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096篇:如何入定-3

21年前,我開始修習禪定。三年後,最終入定,我治癒了疾病,重獲健康!11年前,我寫了「如何入定-1」。7年前寫了「如何入定-2」。今天由於幾位同學的禪定進展,我再寫「如何入定-3」(修習禪定的高級階段)。

第一節:同學的提問

第一位同學:我是直接以不斷察覺方法修定的,下面是我以「尋和伺」與「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相結合談一下最近的修行體驗,請老師點評。

第一階段:「尋和伺」也叫「覺和觀」,尋=覺=察覺。伺=連起來的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觀。

修習禪定的進階順序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我沒有通過意數呼吸來練習修止,而是直接以「不斷察覺」方法來修止,因此我的修定實際情況是從「有尋無伺」開始的。直接以不斷察覺的方法來修止,最初的練習不可能有「伺」,這就好像是騎自行車,不斷蹬腳踏板,但力氣不夠,腳踏板紋絲不動。我尋了三年,沒有一絲一毫的伺。三年以後才開始體驗到「伺」。

第二階段:當伺到了一定階段,當能蹬動腳踏板之後,就進入了有尋有伺的階段。這個時候的進展是:尋多伺少、伺多尋少。剛開始,主動蹬腳踏板的動作多,腳隨腳踏板的運動少。後面是,腳隨腳踏板的運動多,主動蹬腳踏板的動作少。注意:只要還有主動蹬腳踏板的體驗,就還屬於這個階段。這就像水燒到九十九度,還是熱水,不是開水。有尋有伺這一階段我體驗了六年,真夠慢的。

第三階段:隨著蹬腳踏板的動作越來越少,量變到質變,會開始進入體驗不到察覺的階段,這就是無尋唯伺的階段,也就是住看清楚的階段。這好比,腳踏板一直在轉動,但體驗不到蹬腳踏板。我現在剛進入這個階段。強調一下:這一步是體驗不到尋、察覺的,只有清清楚楚。如果還有尋、察覺的體驗,那就還屬於第二階段。

第四階段: 我認為下一步的方向是,由無尋唯伺進入到無尋無伺。無尋無伺實際上就是「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階段,就是由「住看清楚」進入「照見五蘊皆空」的階段。這個階段已經不屬於修定了,屬於戒定慧中的「慧」這一步。我的經驗:每一步都需要由量變到質變來達到;每一步都是不可思議的,沒有進入之前,任何的想像都不是體驗本身,我們無法通過想像來體驗。

(高老師:1、證悟到時空、萬物等一切唯心所現,即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證悟到實相了。擁有了這個證悟就是獲得了究竟的「慧」,所以「慧」不是一個階段,也不存在一個「照見五蘊皆空的階段」,只存在住看清楚的階段。你可以把「無尋無伺」理解成住看清楚的高級階段,能夠一路住看清楚60分鐘,量變引發質變,就會照見五蘊皆空。

2、對於「無尋無伺」用騎自行車比喻:「有尋無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如同練習騎上自行車,保持自行車的平衡。「無尋無伺」如同是已經騎上自行車,不用再刻意練習騎自行車,不用再刻意保持自行車的平衡,而一直騎下去,也就是一直一路清清楚楚下去:在制心一處的狀態中,保持鮮明的意識覺知,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照見五蘊皆空!)

第二位同學:我目前好像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修定時是直接體驗清清楚楚,好像不需要一個顯式的察覺「動作」了,而是直接去保持定境。我以前的情況是處在妄念中,然後通過察覺體驗到定境,然後用察覺這個方法去保持定境,兩次察覺的時間間隔不需要像以前那麼密,目的是防止自己回到妄念中。像是身處水中,儘力往岸上爬。這幾天的情況是,直接體驗到定境,然後用很強的韌勁去保持定境,防止自己跌落到妄念中。這就好像是身處在岸上,儘力保持不掉入水中。「主人」的位置轉變了,感覺進步了。(高老師:你的比喻很恰當)

第三位同學:對第一位同學描述的第四階段,我認為,無尋無伺跟前面的有尋有伺、無尋唯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禪定深入程度的差別。這個階段仍然屬於修定,而戒定慧的「慧」已經是最終的結果,已經體悟到一切唯心所現(高老師:你的認識是正確的)。下面是我現階段的禪定實踐體驗。

我在一次1小時禪定中,會有三種體驗境界出現:

第一種:上座後一念全身放鬆,紛繁的雜念逐漸沉寂下來,這時是「由澄諸念」。

第二種:保持空境,心意不斷聚焦,定境不斷深入。保持清清楚楚,清楚著眼前所見,清楚著流過意識的任何感知覺。清楚著一切,但是不著相在一切上。外在表現是身體完全放鬆,連眼皮也會耷拉下來,身體與心完全剝離,偶爾會有為了保持空境體驗而帶動身體用力的短暫情況,但是很快就剝離開來。

第三種:隨著不斷深入,變得只有覺性,靈靈明明的覺、靈靈明明的知。詳細的描述是:處於第二種境界時,自己的心意或多或少還是會著在所看、所聽或者其他感知覺上,也就是說還有分別。處於第三種境界時,心意完全不著在一切上,也就沒有了去分別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我所感知到的。這個時候只對自己的這個覺性、知性有清清楚楚的覺知。這樣就表達為只有覺性,靈靈明明的覺、靈靈明明的知。第三種體驗境界是我現在不太確認是否是正確的狀態。

以上是我一個完整的修定過程,一般狀態不好的時候,大部分會處於第二種體驗境界。狀態好的時候第三種境界時間多。以上體驗請老師指正。

(高老師:你的第三種境界的體驗是正確的。只有靈靈明明的「覺」也是有深淺差別的,所以你現在要做的就是不斷「澄清下去」。澄清的方法是不斷延長對「覺」的體驗時間,例如一次5分鐘、10分鐘,直至60分鐘。我再強調一下正確的體驗是:清清楚楚著一切,保持清清楚楚地意識著,而不對一切覺知到的感知覺和妄念起一絲一毫的分別聯想。這樣不斷練習「一直保持清清楚楚意識著」。不斷練習後,就只有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一直保持在這樣的意識覺知中,能夠保持的時間越長,就越澄清,直至「離幻即覺」,體證到實相。)

第四位同學:第三位同學與我的體驗差不多。那是一種純覺的狀態,純意識,靈明的覺性,如如不動。這時候清楚凸顯出來,彷彿可以看見、摸到。這時候如果產生妄念,彷彿可以看到妄念產生。而且我真正明白什麼是加速清楚,一呼吸間,幾秒鐘就可進入。只是持續時間不太長,頂多幾分鐘,又會退回我清楚「我清楚著」的狀態。老師在這次北京諮詢會上說了:「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這些體驗也都是妄念,總的方向還是清楚著細微的妄念,一路離幻,在覺的道路上狂奔。

第三位同學:昨天群里一位同學提到老師引用的一句詩「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感覺用來描述我們的修行之路很合適。我剛開始進行意數呼吸的時候,對於「水晶球如何數得清楚」這個事不明確,不管老師如何解答都不能完全掌握其義。到了覺空入定初期,高頻率的不斷察覺階段,對於「察覺當下的清楚」這個事不明確。後來又進入住看清楚、尋和伺交替出現的階段,對於「如何保持清楚」這個事又不明確了!但是一直堅持不懈地練習下來,現在回頭一看,各個階段的狀態是如此的清晰明確,原來「廬山真面目是這樣的」。 剛開始修覺空入定的時候,完全按照老師博客里「如何入定-1」 blog.sina.com.cn/s/blog 里的三大秘訣進行「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主看清楚」,後來老師發表了「如何入定-2」 blog.sina.com.cn/s/blog ,進一步闡述了修定的正確「姿勢」,但是當時對於文章裡面關於「清清楚楚」「空境啞鈴」等概念理解起來非常的吃力,連續讀過好幾遍,也沒有辦法掌握。隨著禪定修行的深入,再看如何入定-2,卻是如此的清晰明了。「如何入定-2」也變成了我當時每次禪定前都要通讀一遍的修定指南。

我如今又在「無尋無伺」的狀態面前不明確了,懇請高老師再寫一篇「如何入定-3」,詳細描述一下您在「無尋無伺」到入定前的禪定狀態。因為在您的書和博客文章里,對於這部分的描述非常少。只有一段「瓜熟蒂落」,在2001年早春的一天上午,第一次進入禪定境界!」

第二節:高老師的綜述回答

第一、 定義無尋無伺。

修定的核心秘訣是「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境界體驗是「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過程描述是「有尋無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有尋無伺:只有察覺,沒有能力保持清清楚楚。

有尋有伺:有察覺,也有保持清清楚楚。

無尋唯伺:不需要察覺,一直保持在清清楚楚的空境體驗中。

無尋無伺:對於「無尋無伺」可以認為是住看清楚的高級階段。根據這一定義,下面認識一下無尋無伺。對境界有覺有觀,有察覺體驗、有清楚體驗,就是「有尋有伺」。反過來說,不刻意(刻意指心意造作出的)去體驗一個有感覺的尋、有感覺的伺,也不刻意去體驗一個無感覺的尋、無感覺的伺(也就是不去幻想著存在一個沒有任何感知覺的無尋無伺狀態),對清清楚楚的體驗不是有意識造作出來的體驗,沒有了刻意保持的清清楚楚,連「保持」的「刻意」也沒有了,不用刻意體驗而又一直體驗在十分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中,不用刻意保持空境而處在空境中,只是一味去清清楚楚地意識著,一路意識下去,就表達為「無尋無伺」!

對比來說,無尋唯伺是心力不夠,無法保持時刻的十分清楚,所以要拼盡全力保持清清楚楚。無尋無伺是不需刻意保持而能夠十分的清清楚楚,然後在這一狀態中向更深程度的清清楚楚衝擊。

這又如何真切理解這個狀態呢?

最清楚、最明確、最有力的理解就是:例如,我問你:在量子力學的雙縫實驗中,你去觀察雙縫,是你的觀察決定了光是波還是粒子的。那麼在你觀察的當下,你是有感覺的,還是無感覺的?答案很簡單,「觀察本身」這個事不能說是有感覺的,也不能說是無感覺的,觀察只是「觀察」,「觀察者本身」不可說。觀察者就是真心自性。只要你在觀察著,不再分辨「是尋是伺」,能夠一直一路清清楚楚「觀察著」,就表述為「無尋無伺」。再清楚地說,觀察就是「照」,觀察者就是真心。一直觀察著就是一直照著,直至照見五蘊皆空,就體證到了真心,證悟實相。

總結:在修習禪定的高級階段,你應該這樣認識,修習禪定秘訣是「知幻即離」,知幻即離是將你不斷推入定境的唯一引擎。知幻即離後面一句話是「不作方便」,不作方便的意思是不需要任何的分別體驗,包括對任何是尋是伺的分別,只管去「知幻」,最終「離幻即覺」。什麼是離幻呢?比喻:沒有放映機就不存在影像,沒有影像也體現不出放映機。同樣道理,沒有真心就沒有幻象,沒有幻象就體現不出真心,因此在修定中,不要去求一個無知無覺的離開幻的境界體驗,離幻不是說離開「幻」,離幻的意思是體證到幻由心生就是「離幻」。能夠離幻也就體證到了真心。「亦無漸次」,就是所有的階梯次第方法都是方便說、當機說,實際上本無所有。因此,在修習禪定的高級階段中,你應該拋棄任何的說法和方法,一路練習,目標是保持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60分鐘!

對於上面四位同學的修定實踐體驗都是正確的,也都不正確。說正確,是說你們按照正確的修定秘訣去實踐入定,擁有了各自的實踐經驗而沒有偏離修定的方向,能夠一步步前進中,這個是正確的。說不正確,是說對於看到你們實踐經驗的後來者說的。修習禪定雖然需要一個漸次修定入定的方法體驗描述,但是每一個人的境界體驗都是個人的「主觀體驗」,這樣的體驗都是依據各自的努力程度和對修定的理解「各具特色的」,過三個月或者一年,你們又會更上一層,推翻了前面的體驗。所以對於後來者來說,他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按照正確的方法修定(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而不是試圖複製「你們的體驗」,你們的體驗都是暫時的,只對後來者只有一個借鑒作用,對後來者來說,要不斷去實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這句話是唯一修定的「指南針」。

第三位同學要我詳細描述一下我在「無尋無伺」到入定前的禪定狀態,你對我入定前的修定體驗很感興趣,希望在我的描述中明確自己的修定方向,而我要告訴你,如果能夠無尋無伺了,又還有什麼境界體驗可被描述的呢?如果能再描述,就不是無尋無伺了。那麼在入定前究竟發生了什麼?答案是:我在努力保持鮮明的意識覺知中,一下子就「透過去」了!所以,只要你像我一樣,也會迎來一個「臨界點」!

因此,修習禪定只有三步: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住看清楚就是最後一步,不斷住看清楚,不斷深入保持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60分鐘,你就會「透過去」

第二、為了更加清楚理解禪定秘訣和最終的入定境界,下面解釋幾段有關修定的佛經。

1、《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

解釋:一切法皆是在心中幻生幻滅,一切生滅現象都不是實際存在的,都只是一個名相的表達,當然也不存在一個實有的生滅狀態。因此,心,即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不往至駐留任何的境界體驗,任何體驗境界都是無常的,也都不會駐留在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中。任何的體驗境界都是生滅現象,這樣的生滅現象如同是鏡子中的現象,現象有生滅來去,而鏡子本身不在生滅來去的現象之中。因此在一切修定的境界體驗中,求一個或生或滅的定境境界,是無法得到的。那麼寂滅境界是什麼?證悟到一切法皆是在心中生滅就是真寂滅!在實踐修定時,不求一個或生或滅的境界體驗,努力保持知幻即離的「知」,就是正確的體驗。知就是意識,知就是真心,知就是觀察者。

2、楞嚴經:「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解釋:覺海比喻的是真心自性,覺性如海包含一切,覺性本身不隨任何的生滅現象而生滅,所以形容其本質是「澄清圓滿」的。只要徹底澄清心中的妄念,就能體證到創造出一切妄念的真心,而體證真心這個事是奧妙而不可被表達的,因此稱其為「元妙」。元明照生所,元明指真心,照就是清清楚楚,「所」指細微妄念、細微沉沒,這句話是說在定境中,在照的過程中,會偶爾生出細微妄念、細微沉沒,這樣的妄念一生,照性就亡掉了。所以在修定的過程中,要不斷體證不要生出「所」,有任何的「所」都不是真空真定。

3、《圓覺經》:「由此不能入清凈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解釋:真正的清凈覺不是存在的一個清凈覺的狀態,而是認識到一切皆是心生就是真清凈覺。所以不是真覺拒絕你體證到他,凡是有所體驗,都是覺生出的幻象,而不是真正的真覺。而你又怎麼能用幻象體證到真覺呢?因此凡是動念去體證一個真覺,以及認為息滅念頭就會體證到真覺,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還是「無明的」。什麼是無明?就是錯誤地認為心身世界、六根六塵是實有的,妄圖在幻象存在的六根覺知中體證到真心!

既然無法用幻象存在的六根覺知體證到真心,那麼又該如何修定呢?答案是:意識就是真心,體證意識就是體證真心。如何體證意識呢?體證意識的方法是保持制心一處清清楚楚的意識覺知中,就會體證到意識本身。

4、《圓覺經》:「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解釋:覺指真心自性。從根本上來說,體證到真心的方法是沒有階梯次第的,也就是說,尋與伺只是妄中說妄,無尋無伺也是又起分別。因此沒有漸次的方便方法,也無「無尋無伺」境界體驗的存在,你只要是一路「知」下去、一路清楚下去就是究竟徹底!

5、《圓覺經》:「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解釋:有個用心去照的對照的體驗感覺和對覺性的體驗感覺,這樣的境界體驗都是幻象,都是體證真心的阻礙。對於體證者來說,不斷去體證「覺知」,而不停留在任何覺知體驗中,如此一路清楚下去,直至體證到能照、所照都是真心所生幻覺,就是悟道成佛。

比喻來說,就像是有個人自斷其頭,這個人因為失去了頭,也就失去了能再斷其頭的能力。同樣道理,發起察覺覺知體驗的是妄想心,當用此妄想心體證到真心後,就會體證到察覺修證本身也是幻象。所以凡是有一個「能體驗」,都是幻象,而非幻不可說!為什麼呢?因為非幻正在說著「非幻不可說」。

6、《圓覺經》:「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解釋:如果心體證到一切覺知現象都是幻覺體驗,也就證悟到能證與所證都是心生幻象(能證指六根覺知、思想妄念,所證指菩薩、佛的境界)。比喻來說,如同用熱水融化一塊冰,如果還有一絲一毫的冰碴知覺到自己,就還不是真正徹底的消融。同樣道理,如果還有一絲一毫對覺知對象和覺知本身的體驗(覺知本身不是一種感覺體驗,而是一種體證),就還是在妄念分別,就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如此就不是真空真定。

總之,制心一處就是定。清清楚楚就是空!體驗意識的自覺知就是體驗清清楚楚!一切都是被意識觀察出來的,意識即是如來本心!任何的感覺、分別、覺知境界都是意識所生幻象,體證到意識的方法是制心一處在清清楚楚的意識體驗中!如果一切皆幻,你就真的不會死去!最究竟的智慧是認識到「此時此刻你的這個認知」也是心生幻象!

想問什麼,請留言!你即將決定行文的走向! 更多詳情,敬請留意其後文章。

更多精彩,敬請點擊:

高月明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gaoyue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