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陽明談「心」(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佳文賞析》欄目991篇

  凡去過貴州修文「陽明洞」的人,無不會發出一種感慨:在這麼一個偏僻之地,在這麼一個不大不小的「小洞天」(王陽明給山洞起的名字),居然會產生那麼輝耀千古的「心學」。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悟道在貴州,然而他究竟藉何機緣而悟道?又確切無疑地悟了什麼「道」,卻似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筆者以為,能夠在這樣的蠻荒之地,在洞天野嶺中逍遙自在,不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寫下那麼多的詩、文,並且結交朋友,收了那麼多的學生,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智者,一個真正的悟道者。

  在《王陽明:一顆心的史詩》這部小說中,作者以行雲流水般的筆觸,帶領我們一步步進入到王陽明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看到他在成道之路上如何艱難地前行:京師被杖、杭州逃生、別父入黔……,命運如驚濤駭浪,將他給一下子拋到了最邊緣之處。

  然而,正因為身處邊緣,卻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鬆、自由,生命的束縛一經掙脫,精彩隨之而來。

  貴州是一個山地省,尤其以喀斯特地貌而聞名於世。在一個個數不清的地下洞穴中,每天的清晨與黃昏,清、濁兩股氣流,都在天地間作著交換,而置身其中的人,格外感覺強烈。

  王陽明一到這裡,生命的靈性忽然被喚醒了,向外部世界探索的一切道路都被堵死,他轉而向內探索,於是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樂趣的世界,他越走越遠……

  事實上,王陽明對「心」的體悟和發現,並不是第一人。在這之前,先賢聖哲已經有無數先行者。在他之前的陸九淵就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吾心即宇宙」。強調直入本心,人在宇宙中的主體性,是陸九淵的一大貢獻,也為王陽明指明了方向。

  但王陽明的探索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陸九淵指明了方向,卻沒有指出一條現實中的道路。王陽明要將這條道路實實在在地「走出來」,就不能多番嘗試:出佛入道,出道入佛,最後回歸儒學,其一生中,經歷過三次大的變化,最後才歸於正宗。

  王陽明的「功夫」,不尚空談,而主張在事功上磨練。因此,他又並不只是在學堂里空談,更注重在現實生活中去親歷親行,即所謂的「知行合一」。

  與王陽明談心,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光明圓滿、自在歡樂的生命。而這個生命所以會有時被我們忽略,會在這個塵世中感到困惑、傷感、挫折……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慾望,蒙蔽了心靈的光輝。要戰勝這些慾望,就必須勤加修行,必須將自己的本心給解放出來。而這並非流於言語,必須實行苦修。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慾望膨脹的世界。每個人都在承受著「得不到」與「將失去」的慾望煎熬。我們要這個,我們要那個,不知不覺,每個人都成為慾望的「奴隸」。

  只有拂去塵埃,擦亮明鏡,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才知道「人」是什麼。

  與王陽明「談心」,你會發現,原來一切的聖賢、哲人,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並不需要去仰視他們。事實上,「人人皆是聖賢」,我們並不需要去「成為」聖賢。那些在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人物,並不值得羨慕。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能戰勝自己的慾望,哪怕只戰勝一個微不足道的慾望,你就離「聖賢」近了一步。

  和今天的大多年輕人開口閉口「我要成為億萬富豪」,和上百萬人去爭著考公務員不同,王陽明在當時的社會大勢中,選擇了逆流而上,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不肯妥協,始終堅持自己從小定下的「成聖成賢」夢想。這不能不令今天很多人慚愧。

  人貴有志,然而志有大小之分,有高尚與卑下之分,希望更多的人立大志,立高志,像王陽明一樣,去追求一個光輝燦爛的理想,去為自己的生命賦予一個五彩繽紛的意義。

  與王陽明「談心」,你還會發現,一個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並不取決於外部環境,而只在於你內心的改變。正如我們今天常聽到的一句話:「如果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一切的變化,其實都從我們內心最細微的變化開始。

  我們很多年輕人,習慣於滿腹牢騷,怨天尤人。如果多讀一讀王陽明,他們就會懂得:命運就攥在自己手裡,只有你自己才是「主人翁」,才能決定你將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王陽明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他是一個成道者,他走過的道路,也是無數聖賢走過的道路。他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500多年,可他的思想依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後來人。《明史》評價他:「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鄉、後輩黃宗羲稱他「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開一代史學、文學新風的張岱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後來的學者也紛紛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不但在中國,在日本,王陽明同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被認為是日本現代海軍之父的東鄉平八郎,在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傳為佳話。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王陽明如此令人讚許,但他卻並不倡導我們去「頂禮膜拜」,他用自己的全部人生實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和他一樣,勇於去聆聽內心的聲音,並在現實世界中奮力開拓,時時進取,那麼,我們就會和他一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

附錄: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思想主張: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8、「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9、「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10、「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11、「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12、「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上傳日期:2012.10.17

相關文章:

王陽明全集(全四部)


推薦閱讀:

TAG:修行 | 王陽明(王守仁)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