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不要再讓孩子只會說對不起,卻分不清對錯

前兩天,閨蜜向我求助:她5歲的女兒最近變得很倔強,在幼兒園推了小朋友,老師讓她道歉,她就是不肯;在家裡把爸爸的書弄濕了,無論大人怎麼說,她也不肯說對不起……

「其實,她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但就是不肯道歉。你說這怎麼辦啊?」

我發現,很多父母和我的閨蜜一樣,對孩子的不肯道歉非常在意。

不論孩子是不是真的錯了,更不管孩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彷彿只有他說出「對不起」「我錯了」,事情才能圓滿解決。

01

孩子的「對不起」,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上周日,小魚在小區門口因為不順心,哭鬧尖叫,引起路人側目。我當時感覺非常丟人,就非常強硬地要求小魚道歉。

而小魚堅定地說:「你才錯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讓她道歉,並不是我打心底就認為她錯,而是為了安撫我自己的焦慮——她的尖叫引起了周圍人的側目,我害怕別人覺得我沒有教育好孩子。

其實,我一直都不是為了糾正她的行為而讓她道歉,而是因為在孩子「犯錯」時,我會焦慮,會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這種焦慮的背後,是因為做錯了事說聲「對不起」是一種符合社會規範、體現人的素質、增進人際交流必不可少的行為。

我在用這種成人的標準,要求我的孩子。這對孩子並不公平。

大人有時候即使知道自己犯了錯,心裡深感歉意,但礙於面子,那一句「對不起」還是無法說出口,更何況孩子。

認錯不需要逼,對孩子來說,無論是言語表述、行為控制,還是理解能力、道德意識,都未發育到足夠的水平。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從自己的感官及情緒的直接體驗中學習。在認錯這件事上,孩子更多會從自己被父母對待的行為中學習。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在0-3歲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想像的規則活動,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

即使到4歲後,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換句話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我們總是想讓孩子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歉意,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卻有自己表達歉意的方式:

比如主動去抱一下對方;分享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和食物;甚至是做出一些舉動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02

很多時候,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肯道歉,其實是害怕懲罰。

小雪來軒軒家做客,兩人打打鬧鬧好不開心。

可是,沒一會小雪就哭了起來,原來淘氣的軒軒用筆在小雪的臉上畫了一個王八。媽媽一個勁地讓軒軒道歉,聲音也越來越高,可是軒軒仍然一聲不吭。

事後軒軒才說:「如果我認錯,媽媽肯定會罰我的,上次也是這樣,當時她跟我說好好道歉就行,結果我剛說完對不起,她就非常生氣地罵我:『我教了多少次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你怎麼還犯這種錯!』,然後把我打了一頓。」

很多孩子都擁有這樣的經驗:說了「對不起」「我錯了」之後,接下來面對的常常是父母連珠炮似的說教、辱罵,甚至是毆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明知犯錯,肯定會絕口否認,拒絕道歉的。

03

逼孩子認錯和道歉,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孩子在犯錯後,他們已經很緊張了,如果父母仍然一味地逼孩子承認錯誤,勢必會激起孩子的抵抗,讓孩子不認錯,甚至撒謊,發脾氣。

另一方面,當我們過於重視這句「對不起」,反而會讓孩子口中的道歉成為一種規避懲罰和指責和獲得好評的技巧。

7歲的陽陽是小區里的調皮鬼,做過的壞事數都數不過來。有一次,他把小區底下晾曬的被子全掀到地上。

還有一次,他居然將小區的車刮花了十幾台……每次闖禍,陽陽都要挨爸爸的打,而且每次都乖乖地登門道歉。可是,令所有人不解的是,陽陽道歉歸道歉,闖禍歸闖禍,不出三天,他又會製造小區里的新聞。

在之後的人生中,他們可能是

1、要麼重複犯錯。

對犯錯的後果毫無畏懼,反正說對不起就可以了;

2、要麼遇事習慣性道歉。

不管是不是他的過錯,都要說對不起,因為這樣能收穫別人的喜歡和接納。

但這些,都不是道歉的真諦。

04

美國心理治療師Jenise Harmon說:「若孩子不是主動,這樣的認錯就沒意義。」事實的確如此,如果孩子只是迫於父母的「淫威」認錯,而非真正認識到錯誤所在,多數情況下,同樣的錯誤又會再次發生。

在Jenise Harmon看來,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並不是因為那只是句禮貌用語,她更想的是讓孩子知道怎樣與人相處,更想教會她每當犯了錯,她自己能及時識別出來。

Jenise Harmon說:「我想永遠讓良知指引我女兒。如果我能幫助她培養識別正確及錯誤的意識,以後,不管我在不在她身邊,那都會是一個永恆的禮物。」

所謂道歉,並不是「對不起」三個字,它既包含著對受到傷害者的歉意,也需要承擔造成的後果,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可是,在逼著孩子道歉的時候,我們又何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過?

每個人看重的東西不同,在乎的也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同,不要用我們自己的觀念去綁架別人的行為。

即便那個人是我們的孩子,也不要。

俄羅斯有句俗語說:生命中,除了我們犯的錯誤,沒有任何事情會重複出現。

教會孩子識別錯誤,敢於承擔,學會反省,再積極主動地改正錯誤,才能幫他們用睿智的思想來裝填人生的考卷。

來源:武志紅


推薦閱讀:

TAG:國學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