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你能聽得見,但是聽不清?

「我能聽見你講話,但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這是很多聽力不好的人常常抱怨的一句話。聽得見,但是聽不清,有很多原因會造成這種結果,那麼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與正常聽力者相比,感音神經性或混合性耳聾患者不僅存在著對聲音響度感知的問題,同時還存在著言語解析度差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用一般講話音量交談,聽力正常者交談起來毫無障礙,而聽閾為60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則可能聽不清,有些發音輕的單詞也許根本聽不見。

而聽到,是聽覺系統的基本功能,而聽清則是更高級功能。只要有信號傳到聽覺中樞,我們就「聽到」了但要聽清,還必須具備聽覺分辨能力。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能否聽清?

在過於嘈雜的環境中,由於聲信號本身變得含混不清,正常聽力的人也無法聽清;信號聲過小也會產生類似的情況。比如,電視機聲音太小,我們正常聽力者也同樣聽不清,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由於我們的聽覺分辨能力有足夠的餘地,不必100%地聽清楚也能保證我們聽懂。因此,不太嚴重的耳部損傷還不至於使患者完全喪失聽覺分辨能力。

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要考慮選配助聽器了。成人或老年人多是感應神經性和混合神經性聽力損失造成中高頻損失較多,言語解析度下降,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出現聽到但聽不清的問題,長期下來大腦慢慢就會丟失很多言語記憶,即使在戴上助聽器後也需要較長時間來適應並恢復部分聽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建議有聽覺障礙的人群及早選配助聽器的原因了。早發現,早干預,對現有聽力的保護和補償效果是極其必要的

小貼士

聽覺中樞具備更重要的聲信號分析能力。聽覺中樞受損,聽覺分辨能力會更差。有一種因中樞障礙導致的耳聾,稱為中樞性耳聾。典型的中樞聾患者完全可以聽到聲音,甚至是極細小的聲音,但他們聽不懂、聽不清。顯然,聽不到肯定會聽不清;但即使聽到了,由於聽中樞分析能力下降,也依舊會聽不清。

關於中樞性耳聾的患者佩戴助聽器,具體效果需在試戴助聽器後做出聽力學評估,同時結合自身期望值,再選擇助聽器選配與否。
推薦閱讀:

TAG:五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