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你對什麼動心,什麼就是你的命!

孔夫子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對於這段話,我不相信標準解釋,我喜歡按照自己的偏見來理解。

到今年,我的年齡已經接近不惑了,所以我現在可以大致了解到了「四十不惑」的階段,再勉強一點,也算是可以說一說「知天命」。

什麼叫「不惑」呢,任正非說,在創立華為時,他已過了不惑之年。

「不惑是什麼意思,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環境變動緩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個尺度。」

而我的理解是,「不惑」其實是和「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些一脈相承的,說的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

這種精神狀態,我稱之為「道路的固定」。

俗話說,三歲看老,是非常有道理的,賈寶玉從小喜歡胭脂,長大後就是在脂粉堆里廝混,迷戀於情情愛愛之中。

有句話說得好,「你被什麼打動,什麼就是你的命。」

人在孩子的階段是最單純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孩子才是真的不自欺欺人。

他們喜歡什麼,對什麼動心,一定是不加掩飾,也不知道掩飾的。

比如有人從小喜歡看科幻小說(如劉慈欣),有人從小就愛看科幻電影(如《流浪地球》導演),那就是他們未來的方向。

這個方向大概就是在十五六歲得到確定了,不知你有沒有體會過,如果做的不是你所感興趣的事,你就會非常不自在,你的境況也不會太好,總是有太多波折。

我體會過,哎,那些蹉跎過的歲月啊。

你對什麼動心,什麼就是你的事業,就是你人生必須完成的任務。

當然,年輕時候誘惑多,干擾多,再加上信息社會,道路千萬條,好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不定性的人也會去嘗試,去做別的事情。

但到了大概三十歲左右的階段,恍如一夢醒,你最終還是回歸到了自己的初心,並且開始為其努力,是謂「立心」。

十年為期,一兩年一個小變化,三五年一個大變化,最終到了四十不惑之年,你終於是不再猶疑迷茫彷徨了,你知道人生的時間容不得浪費了。

確定好的方向,只有是義無反顧走下去。要知道,年齡越大,選擇越少,所有的事業都是動輒以十年為單位衡量的。

大多數人大都是在這個時期定下自己下半場的格局的,比如任正非,比如宗慶後、柳傳志...

那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如影隨形,如果還不得志,自然是長吁短嘆,悶悶不樂。

然後是「知天命」。

人在天地之間,實際上是屬於天地所有的,人無論精神還是身體,都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影響。

當你對什麼動心的時候,那就相當於整個宇宙在和你對話,告訴你要去做什麼,去成為什麼人。

「一個人相信什麼,他未來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

這就是「命」啊。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阿爾貝·加繆曾說,「工作幾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寫作是件孤獨的事,而我也不擅長結交朋友,所以,一直以來,我的生活是孤單寂寞的。真正的藝術家並不意味著曲高和寡,他看重身邊的每一件事物,他們的職責不是給世界下定義。假如真的要給他們確定一個立場,那他們只能選擇尼采所說的社會的角落。這個角落,是創造者主宰的,不是法官主宰的,社會的創造者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知識分子。」

對加繆而言,寫作就是他的命。

在最熱鬧的時候,在最孤獨的時候,都是最能感受自己「命運」的時候。

從某種意義上說,傾聽自己的內心就是在傾聽宇宙對你的指引。

所以喬布斯勸勉年輕人一定要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畢竟,你的生命有限,為什麼不去為自己而活呢?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中年 | 人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