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超法師:如何理解佛講的十二因緣

(這篇文章節選自廣超法師《四聖諦講記》中的一部分,集中講述了佛教的十二因緣順逆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是原文)

在我們的佛教道理中,佛特別把生命的因果現象講述出來,稱為十二因緣。依佛法說,我們的生命是由很多很複雜的因果帶動的,但是在這很複雜的因果中,佛特別闡述十二種因緣,解釋生命怎樣地一生又一生的生死輪迴,這就是所謂的十二因緣。其實,生命的生死輪迴的因緣不一定要十二種,而是佛在很多錯綜複雜的因果中,特別以這十二種有代表性的因緣,來解釋眾生為什麼會生死輪迴。

根據經典的記載,十二因緣的發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眾生,在菩提樹下修行,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就入定,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後,就開始觀十二因緣。因為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眾生的生死輪迴過程而成道。

佛觀察眾生為什麼會生死輪迴?佛從"死"開始觀察,尋找導致死的原因。我們會認為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說不是,佛說,死的原因,是因為有生。

為什麼會生?因為你過去造了很多業,有一些業報,有一些業力因果推動你來出世,而這些業力因果,稱為業有,也稱為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業,而這些業力因果要兌現,使你前世死後,今世又轉來投胎,就要出世。以世間人的觀點來說,我是父母生的。但是佛說不完全是。因為佛看到眾生有某些生的原因、跟父母親有緣份,即你過去造了一些業,你父母親也造了一些業,你們之間有種種關係,你就投生到他們的家。你的出生為他們帶來歡樂,不只如此,你還沒有出世,他們都高興得不得了了,其實你跟他們有很深的因緣,你就來生。你投生到他們的家,是因為你有那些業報,而不是他們要生你,就把你生出來那麼單純。所以佛說,生的原因,是因為有有。

為什麼會有?你會有那些業的推動,使你來生,是因為你有執著。在執著的時候,你會推動一些事情,佛法把它稱為"取"。比方說,我們看到一樣東西,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就很快對它作出反應,採取一些行動。這些取的行為,使我們在死的時候,執取那些業報去投胎,因為我們心中要那些東西。這話怎麼說呢?原來我們的兩隻眼睛很喜歡看東西,一打開眼睛就很好奇,東張西望,什麼都要看。佛法說,當我們看東西的時候,對境界有貪愛,就是取。因此,感官對境界執著的習慣,使我們在死的時候,依然執著一些境界,如此,臨死的時候,過去世業的境界出現,我們就去投胎了。所以佛說,有的原因,是因為有取。

為什麼會去執著、去取、造作呢?因為有"愛";愛就是貪愛。貪愛分為兩種:一是我愛;二是境界愛。"我愛"是對自我產生貪愛,希望我繼續生存在世間;"境界愛"是對我以外的東西產生貪愛,希望境界繼續在現前出現。由於這兩種貪愛,我們就生起種種的煩惱,這一切佛法都把它歸類為愛。所愛

得到就高興,愛不到就不高興,都是因為愛在作怪。因為有愛,所以就造業做事情,對一切境界產生反應。所以佛說,取的原因,是因為有愛。

為什麼會愛?愛不會無緣無故發生。比方說,你們坐在這裡,不會愛我吧?肯定不會。愛一定有其原因。佛觀察後,發現產生愛,是因為有"受",受就是感受。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感覺器官對境界產生一些苦、樂的感受等等,而苦的感受使你產生嗔恨,樂的感受使你生起貪愛。所以佛說,愛的原因,是因為有受。

為什麼有受?我們往往責怪別人給我們感受。比方說,某某人講你幾句話,你不高興,或某某人做一樣東西影響你,你很苦惱,就認為這些都是別人給予你的。但是佛說不是。根據佛的觀察:你之所以有感受,是因為你的心跟外境接觸--觸。心跟外境接觸的意思是:我們的心是一種心理現象,我們認為知道外面的境界,其實當時我們的心是感覺到知道外面物質的現象,就叫做觸。比如,眼睛知道外面所看到的東西,是眼睛覺得它接觸到外面的境;耳朵覺得接觸到外面的聲音,知道聲音的存在等等,這個觸並非指觸覺。因為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然後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這些感受都是因為接觸而來的;如果心沒有跟外境接觸,就沒有感受。所以佛說,受的原因,是因為有觸。

心跟外境為什麼會接觸?因為我們有感覺器官。我們的心沒辦法去接觸外境,它是通過感覺器官來去接觸。因此,觸是因為感覺器官得來的,所以感覺器官是觸的原因。感覺器官有六種:眼睛(眼根)能夠感覺到物質的顏色--視覺;耳朵(耳根)能夠感覺到聲音--聽覺;鼻子(鼻根)能夠感覺到氣味--嗅覺;舌頭(舌根)能夠感覺到味道--味覺;身體(身根)的肌肉、皮膚能夠感覺到冷、熱、滑、硬、軟、輕重的壓力--觸覺。但是一般上接觸也叫做觸覺,因為我們是通過前面的五根的接觸而知道外境,因此說,觸覺是靠眼、耳、鼻、舌、身五根去接觸,第六是意根,其實,它是我們思考的心念,也包括腦袋一部分的功能。意根也有感覺,它可以感覺到我們內心回憶的影像,這也是一種接觸,那麼,

這六根在接觸它們所知的境界。我們在接觸境界的當時,就產生感受,所以觸覺是受的因,但是觸本身是從六根而來的,因此,佛說我們有觸是因為有六根。六根是用來接收外面的信息,接收境界給我們的信息。因此,佛在十二因緣中,把它稱為"六入","入"是進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從這六個門口收集資料、資訊進來,我們的心就去接觸這些資訊、這些境界。所以佛說,觸的原因,是因為有六入。

六根(六入)怎麼來?當精子與卵子剛結合的時候,是沒有六根的,它是在母親的十月懷胎時,由胚胎髮展出來的。所以說胚胎時期的活動,就是我們六根的原因。然而胚胎時期的活動,不是單純的有機細胞在活動而已,同時,也有心念在活動。就是說,我們的心在投入母胎中,還沒有長成人形的時候,心就在裡面活動了。因為當時的心跟胚胎的活動沒有任何的形狀,佛就把它稱為"名色"。"名"就是指心,因為我們看不到心,只有名稱,所以把它稱為"名";胚胎是一種物質,所以佛把它稱為"色"。所以"名色"是指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意思是說,我們在母胎中還沒有六根出現之前,就有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為名色。所以佛說,六入的原因,是因為有名色。

名色從哪裡來?原來我們在進入母胎之前有個精神狀態--識,即所謂的中陰身,一般人把它叫做靈魂。其實靈魂的概念並非中陰身的概念,一般人認為的靈魂是永恆的,但是佛法所說的中陰身是一種暫時的狀態,就是你前世死了,今生出世之前的半中間的狀態,佛稱它為識(中陰身)。如前一講《輪迴之苦》中說到布勒姆星死後,中陰身在竹林里徘徊了七年才轉世。中陰身是由心念變化出來的,雖然中陰身感覺有身體,但是對人類來說它的身體並非實質的物質,所以可以穿過牆壁,任何東西也阻擋不了它。因此,佛把它稱為識。識就是入胎的精神體。為什麼在胚胎中的名色會出現?原來有識。所以佛說,名色的原因,是因為有識。

識為什麼會入胎?因為他前生有要再生的行為,要存在的心,還有前生造了種種業,在業的行為推動之下,使得他要來入胎,使得他要保持住,生存在這個世間。任何眾生今生

要死的時候,身體慢慢不受精神(神識)所控制,在那個時候,他的神識會慢慢脫離身體作用成為中陰身。根據佛法說,因為執著,中陰身才跑進身體裡面作用,它也可以離開身體作用。但是,當眾生要死的時候,神識一定要離開身體。有時候,當一個人在做夢,神識也會離開身體;有些人在睡覺的時候,會覺得去到別的地方回來,這種就是識(精神)暫時離開身體的現象。那麼,當我們要死的時候,身體敗壞,不能用了,神識不得不離開,但是心還想要存在,要活動,結果心識就擺脫身體的約束,跑出來變化成中陰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想繼續生存,繼續活動,對這個世間繼續有執著,這些種種行為,就稱為"行"。所謂行,就是他過去有那些習慣,那些業,做了習慣性的行為、煩惱心等,在推動使得他要保留,繼續留在世間。佛觀察的結果:識入胎,是因為過去的那些行為造成的。所以佛說,識的原因,是因為有行。

為什麼過去會造種種業行呢?因為過去有種種貪、嗔、痴等煩惱--無明。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明"是明了清楚,沒有迷惑。"無明"是迷惑、不清楚、無知。因為無知而去做種種行為反應,稱為無明。佛發現:因為眾生過去有很多無知、很多煩惱,這些現象使得他去做種種行為,而保持這個身心。因為要保持這個身心,就得入胎。識為什麼會入胎?因為識要繼續存在,行--造作的心使得他的身體壞了,還要繼續留著,繼續活動,而精神體獨立活動,稱為識。所以行,就是識的因。所以佛說,行的原因,是因為有無明。以上是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佛這樣觀察眾生的業力因果,流轉是這樣來的。

佛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觀察,是因為在做這樣的觀察之前,已經具有了天眼通和宿命通。天眼通使佛能夠看到眾生未來生死轉世到哪裡去;宿命通使佛能夠知道眾生過去無量劫以來,從哪一世轉到哪一世,什麼原因他會轉生到這裡來。佛有這兩種神通再加上佛的智慧才有能力把十二因緣的現象觀察清楚,並且確定、確實是發生這樣的現象,並非一種理論,因為佛能夠看到過去的原因,也能夠看到將來的結果。

佛由死觀察到前世的無明--十二因緣的逆觀,接下來佛作十二因緣的順觀,給從無明觀察起:因為眾生有無量無邊無知的無明煩惱,在此無明的煩惱推動下,造成眾生過去世做種種的行為,設法使自己生存在這個世間,盡量在這個世間出現,不願意死亡。這種行為就使他在前世要死的時候,就變成識(中陰身)的精神活動。

所謂中陰身,(我以人做為例子)就是人死的時候,身體不能用了,他會保持人原來的樣子,以另外一種精神狀態出現。有能力看到的人,看到的是死者生前的樣子,它自己也覺得它是原來的那個人。當時間到了,中陰身會死掉。中陰身是沒有父母生的,是心的變化,所以是一種化生。這個心的變化一直認為自己要生存在它以前所認識的世間,因此就一直要跑回人間;或者跑去它境界中所看到的世間,那它就去投胎。當它轉世去投胎的時候,就變成它轉世前某一個身,而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身體了,那麼,轉世前的那個身就會跟它下一生的身體類似。意思是說,如果我現在是人,剛剛死後中陰身是人的形象,因為當時中陰身認為我是人,心一直保持以人的樣貌存在;如果要去投胎做豬的時候,心就認為是豬了,那麼,那個心就變化成豬的樣子而去入胎。所以中陰身並非一個單純不變的身體,它一直在轉變中,這種轉變就是化生,而一般人認為的靈魂是永恆不變的。

佛知道眾生以識來入胎,更知道胚胎髮展的過程,識入胎後,只有精神與一團血的活動而已,並沒有軀體,因此稱為名色。佛發現名色慢慢變化,就是現代所謂的細胞分裂,在裡面成長,就生出六根。

佛再觀察,因為有了六根之後,心就會去接觸外境。胚胎在母胎中的感覺,就是一種接觸;當嬰兒一出世,張開眼睛看東西,也是一種接觸。

有了六根,就有接觸。接觸後,就產生苦、樂、不苦不樂的三種感覺。有了感覺,因為過去的習慣,再加上其他的煩惱,就會生起愛的心。所謂愛,就是貪愛煩惱翻滾出來。所以說,因為有觸,就有愛;有了愛,就會對境界反應,去做種種行為,就有取;因為有取,就會去造業,去做種種的因果,將

來就要得到果報,就有有;有了有,將來就要出世,來世就有生;來世有生,將來就要死。因此佛說,十二因緣從無明到老死,最後佛對此現象更加上一句"憂悲苦惱",作為生死輪迴的總結。

為什麼會憂悲苦惱呢?因為對生命產生種種憂慮、種種悲哀、苦惱的念頭都出現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順觀--生死的流轉。

這個生死的流轉現象,佛把它們歸納成十二項因果來解釋,其實也不是只有這十二項因緣而已,也可以講的更多,也可以講少一點,只是佛就舉這十二項來說明。因此,佛法把它們稱為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講生命從過去,到今生,到未來的因果現象。因此,我們又有所謂的十二因緣中講的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因果。

十二因緣的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

行是過去造業。

現在果:識、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因為過去的無明、過去的行,然後出現今生的胚胎,這一世的胚胎長成六根,六根接觸外境,這些都是過去帶來的。有了六根接觸外境後,就生起感受,這也是過去影響到我們的現在。因此,過去的因,是因為無明、行;現在的果,是因為有識,有名色,有六入,有觸,有感受,這是從過去因到現在果。

第二重因果:現在因到未來果。

現在因:愛、取是現在迷惑。

有是現在造業。

未來因:生和老死是未來果。

我們感受之後產生貪愛的煩惱--愛,愛後產生取,所以愛、取,就是現在的因;然後我們去造業,得到將來的業--有;將來的果,就有生和死。

以上是十二因緣的二重因果,這二重因果也可以講成三種現象:迷惑、造業和受苦報。即是過去世無明(迷惑),過去

世造業,今生受果報;今生的無明(迷惑),就是愛、取(造作),然後就造了新的業;將來世就有生死的果報。這稱為迷惑、造業、受報的流轉。

佛為了度化眾生,就順、逆觀察十二因緣的生命流轉,過後又進一步觀察眾生要怎樣在此流轉中得到解脫,擺脫生死?經過佛的觀察,眾生要避免死,除非不生;如果你生出來,最終要死;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力量,只要在這世間出世,他是不可避免死的。因此佛說,你要避免死,必須不要生。

如何滅掉死呢?除非你不要生,一有生,那死又再來了。既然滅不了死,那就要滅生啰!

如何滅掉生呢?除非你沒有將來的業,即是沒有將來的果報推動你去投生,不然的話,你還是要去投生。如果沒有將來的果報,那麼,你今生死後就不再去投生了。因此,你要沒有生,除非你沒有來世的業報。所以佛說,生沒辦法滅,除非你沒有來世的業報--有。

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有(有),要如何消除呢?佛觀察的結果,發現推動業有的是執著的心(取),如果沒有執著的心去執著,儘管有多大的業,都不能形成的。如果要消除業有,就必須不要去取、去造作。

如何滅掉取?必須沒有貪愛,才沒有取,所以佛說,如果要滅掉取,除非現前的貪愛心、煩惱心不生。當一個人沒有貪愛心,就不會去造種種業,不會推動過去的業,這樣就會滅掉後面的其他因緣。

如何滅掉貪愛心?貪愛心是從受得來,如果沒有感受,貪愛心也不能生了。因此佛說,如果要愛不生,除非感受不生。

如何滅掉受?除非你的心接觸境的行為不生。因此佛說,如果要感受不生,除非觸不生。

如何滅掉觸?觸不生,除非你沒有六根。所以佛說,如果要觸不生,除非六根不生。

如何滅掉六根?六根不生,除非你不在胚胎中生長。所以佛說,如果要六根不生,除非名色不生。

如何滅掉名色?如果要名色不生,除非前世的識不要入胎。

如何滅掉識?如果要識不入胎,除非不要有過去的行為造作

--認為要生存,要在這世間活動等,也就是行不要生起來。

如何滅掉行?如果要行不生,除非過去的無明不生。

佛經過觀察後說,老死要怎樣滅呢?除非生滅;生要怎樣滅呢?除非有滅……如此推到前面,除非無明滅,那麼,其他的因緣也都滅了。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逆觀,此逆觀是解脫生死的方向,稱為還滅門。

佛再倒回來從無明觀察起,佛說,如果過去的無明滅,過去要想投胎,要想存在的行就不生起;沒有行,就不會形成中陰身(識)來入胎;沒有識,就不會有胚胎(名色);沒有名色,就不會有六根(六入);沒有六入,就不會有接觸;沒有觸,就不會有受;沒有受,就不會有貪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取--執著去造業;沒有取,就不會有將來的業果報--有;沒有有,將來世就不會再生,將來世就不會死。這就是十二因緣順觀,此順觀是解脫的因果。

佛如此順、逆觀後,進一步闡述:因為由識到受是過去世帶來的因果,你現在已經有了,不可能去轉變它,所以你只能在受之後,把貪愛滅掉,即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從"受"開始觀察。因此,佛教導比丘修道的時候,觀察在世間產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當時,內心在接受境界,要知道,不要再迷惑,那樣就不會產生愛,然後,接下來的各個因緣就不會生起了。因此,十二因緣的順、逆觀的解脫還滅門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受的時候,不要有愛、取,這是佛用十二因緣的觀察來指導要解脫的修行者,從受來觀察,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也因為這樣,有些經典闡述十二因緣的時候,就從受說起,直接開演六入接觸境界產生受,是你現前已經長大,不是胚胎,已經有了六根,就從此處直接觀察,即六根接觸外境,產生受,產生愛、取,去了解你自己的因果現象,從中達到解脫。

其實,十二因緣就是一種因果的道理。佛告訴我們這因果道理是無常的,是沒有我的,即這十二項因果變化中並沒有主人,沒有一個我,只是這十二件事情一個接著一個,轉來轉去,變化無常,所以這十二因緣是無常的現象。再者,在十二因緣中也告訴我們沒有作者。所謂作者,是我們一直認為

在裡面有一個人在造業,有一個人在受報,但是從十二因緣的一個接著一個現象裡面,它是一直輪轉的,沒有誰能夠作主,所以沒有一個人在作,是眾因緣在作,沒有一個作業的人,也沒有一個受果報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有原因他受,有原因他不受,這個受的原因,是因為你有六根,有接觸,所以並非有一個我在受果報。因此,十二因緣告訴我們在生死流轉中,沒有我、沒有作者、沒有受者,就是十二因緣在裡面流轉,並沒有一個眾生在裡面輪迴生死,這是我們生死流轉真正因果之所在,因此,我們才有可能逆轉因緣達到解脫。

佛在有關的十二因緣經典中,講述了種種的譬喻:

一、植樹的譬喻: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有如種樹,如果為樹木澆水、施肥,樹木就長出苗,長出芽,長出茂盛的枝葉,茁壯生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果再把樹砍掉,那樹就長不起來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受"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有、生、老死。如果在"受"這兒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生長,甚至於"受"也不生,將來就沒有生死,那就能夠達到解脫。

二、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它就會繼續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在"受"的時候,有愛、取,就好像油燈添油般,再度推動業,使它繼續活動下去。

佛在十二因緣的經典中也講了一個故事,如此比喻十二因緣說:比如一個人口渴,發現一口井,但是井水有毒,就算那個人的口怎樣渴,都不會想要去喝井裡的毒水。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就是說,業報現前的時候,我們的愛、取就在裡面去抓它,就等於你去喝業報得來的水,如此增長那個業報,你就被毒死了,那就是我們被煩惱、業報害死,再受輪迴生死之苦。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 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