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與文化(從茅台說起)5

三、白酒之宅(1)

二十多年前,在那個物流不暢、交通不便的時期,當我在成都糖酒會上第一次看到文君酒的時候,儘管其包裝十分簡陋,還是想把辦法弄了一箱。

(當時的文君酒在產地之外尚沒什麼影響)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君酒)

那時的蘑菇,剛開始喝酒沒多久,還是由於職業原因,不得不喝。

當天晚上品嘗文君酒的時候,只有一個感覺:失望。

我完全是由於「文君當壚」,這個美麗的故事才激動地撲上去的。

但文君酒入口後,與別的酒相比,除了同樣的辛辣,並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產品同質化,是阻礙中國酒企發展的重要原因。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將變得越來越嚴重。

如果不是老酒客和專業品酒師的話,基本上多數人都喝不出茅台與習酒、五糧液與瀘州老窖、古井貢與杜康之間的區別。

沒有獨特的味道,外觀都是一清二白的純凈,對於酒企品牌忠誠度的建立,是個十分難以跨越的障礙。

這也是中國酒業區域中檔市場,頻繁出現一兩年就換一個白酒流行牌子;中檔酒品牌難以超越同類,邁向更高台階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自網路)

既然大家都差不多,就各領風騷二、三年吧!想要起飛,做夢吧!

說起白酒的口味,基本上分為以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以茅台為代表的醬香型三種。

說實話,本人是在酒齡十年後,才勉強能品出三種香型之間的區別。也就僅此而已了。

簡單地說,清香型的生產周期最短;從投料到發酵取酒最多一個月的時間。

濃香型的生產周期在一個半月到三個月左右。

醬香型時間最長,從投料到成酒要八個月左右。

生產周期長,窖藏時間長,口味相對而言就顯得比較醇厚、豐富。

這也是酒齡越長的酒客會不自然地偏好醬香型白酒的內在因素。

事實上,我至今還沒有想明白的是:為什麼白酒的國家生產標準會制定的那麼嚴格且苛刻?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如此嚴格地限制一種本應具備其產品的品牌文化差異所需要的獨特口味的大眾消費品的生產工藝與產品質量檢測標準。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按照中國的烈酒國家標準,白蘭地、威士忌歸屬於另外一個品類:調製酒。

喝慣了白酒的人第一次品嘗洋酒,大部分人第一感覺是:不好喝。

品嘗幾次後的第二感覺:膩,不夠勁。

確實,洋酒的度數多為四十度左右;中國市場上的主流白酒的酒精度,是五十度至五十三度。

洋酒在出廠裝瓶前調配酒味時,會加入一些香料與甜味劑改善口感。這一點,是白酒完全不敢嘗試的,做了就是違規。

幾年前,中國白酒市場上發生了件挺熱鬧的事兒:某家酒企調酒時,向白酒原酒內添加甜蜜素,也就是糖精!

曝光後,被相關部門嚴令整改。

對於酒齡尚淺的年輕人而言,白酒與洋酒第一感是:都不好喝,但洋酒的味道怪怪的。

比較而言,洋酒的度數與味道更具親切感與獨特性。

千萬別小看了「怪怪的」三個字。

既然都不好喝,獨特的味道,可能會成為左右未來消費選擇的重要原因。

況且,洋酒的酒體色澤多呈現魅惑十足金黃色,其品牌文化內涵對年輕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在中國酒業圈內,多年來流傳這一個很可笑的說法:中國人年輕時喝什麼酒都沒關係,四十歲之後,自然會回歸白酒。

真的是這樣嗎?

君應見:在火熱的電影電視屏幕上,舉著一杯紅酒搖晃的是裝逼的小資;手持一杯洋酒的是成功人士,至少也是個高管;舉著一杯白酒的,是土鱉!

請君抬起頭,將目光放的稍微遠一點。

不用看歐洲和美洲,只看窗外,我們周邊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烈酒市場。

日本、韓國、台灣、香港,同屬東亞漢文化圈影響的範圍。

他們的烈酒市場現在的狀況,或許就是中國酒業的將來。

宅男的世界,狹窄且閉塞。

(圖片來自網路)

(未經允許,請問引用或做其他商業用途)


推薦閱讀:

TAG:酒文化 | 貴州茅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