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關於見地本身的偏歧(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聖賢法語》欄目989篇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第四章 甘露金鬘》

第一點是關於見地本身的偏歧(見地本身也存在偏邪和歧途):

佛法的一般見地(見地,在這裡非指菩薩十地中的第四地,而是指人們對心地的理解和認知),認為空性超越了邊際之限,但是在此脈絡中,心滴瑜伽士則承許空性是直接的實相。當你真正地、究竟地達到證悟時,空性和對實相的體驗兩者是無二無別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覺者即是覺受,覺受即是覺者;兩者無二無別,若是執持任何一端,都是落於邊見);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正地、究竟地證悟,那麼這個一般性的概念假設見解,便無法決定為真實義(如果你只是解悟,沒有證悟,儘管你口說無善無惡、無佛無魔、不生不滅、本無輪迴與涅槃,但這種「非二元」的見地對你來說只是自欺欺人的口頭禪而已,它既不能使你對空性產生真實和堅定的信心,也不能使你獲得解脫),這種情形就是見地上的根本偏歧(也就是說,凡是未證悟者,儘管在概念上知道一切皆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在對佛法真實義的理解,以及在行持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根本性的錯誤和偏差)。

當你對實相的見地沒有信心(事實上,凡未證悟實相者,無論是什麼大師、大德,還是什麼學者、專家、教授,他們對自己講述的法義和對佛法的理解,都不可能具有十足的信心,說白了,他們只是在那裡故作姿態,厚著臉皮裝模作樣罷了),反而將語言表述的假設見解以為是究竟義的時候(「究竟義」是超越一切語言文字、一切思維意識、一切分別對待的。當人們誤把自己通過語言文字和思維意識產生的解悟當成了證悟,自認為真正理解了佛法究竟義的時候,就會產生出種種錯誤的言行,走向歧途),你會發表諸如下述這類言論:「一切都超越了參照點、非創造、且遠離邊見!」你善惡不分地行一切事,發出以下這類言論:「根本沒有所謂的善與惡!行善不會得到利益,惡行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一切都是自由且相同的。」如此一來,你仍舊是一個凡夫(這種非二元的理解和言行,或許能夠抬高一下你的身價,滿足一下你的虛榮心,成為你偽善的幌子,但卻不能使你獲得安樂和解脫,更無法使你成為聖者)。這就稱為「暗黑彌布的邪見」,是所有見地偏歧狀態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這樣的歧途,(就應該知道),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如果你從事著貪嗔痴等十惡業的事情,嘴上卻說貪嗔痴本空,覬覦自己從事惡業也可以得道,或認為自己已經得道,從事惡業也沒有關係,這就是根本性的偏歧!),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註:括弧內為東方陽熹的注釋。

上傳日期:2017.4.26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