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並不是隨便起的,原來起名有這麼多學問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以「信」「義」「象」「假」「類」為五則,不以國,官,山川,隱疾,牲畜,器幣為名。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那時的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西漢15帝,二人複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複名,單名94%,東漢以後,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藥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唐宋後,取複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乾隆曾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垂維佑,欽紹念顯揚。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①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②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③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④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⑤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⑥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⑨綜合的,如閏土(節令加五行)。

古代女子大多都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出嫁則稱某門某氏。但也有例外,例如館陶公主劉嫖、陳皇后陳阿嬌、緹縈、李清照、陳圓圓等在當時擁有地位、權力和名譽的上流社會的女子才能擁有自己的名字,才有可能使她們的名字流傳於世。

關於「名」和「字」: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輩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不過三國亂世,思想反動,冠而取字並不是一定遵循,曹沖、孫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其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名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繫,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

詩詞取名_點睛取名,點睛起名?

www.kaw.ink

姓氏姓名大全_點睛取名,點睛起名?

www.kaw.ink


推薦閱讀:

TAG:取名 | 姓名 | 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