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苦集滅道(四)

在我印象里,佛教經藏中沒有「慾望」這個名詞,而是用「渴愛」、「貪愛」來代替。其實這些辭彙都沒什麼太大區別,但是為了更準確的契合經藏,所以我們在明白了這些概念的意義後,盡量要用經藏中的辭彙。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曾經與一些朋友交流過佛法,遇到喜歡用自己語言來描述概念的人,很多時候交流起來都不順暢,因為並不是誰都擁有非常好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但是用經藏中的概念,就沒有這個問題。另外,如果你對佛教感興趣,最終還是要自己閱讀經律的,到時候你就輕鬆了。

精神上的苦是欲求不滿,與渴愛有關係,滅掉渴愛,自然也就無所謂精神上的苦了,這個還是好理解的。你仔細回想下所有的苦,其實根源都是因為你想要什麼;倘若你無欲無求,那麼你壓根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出現,也不會感受苦。

而肉體上的苦,從表面上看,並不是光無欲無求就能搞定的。畢竟就算你無欲無求了,一燒紅的烙鐵懟身上也受不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世尊,在世尊的晚年,還要依靠無相定來暫時抵抗一下來自身體的痛苦。無相定具體是什麼後文會詳細說明,這裡的意思是,就算你成了阿羅漢,你依然會有來自身體上的痛苦。

事實上,身體就是一個大坑。身體的存在,意味著老死的存在;老死本身是苦,而老死衍生出來的問題,更是數不盡的苦。比如,身體的衰老意味著勞動力的削弱,而勞動力的削弱直接導致了中年危機這樣一種長期的焦慮;再比如身體的衰老往往伴隨著各種疾病的出現,為了維持身體的存在,我們會逼不得已的吃藥治療。這些都是伴隨著老死而產生的種種苦,而老死對於身體來說是必然發生的現象:只要身體存在,就必然有老死;只要有老死,就必然有這一系列幺蛾子。

而世尊解決身苦的方案也很簡單粗暴:今生忍了,未來不再生。前文我們說到,輪迴是佛教的世界觀,所以對於佛教而言,不僅老死一次就結束了,而是要在輪迴中不停的生生死死。這就非常苦逼了,一次中年危機就夠受了,無數次中年危機,換誰都受不了。所以當下的切斷不斷再生的鏈條,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案,沒有之一。

其實我挺不願意提輪迴的,儘管我相信其存在,但是畢竟這個東西不直觀,總是談論輪迴的話題很容易陷入到玄談中。不過這是個迴避不了的話題,所以本系列文字盡量少提輪迴。造成再生的原因也是渴愛:由於渴愛會形成執取,而再生正是過去世臨死前念頭中包含的渴愛執取而成的。當然這句話基本上大家暫時都很難正確理解,不過後文我會有詳細解釋。這裡我要表達的意思是,渴愛不僅是精神上苦的直接原因,也是死後形成未來世的原因。不過無論如何,身體的存在,老死之苦都是不可避免的。

滅掉渴愛,滅掉一切,這就是佛教最切實的追求。對此世尊的態度非常明確:一切都是苦,除了苦的形成和滅去,就再也沒什麼了;只有追求厭、離貪、滅的比丘才是佛教修行者,只有宣傳厭、離貪、滅的比丘才是說法者,只有達到厭、離貪、滅的修行者,才是究竟解脫的修行者。

所以說,對於未接觸過佛教的一般人而言,佛教其實是非常硬核且極端的:滅掉一切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難道世間就毫無樂趣可言嗎?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