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物: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想要快速了解一個博物館,那就是去認識它們的「鎮館之寶」!認識它們不是為了鑒寶,而是通過這些精品去發掘器物本身以及博物館收藏品的內涵。

這次介紹的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浙江省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目前收藏有10萬餘件藏品。在這麼多的藏品當中,能被稱為「鎮館之寶」的僅十幾件,都是製作精緻並且具有極高文物、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

1.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象牙

年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尺寸:長16.6、殘寬6.3、厚1.2cm

來源:考古發掘

1977年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正面以陰線雕刻出「雙鳥朝陽紋」:兩隻神鳥昂首相望,中間為一帶火焰的太陽圖案。左右各有對稱的三個小圓孔,背面有縱橫凸棱,可能與裝柄捆綁有關。

雙鳥朝陽紋

這種兩翼展開、形似蝴蝶的器物被稱為「蝶形器」,國內僅見於河姆渡遺址。遺址中共出土蝶形器35件,有石質、骨質、木質三類。

河姆渡遺址出土蝶形器

「器形基本類似,其共同特徵是,外形似蝴蝶,兩翼展開,上端較平,下緣圓弧,正面微微弧凸,錯磨平整光滑,背面中部有兩道平行的縱向突脊,兩脊之間形成一道上端不通的凹槽,脊上部往往有鑽孔,兩翼上端亦常有橫脊或鑽孔。」——《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

關於雙鳥朝陽紋,目前仍存在爭議,中間的紋飾也有認為是圓渦紋或其它紋飾的,另外是關於鳥紋,有部分學者在研究「鳳的起源」問題時,會將雙鳥朝陽紋納入討論範圍內。

目前關於蝶形器最大的謎題是用途。有的學者認為蝶形器與古代愛斯基摩人的翼形器相似,是安裝在鏢槍尾部,在鏢槍飛行過程中起到定向和平衡作用;有的認為石質和象牙蝶形器使用痕迹不明顯,應是河姆渡巫師與鬼神通信的信物。

因為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極高的文物價值、文化價值,在2005年,這件器物還曾與金沙遺址太陽神鳥競爭「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歸屬。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2.河姆渡文化朱漆木碗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木

年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尺寸:高5.7、口徑9.2-10.6、底徑7.2-7.6cm

來源:考古發掘

漆樹是我國的原產樹木,漆器也是我國的發明。在木器之上塗漆,主要可以起到防腐耐用的作用,另外也能起到裝飾效果。考古發現證明,距今8000年已經出現了漆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 漆弓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更多的漆器,這件漆碗是其中的代表。碗的外壁塗了一層薄薄的硃紅色生漆。

漆器曾經在人們的日用品中佔據主要地位,直到瓷器發明才逐漸改變。但漆器在後世仍得到持續發展,這裡安利一下浙江省博物館的「重華綺芳——宋元明清漆器藝術陳列」。

3.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陶

年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尺寸:缽口長21.7、口寬17.5、通高11.7、底長17、底寬13.5cm

來源:考古發掘

缽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缽外壁的豬紋刻畫十分細緻,部分使用寫實手法,豬身上的花紋則是刻畫者添加的裝飾,以避免畫面過於單調。

這件器物保存十分完好,讓現在的我們認識到7000年前剛剛被人類馴養的豬的樣子。是的,發現了嗎?它的鼻子較現在的家豬長了不少,背上的鬃毛豎立起來,體格上也不是十分肥胖,這些說明它還是野豬的形態。

家豬和野豬(圖片引自千庫網)

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另一件稻穗紋缽上面,將稻穗紋和豬紋(根據動物殘體,多認為是豬)繪在一起,表現了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

稻穗紋和豬紋

4.良渚文化玉琮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玉

年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尺寸:通高8.9、上射徑17.1-17.6、下射徑16.5-17.5、孔外徑5、孔內徑3.8cm

來源:出土於良渚反山12號墓

玉琮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玉禮器,與玉圭、玉璧、玉琥、玉璋、玉璜合稱為「六器」。《周禮》記載: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周禮》的記載反映了玉琮的一種用法。

在良渚文化中,玉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器物,而這件是目前所見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整器重6.5kg。

玉璧和玉鉞同樣是良渚人崇尚的玉禮器。

玉璧、玉鉞

出現在玉琮、玉鉞等器物上面的「神人獸面紋」表現的是一個頭戴羽冠的神人和一頭大眼獠牙的猛獸的結合體,或者可以認為是神人騎獸。這樣的「神徽」圖案在良渚文化器物中反覆出現,或許具有一定的宗教內涵。

神人獸麵線描圖

5.春秋伎樂銅屋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銅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尺寸:通高17、面寬13、進深11.5cm

來源:出土於紹興市獅子山M306

(引自百度)

M306墓葬規格較高,出土隨葬器物1200多件,這件器物是其中的精品。這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先秦時期的青銅房屋模型。房屋建在台基之上,平面為長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南面立圓形柱子兩根,屋內無柱,四壁有窗。四角攢尖頂,屋頂中央有一八角柱,柱上立一隻鳥。 室內跪坐6人正在演奏音樂,裸身束髮,動作各異。

該器物反映的是當時越國人的禮樂生活。除了這件銅屋,想要了解越人的音樂藝術,還可以通過流傳至今的《越人歌》。關於《越人歌》有兩種說法,一說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槳的越地女子愛慕他,於是用越語唱了這首歌,鄂君子請人用楚語翻譯了出來,並且迎娶了她。一說公元前528年,楚國令尹鄂君子皙舉行舟游盛會,越人歌者為鄂君歌唱此歌,一位懂楚語的越人為子皙翻譯: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6.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銅

年代:戰國

尺寸:通長52.4cm

來源:捐贈

越地寶劍享有盛名。相傳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鑄造了5柄寶劍,分別為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楚王也曾派人到吳越之地請歐冶子和幹將為楚王鑄造龍淵、泰阿、工布3柄寶劍。《莊子·刻意》中說:

夫干(吳)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能用之,寶之至也。

此劍為越王句踐之子——者旨於睗(讀音「諸吉於市」)所用之劍,保存完好。

劍為銅質,樣式為越劍常見式樣。劍格上裝飾綠松石,並鑄鳥蟲書銘文,一面為「戉(越)王戉王」,一面為「者旨於睗」。劍柄上有兩道銅箍,是為了方便使用者握劍,銅箍上滿布夔龍紋。另外,漆木質劍鞘以及劍柄上的劍緱(刀劍柄上所纏的繩子)也都保存完好。

此劍與越王句踐劍稱為越劍雙絕,越王句踐劍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句踐劍

7.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文物級別:二級

材質:木

年代:唐開元二年(714年)

尺寸:長124.8、厚5.4、肩寬18.8、尾寬12.5cm

來源:捐贈

「彩鳳鳴岐」七弦琴由唐代斫琴名手雷威所造,龍池腹腔內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龍池四周有3段鑒藏銘文。《清秘藏·敘斫琴名手》記載:「斫琴名手,漢蔡邕,後隋則趙耶利,唐則雷霄、雷盛、雷威……」

「彩鳳鳴岐」琴曾被道光時定敏親王載銓收藏,後流入民間,被民國琴學泰斗楊宗稷重金收購,他稱讚此琴為「鳳毛麟角矣」。1933年,他將21張古琴賣給浙江政要徐桴。1949年去台灣時,徐桴將其中的14張琴留在了私人花園——鎮海塔峙東嶴「塔峙圃」。古琴之後被鎮海文化館收藏,之後又移交到浙江省博物館。

2008年,成公亮、丁承運和姚公白用浙江省博物館所藏的「彩鳳鳴岐」和「來凰」兩張古琴彈奏並錄製了CD《鳳凰和鳴》,文章開頭的音樂就是其中一首。

唐周舫《宮妓調琴圖》局部

8.五代吳越國鎏金純銀阿育王塔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銀

年代:五代吳越國(907-979年)

尺寸:塔高35.6cm,塔座寬12.5、高4.2cm

來源: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

由純銀材質捶揲成型,再焊接而成。塔由須彌座、塔身、山花蕉葉、塔剎組成。塔座方形,裝飾小佛像、壼門。塔身方形,四面鏤刻佛本生故事,四周各有一隻金翅鳥,山花蕉葉上有佛傳故事畫面。塔剎由剎桿、五重相輪、火焰珠和寶葫蘆組成,塔剎底座為覆蓮裝飾。

塔內放置金棺,棺內為供奉的「佛螺髻發」舍利。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為奉安「佛螺髻發」舍利,開始營建此塔,另一方面,為了緬懷愛妻孫太真及感恩宋廷的謚妃之典,將塔命名為「皇妃塔」。

雷峰塔在北宋末和明嘉靖時期兩次遭到火燒,外圍木構建築被毀,僅存塔心。1924年9月25日13:40分左右倒塌。該件文物出土於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發掘時,也是整個雷峰塔考古發掘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9.北宋泥塑彩繪觀音立像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細白泥

年代:北宋(960-1127年)

尺寸:通高64cm

來源:1965年溫州白象塔出土

作為北宋泥塑立像,最為難得的是保存完整。這尊佛像人體結構準確,姿態優美,菩薩的面容是世俗人物的模樣,這些都反映出宋代佛像的特點。

局部

10.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紙本

年代:元至正七年(1347年)左右

尺寸:縱31.8、橫51.4cm

來源:徵集

黃公望:1269-1354年。江蘇常熟人,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善畫山水。「元四家」之一。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晚年的水墨山水畫巨作,對後世山水畫有著深刻的影響。畫作本身也有著十分傳奇的傳世經歷。《富春山居圖》(剩山卷)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分別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畫描繪的是富春江初秋之景,峰巒起伏,林木蔥鬱,疏密有致。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後段,有黃公望親筆題跋:

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札,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

題跋中講到該畫卷是為好友無用禪師所作,而無用禪師擔心有人會「巧取豪奪」,所以黃公望就在卷末寫了這段題跋,寫明這副畫卷是他贈予無用禪師的。

但是在之後的600年間,這副曠世之作仍然免不了多舛的命運。下圖是《富春山居圖》流傳示意圖。最驚險的一次是在吳洪裕收藏此畫時,因為他過於喜愛此畫而決定在臨終時燒毀畫卷為其陪葬,最終《富春山居圖》被侄子吳子文救出,但畫的前段已經有幾尺被焚毀,從此成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兩部分,並有著不同的流傳經歷。直到2011年6月1日,兩部分畫卷才終於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展。

《富春山居圖》流傳過程

11.元龍泉窯青瓷舟形硯滴

文物級別:一級

材質:瓷

年代:元(1271-1368年)

尺寸:通長16.2、高9.1、寬6.5cm

來源:出土

龍泉窯代表著中國古代青瓷燒造技術的最高水平,而最能代表龍泉青瓷特色的,是粉青和梅子青釉,這件器物就是元代龍泉窯十分成熟的粉青釉產品。該器物綜合運用模印、貼塑和鏤刻技術,造型優美。

船艙內有兩人端坐閑語,艙外的船夫身著蓑衣,正在努力去拿篷頂上的斗笠。動靜結合,形象有趣。

硯滴,文房用具,用於硯台磨墨時添水。

12.清金箔貼花花轎

文物級別:二級

材質:銀

年代:清(1636-1912年)

尺寸:長150、寬90、高275cm

來源:舊藏

又叫「萬工轎」,因製作時需耗費約一萬個工時。是目前發現最豪華的花轎。之前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它(五千年七夕甜蜜教程)。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雷峰塔地宮的清理》,考古,2002年第7期。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3.《周禮》,徐正英、常佩雨譯註,中華書局,2014年。

4.陳平:《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


推薦閱讀:

TAG:文物 | 浙江省博物館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