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一次禪修體驗

這段時間,在禪觀中,我開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際地觀察到「想蘊空」!

簡單地說,就是:我可以看到,念頭背後的無常、非我、無自性(因緣所生)。

詳細點說,就是:

當一個念頭(想法,意識),冒出來之後,有三種可能的狀態——這三種狀態,我都經歷過,而且也一直在交替的經歷中:

1:在無知無覺的狀態下,心隨著這個念頭的慣性而被牽著走,迷失在念頭中。

2:心,能夠跳出來,像一個旁觀者一樣,清楚地看到那個念頭,而心與那個念頭之間,保持有一段距離。

3:不光能夠旁觀念頭,而且還能夠清晰地看到那個念頭,咯嘣一下,就這麼自個跳出來,根本不是「我」所能夠掌控的,而且也是無常變化的,來了去,去了來,自生自滅。

而且,還可以看到,那個突如其來的念頭背後,其實是有它的因緣(成因 / 集)的。

所謂的「緣」,有的,是來自外境,例如當前所遇到的外在的人事物。

有的,則是來自於法塵(記憶,潛意識,業力種子)。

所謂的「因」,則是自己長久以來所養成的,對於境界的習慣性的認知模式和反應模式(業力習氣)。

那個貌似突如其來的念頭,其實,來自於這個「因」和「緣」的和合(化學反應)!

但這個「化學反應」的速度非常的快,一瞬間就自動完成,

根本不需要你刻意地進行,甚至都不需要你的參與......

如果心不夠敏銳,禪觀不夠深細,根本捕捉不到它的生滅過程以及生滅的因緣!

但通過練習,我現在已經可以經常捕捉到念頭升起的過程(知苦),並「看到」其中的因緣(知集)!

有時候,也能夠通過改變對於境界的「認知模式」(換個視角看問題,用佛法的觀念看待問題)或「反應模式」(把注意力轉向其它主題,或者暫時擱置不論),去實現「苦的熄滅」。

當然,這裡頭有層次的不同,和能力的深淺,

我當下的水平和體驗,還是很淺的。

但也確實初步體驗到了這個「苦」、「集」、「滅」的過程。

而通過這個體驗,

我實實在在地開始對於「諸行的無常」以及「諸法的無我(非我)」,

對於「以為有,實則無;想抓住,卻求不得」,

對於「四聖諦」,

有了一點不同於書本的認知。

所謂的修行,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其實就是通過對於「四聖諦」的觀察與實踐,去「打破業力習氣的相續性」。

然後,在「跳出來,不迷失在其中,用旁觀者的視角,不帶貪嗔地看待自己的身心內外的現象」之後,再代之以佛法的觀念和視角,去重新打造一個對於人事物的「認知模式」和「反應模式」。

不斷減少心對於境界的依附程度,

不斷減少心的「用力程度」,越來越多地放下無謂的用力,

不斷破除對於「自我感」的依附與維持。

當然,這個過程,有層次的不同,我目前的水平,還非常低,只是剛剛初步有點感受而已,

但確實能夠真實地切身感受到一點「想蘊空」——「念頭」背後的「無常,非我」。

這和從書本上得來的理論知識是不一樣的!

因為它不是「推理」出來的,而是真的「親眼看見」的!

另外,在觀察自己的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的來來去去時,

一方面,可以看到這些現象背後的:"無常變化、無法掌控、都是在特定的因緣條件組合下,臨時呈現的一種暫時的現象,其中,並不存在一個獨立不變、可自主、可擁有的主體"。

另一方面,在看著這些現象的「來來去去」時,我可以感受,同時存在一個感覺上似乎是「如如不動,不來不去」的東西,宛如一個佇立一旁,冷眼旁觀的「看客」.......

另外,我發現,我們對於所有身心內外的現象的「認知模式」與「反應模式」,

都並非是對於此身心內外現象,在「根塵和合」的當下所產生的「原生態」的認知,

所有這些認知,在被我們最終認知到之前,其實都已經經過了「自我」的加工處理!

而這個加工處理的過程,非常的迅速,幾乎是一瞬間就自動完成!

舉個例子,在生活中,當一件事情發生,或者一個念頭冒出來,

我們會立刻產生一種對應的情緒感受。

但經過禪觀的練習,我發現,這種習以為常的情緒感受,其實並不是「本該如此、理所當然、不可更改」的「真理」,

恰恰相反,我可以看到,

在接觸到事物的那一瞬間,那個基於「自我習氣」下的「想蘊」,就立刻被啟動,立刻對於當前那個被「六識」所捕捉到的現象,進行加工處理!

而這個加工處理的過程,所使用的標準,

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養成的習氣(包過行為和意識層面的諸多元素的混合體)。

然後,這個加工處理的過程,同時會產生某個與其對應的情緒感受——這種情緒感受,也源於某種基於習氣反應下,固定化、模式化的反應結果。

這個過程,概要地描述,是這樣子:

第一步:在根塵和合的一瞬間,對於身、心、內、外現象的未加工的「原始記錄入」。

第二步:那個「自我」,開始對於此原生態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想蘊的工作流程。

第三步:從資料庫(阿賴耶識/有分識/潛意識/經驗與記憶庫)中,搜索匹配的情緒感受,與之進行匹配——受蘊的工作流程。

第四步:基於此情緒感受,產生相應的「意欲」,即:想要做出某種行動的衝動——行蘊的工作流程。

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是一瞬間自動完成的!!!

然後,沒有修行經驗的凡夫,就像一個沒有自由意志的機器人,完全依照這些「自動化程序/操作系統」所發出的指令而行事。

而所謂的修行,就是首先認識到這些掌控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存在,

然後,用另外一套操作系統(佛法系統),強行來更替原先的那套基於業力習氣的「操作系統」,

來指導「自我」的認知模式與行為模式。

整個修行的過程,就相當於無數次「自我升級,系統更新」的過程!

我是搞計算機程序設計出身的,所以,請原諒我用這種自己熟悉的方式,來闡述我的感受。

我不知道是否解釋清楚我的體驗,因為這個體驗,其實很難用言語來形容,

啰里啰嗦講半天,實際上,整個過程,只是一瞬間的感受!

另外,我現在已經逐漸開始養成了一種近乎本能的習慣,那就是:

當一個念頭,或者一種情緒感受發生的時候,

我會本能地迅速捕捉到它,

然後會去觀察它的「集」,

結果,常常看到,幾乎所有的「想蘊,行蘊」,

其背後,都是基於那顆心,對於「自我感」的維護!

然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任何對於「自我感」的「依附,維護」,都是苦的根源。

因為想要去依附的那個東西,是無常變化,不由自主,全然無法掌控的!

一旦把自己的幸福依託在上面,其結果必然是苦!

推薦閱讀: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