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名校記 | 有關代爾夫特理工TUD的一切都在這裡了

TUD簡介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D)位於荷蘭,前身是1842年荷蘭國王威廉二世創建的「皇家工程學校」,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德國亞琛理工大學等高校組成著名的IDEA聯盟。在2017和2018的世界QS建築排行榜中位列第三,排在MIT和UCL之後。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圖書館,photo by曾丹瑜

專業分類

建築學院的碩士項目分為5個,分別是:

  • 建築 (Architecture)
  • 城市規劃 (Urbanism)
  • 景觀(Landscape Architecture)
  • 建築環境管理(Management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 建築技術(Building Technology)

前三個專業與國內本科的教學內容相似,大部分中國學生都在這幾個專業里, 比例大的能在studio中佔據三分之一。TUD的設計Studio非常多元化,有「偏向實踐」的技術建造的方向,也有「偏向理論」的研究方向,同時也有「兩者兼具」探索。

以下以具體的建築Studio為例,如:實踐方面的「內部」(Interior)、「物質化」(Materialization),理論方面的「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The Why Factory)、「城市非均衡」(Urban Asymmetries),以及兩者兼具的「建築類型學」(Building Typology)、「公共建築」(Architecture & Public Buildings)、「超體空間:非標準與互動建築」(Hyperbody:Non-standard and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圖片來自Instagram @bkcity.tudelft

荷蘭背景與專業側重點

從城市和景觀方面來看:

荷蘭是整體處于海平面之下的國家,從十五世紀開始填海造陸,之後一直實施著各種人工對抗自然的工程,如何治水一直都是荷蘭人關注的重點,如堤壩修築(海牙的三道堤),運河疏浚(阿姆斯特丹城市運河)等等。荷蘭的Urbanism,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都有項目是和荷蘭三角洲都市治理(Delta Intervention)有關的。

從建築方面來看:

從貝爾拉格到庫哈斯,可以看出荷蘭的建築思潮是極度開放和包容的,既有傳統實用的本土建築實踐, 也有先鋒前衛的國際建築事務所,如OMA,MVRDV。荷蘭貝爾拉格學院成立於1989年,首任院長赫茲伯格五十年代末畢業於TUD,他在荷蘭建築思潮中給出了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這個名詞,這個詞誕生於20世紀中期CIAM對功能主義教條的批判,主要體現在各種重複的幾何單元靈活的組合運用,強調建築內在的秩序結構,而形式本身並非關注的重點。貝爾拉格學院合併到TUD後,每周都會邀請著名建築師開展講座。

建築學院橙廳by MVRDV,圖片來自Instagram @bkcity.tudelft

學生比例和畢業去向

Unrbanism每一屆的總人數大約60人,10-13個中國人,Landscape在2017年之前都是30多人,中國人10多個,但2018年開始擴招到60人。Architecture每屆招300多人,40個中國人。

每年畢業後留在荷蘭工作的人大概會有4-5個(不完全統計),大部分留在國際事務所MVRDV,UN Studio,OMA,除此之外還有NL,CIE,BARCODE,KCAP,MLA+。

申請要求

可以在學院官網看到具體的申請要求。簡介如下:

來源(https://www.tudelft.nl/en/education/admission-and-application/msc-international-diploma/1-admission-requirements/ )

1. 本科學位及翻譯件

2. GPA證明(GPA在學校排名中位於前25%)

3. 語言要求(托福總分90,單科小分21;雅思6.5,單科小分6)

4. 個人陳述1000-1500字

5. 推薦信兩封

6. 簡歷

7. 護照

8. 申請費的發票證明

9. 作品集要求具體可以查看官網,作品集尺寸是A4(說是A4,但其實也是電子屏幕閱讀,所以實際觀感的尺寸就是電腦屏幕的尺寸),不能超過30頁 但比較重點的TUD特點是,要展示自己紮實的基礎功底,一定要包含技術和構造細部的圖,意思就是方案不能畫到塗黑的牆體就完了。在後面我附上我的作品集的幾張圖作為例子。

來源:https://www.tudelft.nl/onderwijs/opleidingen/masters/aubs/msc-architectu re-urbanism-and-building-sciences/admission-and-application/non-dutch-bsc-degree/

曾丹瑜本科申請TUD作品集

TUD Msc1 Interior Studio – The Venetian Campo

學制介紹和課程安排

Architecture兩個學年,第一個學年分Msc1和Msc2,更細的分為4個quarter。

Msc 1:完全按照學校分配的課程走,沒有選修課,但每個studio會有固定的配套課。TUD的考試有多次考試機會,如果Q1結束考不過其中某一門考試,只要註冊下一個Q的考試機會就能進行第二次考試。

第一個quarter 上building technology(5周)和一些基礎的Lecture,補習各種建築技術,結構,介紹TUD的各種設計風格等等。Q1結束的時候會有一次考試。

第二個quarter 是設計studio,同時會上studio的一些配套課,但設計進行到midterm左右的時間之後會有building technology的老師加入到設計課的討論之中,也就是要求設計作品一定要有結構技術細節支撐,期末評分比例是設計80%,技術20%。

Msc1 final之前會有兩周的聖誕假。

Msc 1結束之後放假一周(春假),然後開學。整體課程比較緊湊。

Msc 2: 自由選課階段。Design Studio拼手速,先到先得,一般是Q4開始。其他很多選修課是Q3或者Q4的。

第三個quarter ,寫論文,同時有一門sustainability的lecture,Q3結束時需要考試。同時可以進行自由選修,可以選自己專業的課程,也可以選修別的專業的。只要學分選夠就好。

第四個quarter,Design Studio開始,整個設計周期比較短。同時還可以進行選修課。

Msc3: 畢業設計一個學年,基本會選上自己想去的studio(太熱門的可能需要拼運氣),分為5次主要的presentation。

另外,模型製作屬於TUD建築學院一大特色,與TUD技術型和實踐性的特點相關,有些studio會要求學生從一開始就採用實體模型進行方案全過程的推敲。

Tud 模型室 圖片來自Instagram @bkcity.tudelft

Urbanism有兩個學年,4個quater,每個quater一個studio,加上配套課。前三個quarter的studio統稱為R&D studio(Research & Design),第四個quarter是選修課,可以選常規的課設,也可以選擇出去實習。第二年是整年畢設,分6個方向,Delta Urbanism,Design of the Urban For, Complex City Region, Urban Metabolism, History and Heritage, Design and Politics。

Landscape第一年是每個quarter一個設計studio加三門配套課。第四個quarter是選修課。第二年是前半年畢設加三個配套課,後半年只有畢設。第一年強調廣度,第二年側重深度。設計尺度有小有大,小到一個綠地,大到國家戰略,有設計也有純研究,水治理方向的教學實力比較強。

個人留學經驗感受

TUD位於歐洲,學費相對於美國的學校來說要低不少,屬於性價比比較高的學校。另外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語境(context)其實很重要。尤其是在學習建築歷史理論時,比如建築起源,古典建築,義大利廣場等等,是必須要實際走進城市去體會空間氛圍與城市活力的,見識的廣度基於親身體驗,而歐洲的地理位置優勢,能讓學生接觸到更多與建築本質相關的東西,比起美國先鋒前衛的概念與創新,歐洲可以說是凝聚了匠人精神和濃郁歷史痕迹的地方。

另外,在國外留學的經歷對自己理性思維的鍛煉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接觸到理論,和建築哲學的思考的時候。理論和哲學(概念和邏輯)一向都是中國學生的盲區。TUD的學長YH說過,我們可以把它分出兩個維度,「現實-想像」與「理性-情感」,它們兩兩相乘之後我們可以得到四個象限,「現實-理性」、「現實-情感」、「想像-理性」、「想像-情感」,在建築中的對應就是工程、形態美感、理論邏輯、意識形態。在我們接受的本土教育中,一向不乏現實類的訓練,不管是工程還是表面形態美的。但是對於想像類的訓練,尤其是「想像-理性」類的訓練,在中國學生的底子里是非常弱的。

在TUD留學的一年過程中,在第一年語言適應的過程中除了以上說的前三個象限的紮實的基本功訓練之外,我覺得自己得到最多的新收穫就是第四個象限的熏陶,所以TUD多元化的Studio方向,某種程度上來把四個象限都囊括了。不管在選擇和嘗試中成功或是失敗,都是幫助你一步一步建立自我的判斷力的過程。

具體我個人來說分成了兩個成長經歷:學術理論研究的深度,和藝術素養的熏陶。我利用假期和studio的場地調研走過歐洲不少地方,跟著老師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形式和表象背後的邏輯。

葡萄牙波爾圖,西扎的游泳池與茶室,photo by 曾丹瑜

義大利威尼斯場地調研,photo by 曾丹瑜

布魯日音樂廳調研,德彪西的演奏,photo by 曾丹瑜

同時荷蘭的博物館非常豐富,從古典的油畫到當代藝術,畢竟是孕育了畫家維米爾、倫勃朗、梵高的國家。在某些與空間氛圍、藝術相關的建築的studio中,古典畫作常常被用來當作分析的範例。

《宮娥》(Las Meninas),委拉斯奎茲 (Diego Velázquez),1656

鹿特丹博斯曼美術館,photo by 曾丹瑜

另外在第一年的學習中發現,TUD總體來說注重研究,在課程上內容會偏向倫理社會學的教育,很多studio都非常實用主義,對技術細節要求比較高,最後出圖設計深度需要非常detail,另外學校非常注重培養自己個人的設計觀(position),上課過程中很講究批判的思考邏輯(critical thinking)。模型製作是TUD教學的一大特點,實體模型從一開始就介入設計過程,老師鼓勵學生運用實體模型研究(thinking through making)場地和空間關係,表現材料特性,很多學生的建築模型會做的非常精緻,類似於ETH的研究方式。

MSC1 Interior studio模型成果,photo by曾丹瑜

除此之外,我還初次接觸了「理性-想像」這個維度的,與理論哲學比較相關的課程,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 Media這門選修課之後,所有之前建立的系統都被打破了,第一次感覺到原來建築還能用這種方式去做:當建築不再是單純的應用科學,而是各類學科的綜合體,比如電影建築學,甚至文學,美術,音樂等等都能成為設計建築的一種方式。

MSC2 選修課組員成果,photo by曾丹瑜

總的來說,第一年來到TUD屬於語言適應期,非常適合學習一些實用和乾貨類型的建築建築與細節的方面,同時利用地理優勢多到處走走看看,提升對建築和美學的感知力。第二年語言適應下來以後並對歐洲的語境積累了一定理解之後,則非常適合用來提升自己的理論研究深度。

本文作者

曾丹瑜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碩士在讀

華南理工大學本科

BIG哥本哈根總部實習

荷蘭周末攝影社(Weekend Photography)攝影師

編輯:馬力

推薦閱讀:

TAG: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Delft) | 世界名校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