(4)減少他們受到暴力對待甚至黑幫介入的問題

反方的論點則只有一個:

性交易可能助長人口買賣

因此正方可以很輕易的用後續三個實然論點和反方的弊害打平,然後用應然論點贏得比賽。

但是如果反方熟知如何整理論點,他就可以將正方的論點全部收攏為:

自願從事性工作的人

而將自己的論點擴展為:

被迫從事性工作的人

而再嘗試用攻防講出正方上述四個論點,不管是實然還是應然,在被迫從事性工作的人身上都無法實現(拉平),因此反方就有可能輕易地透過自願從事性工作的人和被迫從事性工作者的比較贏得比賽。

推薦視頻:世辯三 表演賽 生命的可悲/生命的可喜在於不能重來 黃執中

(二)共量

比賽中,有時候雙方標準相同(禁槍),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雙方各自的東西在同樣的標準之下放入不同的類別中去。但正方雙方的標準仍會出現並不相同的情況,故此時我們需要幫助雙方找到在抽象階梯的位階更高的共同因子,為兩個看似不同的東西搭建起可以相互比較的平台。這是用在為論點鋪設比較前提上的技巧。

舉例來說,在討論要不要興建核電廠的時候,如果正反雙方的論點是「核電廠事故可能威脅人民安全」還有「不興建核電廠造成供電不足影響經濟發展」這樣就難以直接看出勝負優劣。所以可能的作法是找出能夠同時衡量「安全」和「經濟」的標準,或者更簡單的是,把其中一個轉換成可以被對方標準衡量的內容。

回到核電廠的例子里,一個可能的作法是反方不只說缺電是「經濟」問題,也說是「安全」問題,例如大規模無預警斷電會導致的社會危害,這時候雙方的利弊就可以「共量」了。

貳 比較

一、基礎:直接比較

整理清楚之後,有兩種可能,一是對方論點全部被拆完,我方又成功論證命題,那麼皆大歡喜,不用繼續做其他事情,但是如果對方論點也還成立,我們接著就要進行比較來讓裁判知道,我們做的更加的好。

(一)數量

在第一種狀況,又稱為簡單的數量比較,也就是我有你沒有,所以我贏。而要達到這個結果,其實不一定是因為對方論點或命題不成立,還可以利用前面學到的小技巧來處理,這可以分成兩個步驟:一是先用約分把對方論點變少,二是再用共量來「打平」論點。

(二)互動

用來打平無法共量的論點

兩個論點之間除了具有共性,還可能具有一定的關係。例如我的論點是你的論點的前提,兩個論點是手段和目的的關係。

二、進階:引入背景

(一)加權

用在「沒辦法用基礎比較打掉的論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採取加權的方法來進行比較。而要應用好加權,則需要賦予論點不同的性質。

舉例來說,在不應該/應該廢除死刑的辯題中,支持死刑的人會說,死刑可以帶來威懾力以阻止犯罪發生,但也可能產生誤判傷害無辜的人; 反對死刑的人可以用無辜的生命更應該被保障來和威懾力比較,此支持死刑的人會進一步講,威懾力阻止犯罪發生,其實也是在保護其他無辜的生命,做一個拉平。在上述同樣以「人命」為衡量標準的兩個論點裡,如果比人數(保護的無辜生命和被誤判傷害的無辜生命)比不出來,則可以更進一步可以通過賦予兩個論點不同的「權重」來實現比出大小的結果。

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詮釋兩個看似相同而無法比較的「人命」背後不同的性質, 回到剛剛的死刑討論中,正方要比較,可以將「沒有威嚇力」說成沒有死刑雖然缺少威嚇力,但這種對無辜人命的損耗是一種沒有救到無辜人命的態度,但一旦認可要有死刑,誤判殺人帶來的則是主動地傷害無辜人命來換其他無辜的命,兩相比較來看,後者的心態更為可怕和危險。

至於如何找到並利用好這些性質,其實關乎到立論篇章所提及的關於「元命題」的思考方法,也就是說,在辯題的討論中,有時我們會發現辯題背後所希望討論的元命題是什麼。但值得注意的是,元命題中希望討論的對立雙方,各自背後的性質不一定是勢均力敵的,也有可能會有天然的優劣之分,有了這樣的認識,才不僅有辦法尋求到相抗的價值,更有機會「發現別人找不到的元命題,取得優勢的加權性質」,甚至於「發現自己在元命題討論中處於性質的劣勢,選擇不用加權來應對」,而這一切,都仰賴於對「加權」的先知先覺。

(二)框架

和加權那種直接賦予對象性質不同,所謂框架是通過塑造具體情境的方式,賦予事物性質的間接方法,也就是說,告訴大家我們要在什麼樣的框架里討論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在討論水和黃金何者更重要時,如果引入「在沙漠中」這一具體的環境,則我們會發現,在沙漠中比較水和黃金,同尋常時候的比較會得出更為明晰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可有經驗的辯手不會傻乎乎地直說自己究竟引入了什麼具體的背景,要發現該種背景的引入,就得先知道他們的藏身之處在哪裡。這種隱含的價值選擇,即諸如賦予水緊迫性的性質的背景植入,常常會藏在以下兩個地方:

1、藏在角色里——站在某人的立場,為某人說話(與立論篇中的小明有關)

2、中道——還有一種情況,也算是教給大家一種思考方法,當我說自己是中立的時候,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我在做「價值是中立的」這樣一個價值選擇。

叄 說服

一、原則

要說的不應該是說什麼價值,因為這個只有讀書才能好好積累,而不管一個價值有多好,都不如你能把一個爛價值講得讓別人相信來得重要,所以所謂的價值,以前說的渲染,其實不是價值命題,而是說服技巧,在這裡推薦給大家一個影片《羅輯思維》180集里黃執中學長講的「 你如何聽懂我說的話」,裡面的這種思維,應用到價值說服力,就是:把一個價值說得簡單、意外、具體。

(1)簡單:

我們傳遞的訊息必須要讓人家能夠在一句話,或者是一個任務當中get到,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兩樣東西,我們是不要的,一個叫做周全,第二個叫做精準,因為我們要傳遞的是一個概念,而不是某個精準的語句或者某個精準的名詞。我們要先給人簡單的雛形(大白鯊有雛形再細節)

(2)意外:

什麼東西能夠說服我們,什麼東西能夠讓我們留下印象,什麼東西能夠讓人改變他的觀念,讓他接受他的觀念,而不是仍然保持舊的觀念——就是意外。意外能讓聽者鬆動既有的預測,一旦鬆動之後,我才能夠真正知道你是什麼意思,意外的好處在這裡。(和女朋友吵架 憤怒 ;養生微信 驚嚇)

(3)具體:

我們要讓人相信一件事,要讓這件事有可信度,其實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我們稱之為叫外在可信度,在材料上看到的一切,另外一種我們稱之為內在可信度,也就是你感覺他可不可信,也就是你體驗的過程。具體多半是來源於我們一個訊息在傳遞的時候,一旦你能夠揣摩那個情景,感受到那個情景,對你影響會戲劇性的改變。(艾滋病有多壞 數據與親身體驗 米老鼠的牙刷)

二、技巧

(一)合適的情緒(激動還是冷靜?)

2015新國辯決賽 社會更需要熱心腸/冷頭腦 張哲耀(激動的高打)丁冠羽(冷靜的高打)

這裡的例子主要要以視頻為例子講解,主要是想告訴各位,在進行我們常說的「價值渲染」時,要真正能夠把價值深入人心,除了懂得一定的語言技巧,還應當要學會選取相應的情緒,要考慮到自己的持方和個人風格,就比如這一題熱心腸和冷頭腦都匹配到了對應的激動和冷靜的情緒,這其實不算是一種巧合,而是二位辯手都有這種「情緒恰當」的意識。但特殊的是,我們選取的例子中,雖然二者各有情緒不同,但是其實他們的態度其實是很相似的,這也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講到的結辯中的態度問題。

(二)恰當的態度(高打還是低打?)

1、高打

上述兩個結辯背後隱隱的態度其實都是「你說的對,但我比你有道理」。就比如,我們在講「先富帶動後富」的時候,後富的人總是會覺得,憑什麼這樣呢,我為什麼已經很窮了,還要等呢?而作為一個政府,他往往會說「對,人民的擔憂沒錯,可是,這群民眾,你不要覺得自己虧啊,你一點都不虧,還會流芳百世,因為你可是社會主義道路上無私奉獻的英雄,未來的成就裡有你的名字,我們沒有不考慮你們,我們感謝你們!」這種打了一巴掌還給糖吃的人,往往就是把握著「我們都有道理,但是我比你更偉大一些」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高打。當然上述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拉回現實來看,里根總統在挑戰者號失事當天的講話就頗有高打的味道:

「今天,我們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們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擔內心的悲痛,或許在相互間的安慰中,我們能夠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並堅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對家庭、朋友及我們的太空宇航員所愛著的人們來講,國家的損失首先是他們個人的巨大損失。對那些失去親人的父親、母親、丈夫和妻子們,對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們,在你們悲痛哀悼的日子裡,所有的美國人都和你們緊緊地站在一起。

我們今天所說的遠遠不夠表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言語在我們的不幸面前顯得如此軟弱無力:它們根本無法寄託我們對你們深深愛著的、同時也是我們所敬佩的英勇獻身的人們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並不在於我們頌讚的語言,而在於他們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自尊心和鍥而不捨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獻出生命。我們所能儘力做到的就是記住我們的七位宇航員七位「挑戰者」,記住他們活著的時候給熟悉他們的人們帶來的生機、愛和歡樂,給祖國帶來的驕傲。」

「我當然知道你個人的犧牲也算是人命,但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把他們當作英雄」這就是所謂的高打,多說一嘴,我們還是可以從先富帶動後富那種說法給人的感受和這個例子給人的對比中,回顧情緒的應用效果,情緒不恰當就會讓前者好賤、後者好偉大!

2、低打

說完了高打,那問題就來了,低打又是啥呢?他和低打的區別是什麼呢?也是簡單一句話:「我不一定比你有道理,但...你能不能理解理解我呢?」還是講先富帶動後富的例子好了,我們會發現上面那種理所當然的高打真的有點賤,但除了改變情緒,我們還可以糾正一下態度,把整個態度變成「你沒辦法富起來,真的很慘,而且窮人的確在中國佔大多數,我好像在道理上也說不過去,可是...我只能這麼做了呀,在生產力還沒有高度發達的現在,這真的已經是我儘力而為的結果了,我雖然是政府,但我真的也好可憐」當我們發現場上局勢的確是在道理硬碰上難爭高下的時候,不如放低姿態,改變態度,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角色的轉換

而至於角色呢,其實是在鍛煉大家對於價值背後「究竟會從誰的口中來」的識別。這和小明還是有所區別的,就比如我們會為了「貧窮的小明」說話,但是說話的人除了小明自己,還有可能是聖母婊們;強調「太空人是英雄」我們要記住的人,往往會政府的角色。對角色轉換的識別,除了有辦法幫助我們構建出具體的情景,讓人身臨其境,有時候還會有點破對方價值的效果,也算是用意外戳破別人的應用吧!


推薦閱讀:

TAG:辯論 | 華語辯論 | 辯論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