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經典規範倫理學理論系列之倫理利己主義

身為德育工作者又豈能不了解一些高格調的德育理論,從本文開始為各位介紹四種主流的道德理論,分別是倫理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康德倫理學以及契約論道德理論,相信對各位深入理解「道德」二字會有一定的幫助。

提到道德各位肯定不會陌生,就像空氣一樣。但正因為過於常見所以我們往往不會深入去探索道德一些深層次的東西。事實上,對於道德,至少有這些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什麼是道德?

為什麼我應該是道德的?比如我欠錢就是不想還,為啥不行。

如何判斷一個道德是合理的?有時候道德的要求與個人的利益相衝突,這個時候如何解決?

下面我們通過考察四種經典的規範倫理學理論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倫理利己主義

一·概念解析

這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理論,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除了自己的利益,沒有任何東西是重要的。或者說,任何東西(包括友誼、愛情等)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的手段和工具。霍布斯在《利維坦》中直言:人性基本上是自我利益導向的,所以要求人們稱為利他主義者毫無意義。如果你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那麼一切表面上的利他主義行為其實都是偽裝的自私行為。

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追求暴力,就會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當中,但是這樣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於是一個大家都會相互同意的準則。而道德的概念就從理性的自我利益狀況中產生出來了。即道德本質上是「理性的自我主義

倫理利己主義進一步認為,除了做對我們自己來說最好的事情外,我們沒有其他任何的責任。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唯一的責任,就是最大限度地促進自己的利益。只有一個根本的行為原則——自我利益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做最大程度地促進自己幸福的事情,不管這麼做是否會傷害別人。

二·對這個理論的證明

倫理利己主義者往往不屑於證明,他們會說,看看周圍,誰不是為自己而活的呢?不過我們還是看看幾種主要的證明吧:

1、理性化論證。即經濟學中所說的理性人的概念。亞當·斯密等經經學家認為通過個人追求理性的自我利益會產生一種優化的社會狀態,即看不見的手。

2、自私是一種美德。這種理論認為利他主義具有毀滅性,忽視個體存在。如果一個社會可以要求一個人無償為另一個人做奉獻,那麼這個社會是一個泯滅人性的社會。

3、進化論的證明。如果我們是按照純粹達爾文式的個體選擇而進化的,那麼我們在生物學意義上就是自私自利的。

三·對這個理論的詰難

倫理利己主義有幾個固有的弊端,現簡要概述如下:

1、 我們是在完成既定目標後感到滿足,而不是把滿足視為唯一的目標。某些倫理利己主義者會宣稱我們生存的唯一目標是讓自己得到滿足,但是這種滿足到底是我的目標,還是只是我追求的東西的一種附加的效果?

2、 這在某些時候是一個無法證偽的理論。波普爾估計不會很喜歡這個理論,因為這個理論有時候會顯得無法證偽,而無法證偽的理論可不會入波普爾的法眼。

什麼意思?有時候我明明做了一件利他主義的事情,利己主義者會跑出來說,不對,你最終還是為了自己,即使你行為上利他,但是心理上你最終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開心自然一些。那麼從實踐層面,我們看似沒法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

這實際上牽扯到自私的概念是什麼的問題?只要我們的行動並沒有以一種不合法的方式威脅到其他人的利益,那麼我們的行為就不是自私的。只要我們行動的動機不是要有意傷害他人的利益,我們的行動就不是自私的。即便他認為他所關心的事情就是他的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他的行為也是高度利他主義的。

3、 從經驗主義來看,生活中慾望和義務總是互相矛盾衝突,我們會經常陷入這種困境;

4、 最根本性的詰難:社會層面

4·1如果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那麼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人們對自己的自我利益的追求必然會產生衝突。當然利己主義者會反駁說:生活本質上就是一系列的衝突,每個人都在努力擊敗他人,使自己得勝。但是這樣的社會很容易就走向奔潰。我們最終締結的社會並不是按照極端利己主義者來設定的,這個我會在契約道德理論中做進一步的解釋。

4·2人確實有一個自然的動機維護自己的生存,促進自己的發展。然而如果我們必然要生活在社會中,那麼這個動機至少在策略上不可能是我們行動的唯一動機

4·3倫理利己主義否認重要人際關係具有內在的價值,把其他人視為促進一個人的自我利益的一種手段。但從人類經驗來看,社會關係是個人幸福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促進他幸福的工具。

下一篇文章,我們來探討一種極為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理論:功利主義。讓我們一起欣賞邊沁的勾勒,密爾的演進,以及對功利主義的攻訐和辯護。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倫理道德 | 德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