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格魯派的道次第判教觀(上)

原創: 周紹卿 如是安心者壁觀 2017-12-24

佛教對世界的基本觀點是「心物一元」,即是並不將物質與意識二元對立來進行思考,因此佛教從不討論二者的第一性和同一性。而是通過「緣起法」去解釋世界。

藏傳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受古印度佛教班智達思想傳統影響,將世間所有思想粗略分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種,提婆菩薩《中觀四百論》中「諸佛所說法,略言有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

又將出世間法粗略分為顯教與密教,顯教又分為聲聞緣覺乘和菩薩乘,古印度那爛陀寺等佛學院整理了聲聞緣覺所修習的四聖諦、十二緣起、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品是等級的意思。也就是37個修學等級。

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所學習的論典各有不同,其中格魯派的教學制度最為健全,通過對《戒律》、《因明》、《俱舍論》、《中觀》、《現觀莊嚴論》等論典的長達十二年的學習,掌握大乘佛教顯教部分各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證方法。

一、從天台宗「五時判教」為例引出佛教的判教概念

判教一詞,判是分判、分別,教,是如來一代時教,在佛教的宇宙觀里,四十九年只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中的一位佛陀為娑婆世界眾生所講的「一代時教」。判教,是為了建立道的次第,道就是解脫出苦的道路。

佛陀出生於現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園,一生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的說法可以用天台宗智者大師一個偈頌概括: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載。

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佛陀給諸位法身大士傳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對人間的大眾傳講,《阿含經》講了十二年,方等各經講了八年,般若部講了二十二年,《妙法蓮華經》和《涅槃經》共講了七年。這就是天台宗著名的「五時判教」。

二、正說格魯派判教觀

格魯派以根據「道次地」進行判教。將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立為顯教最高的思想層級,格魯派的「成就者」在見解上都達到了中觀應成派的最高水平,道次第的判斷標準是「基」、「道」、「果」三個方面。

概括來說,一切聖意諦和世俗諦的真理在基位建立,一切修行儀軌在道位建立,一切證果功德在果位建立。

(一)小乘的判教

南傳佛教根據《巴利文三藏》,將小乘次第分為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其中前四種被合稱有學道。這種分類方法與大乘菩薩十地的分類方法不使用相同的分類規則,因此很多學者質疑大乘十地不是佛說。為了破除大眾對十地建立觀點是否佛說的質疑,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統一了大小乘次第的安立規則,將小乘行者的果位分為八地:

1. 小乘初地:種姓地,為聲聞加行道

2. 小乘第二地:八人地,為聲聞預流向

3. 小乘第三地:見地,為聲聞預流果

4. 小乘第四地:薄地,為聲聞一來果

5. 小乘第五地:離欲地,為聲聞不還果

6. 小乘第六地:所作地,為聲聞阿羅漢果

7. 小乘第七地:聲聞地,為聲聞無學聖道

8. 小乘第八地:獨覺地,為獨覺阿羅漢果

《金剛經》中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中,單獨舉例出小乘聲聞四果,實際出自以上八種,佛陀隨意舉例出四種(即第三到六地),令很多人誤認為小乘只有四果,其實這只是聲聞四個果位,真正完整的囊括了五道、四果、聲聞、獨覺所有小乘次第的分類方法出自龍樹菩薩《中觀寶鬘論》的這八種分類。

(二)大乘的判教

《如中論》中對大乘十地每個層次的見解和外在行為表現做了細緻描述。《瑜伽師地論》對大乘行者的「果位」及「功德」進行了細緻劃分。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其中概念,提前解釋四個專有名詞:

1. 乘:原本指車乘,或指承載、運載之意。,後引入佛教,轉義為「入道法乘」。古印度格言經常以車作譬喻,《妙法蓮華經》中有很多牛車、羊車、鹿車等運載工具,根據不同的能力將眾生運載到不同目的地。小乘車小,只能容納自己解脫,大乘車大,可以運載其他眾生。

2. 現觀:也譯作現證,是指現行證悟的入道智的「善心」,即證悟的般若智、菩提心所成熟的水平,經典中通常將修行比作在田裡耕種,農作物生長到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生命形態,菩薩在不同的「地」也會有不同的表現,這種表現就是「現觀」。例如彌勒菩薩所造《現觀莊嚴論》作為格魯派顯教五部大論之一,就是簡述《般若經》中對菩薩加行次第的現觀。

3. 地:即入道現觀,凡是為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做出的基礎性和提高性的「因」,都叫地,所以,《釋迦牟尼佛廣傳》中將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所有果位階段發生的故事,都叫做「因地」故事

4. 道:就是道路,這裡特指成就正覺的道路。道次第,就是成就正覺的道路的先後順序。

推薦閱讀:

TAG:宗教 | 中國宗教 | 宗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