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因緣說起(一):作者緣起及十二因緣釋義

十二因緣法可將一切解釋得清清楚楚。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南傳、漢傳、藏傳,無論各宗各派,都可以統一的解釋清楚,是佛教的根本智慧。

十二因緣法可以為你打開一座通往智慧的大門!

這裡是分享的視頻(推薦)

【悟道人R】從十二因緣說起(一):作者緣起及十二因緣釋義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下面是視頻的圖文內容

我是悟道人R。

之前沒有提過我為什麼叫悟道人?為什麼敢叫這個名字?因為在四年前,一個非常偶然的瞬間,我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並且知道了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而在這一切之前,我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反對一切宗教迷信。但是那一瞬間,我一切都明白了,一切都看清了。

而且在那之後,我自然而然的就非常想把我知道的都分享給別人。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把我體會到的東西,用我認為最好理解的話寫出來。當時我把這個內容,發給了我在美國的一位同學,當時他已經是帶博士的教授了。因為我想,世間的這個法則,肯定會幫助他進行科學研究,可以幫助他少走很多科研上的彎路。但是結果呢?他僅僅能夠讀懂字面上的意思,而背後的深意卻無法體會。

而之後的四年,我也一直都在總結方法,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別人明白。直到去年的七八月份,我才終於遇到了一個人,把我知道的一切給他講明白了。而我講明白的方法,就是通過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佛陀在阿含經裡面,特彆強調的因緣法則。他講的是世間萬物一切運行的規律。但可惜的是,我通過百度或者其他的方式,看到的十二因緣的解釋,我覺得都沒有將其最重要的含義解釋出來,更沒有更深層次的推論了。

而當我看到十二因緣的時候,我非常感嘆佛陀的智慧。我相信他一定是通過甚深的禪定,才看到了因緣的這12個過程,看清了宇宙運行的方式,世間萬物運行的方式。

因為我通過十二因緣,將我知道的一切給別人講明白了,因此我才把它做成了課件,並且課件的名字就叫做《從十二因緣說起》。

十二因緣是整個課件的最基礎的理論。而在這個基礎理論之上,可以推廣出來整個佛法體系,以及佛教體系的一切。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無論小乘還是大乘,無論各宗各派,都可以基於十二因緣,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在我的分享裡面一共分為了十講。

第一講,是把我體會到的十二因緣,逐一地進行解釋,而之後都是在這個解釋之上的推論。通過十二因緣,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第二講)什麼是無明?可以了解到,(第三講)無常到底是怎樣無常的?也可以看清楚,(第四講)心經裡面所說的空與色到底是怎樣的關係?空與色到底是什麼?並且也可以了解到,(第五講)禪宗所說到的見性是什麼?這個性到底是什麼?而命是什麼?性與命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四講就把佛教的主要的核心概念就解釋清楚了。

而後續的三講,(第六講)個體與個體、(第七講)個體與整體、(第八講)個體與境界,則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小乘佛教主要是講自利,主要是通過內觀的方式看清本質,而大乘佛教主要關注的是外部的聯繫:與別人的聯繫、與整體的聯繫以及與境界的聯繫。

看清了這一切,實際上整個佛教體系,無論是南傳、漢傳、還是藏傳,都可以通過十二因緣看得清清楚楚的。而且無論是哪宗哪派,(第九講)他們的修行方法、修行處,也可以通過十二因緣看得清清楚楚的。

(第十講)最後是講一講神通的原理。當看清這個世界運行的本質之後,自然也就知道神通是怎麼回事了。並且也想說明,我分享的十二因緣,所講的道理,並不是我本人憑空想像的。很多東西是通過驗證的,它確實是事實。這個世界確實很奇妙!

下面我就來先分享第一講:十二因緣的釋義。

首先十二因緣對於一個佛弟子來講可能很熟悉,它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而在這12個過程,又可以分諸多的階段。

第一階段以名色作為分界線。名色顧名思義,就是很多可以叫的上來的,或者說可以看得到的,以及可以感受到的。這些實際上就是指,世界的萬事萬物。那世間的萬事萬物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通過前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過程而來的。而下一過程則是具體講因緣流轉的具體形式。也就是說,一個事物它是如何變化的?如何相互作用的?最後說,作用後的事物又是走向哪裡的,他將會怎麼樣的變化?

從時間上來講的話:前四個就相當於過去,中間的因緣流轉就相當於現在,而生與老死就是未來。

下面就是逐一講解,各個過程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作為佛教領域非常常用的一個詞,也會被很多人掛在嘴邊,都會說,「誰誰誰起了煩惱,為什麼呢?因為有無明。」把無明當做了一個名詞。但其實無明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無明就是不明白。但是非要把它當做名詞來講的話,可以把它指作,所不明白的——可能是所不明白的道理,也可能是所不明白的角度。

(無明緣行)因為不明白,就會產生行為。而這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的行為,一類是內心的造作。因為不明白,我們會有心理活動,會有一些莽撞的行為。

(行緣識)而行為做多了之後,就會產生經驗和習慣。比如說小孩走路、跑步,還有游泳,都是通過不斷的行為而學習到的。而內心活動,比如說我們學知識,比如說我們的人生閱歷,積累下來就會變成認識、知識。

(識緣名色)行為和造作通過長期的不斷重複,形成了經驗與習慣、認識與知識,那就指導著我們去可以創造事物。比如說我們學做飯,比如說我們種花、種草,比如我們寫作業,都會產生新的事物;或者一些發明創造都是如此。而出現新的事物之後,如果說我們還要去進行交流,我們就要給它們起名字,就要給這些東西下定義。而產生的事物,以及給起的名字,就是名色。

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這麼來的。

(名色緣六入)而下一個階段,一個事物它可能會有各個方面的表現,分別是,它會有它的色、聲、香、味、觸、法。而這幾方面的表現形式會被我們的六根所接收。

(六入緣觸)當這些形象進入到我們的六根的時候,就會產生接觸。

(觸緣受)接觸之後,就會形成感受。比如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聞到了等等——這個感受是直接的感受。但是一個感受來了,我們馬上會分辨是好受還是不好受。比如看到一個,是好看還是不好看;聽到東西,好聽呢還是不好聽;聞到的,好聞還是不好聞;想到的,是順自己的意思,還是不順自己的意思——就會區分好受與不好受。

(受緣愛)而對於好受的,自然就會產生喜歡;對於難受的,自然就會討厭。

(愛緣取)而對於喜歡的,內心就會想要,因為覺得舒服嘛;而對於討厭的,就會不想要。

(取緣有)而基於這個想要,可能我就會有實際的抓取行為;而對於不想要的,那會有實際的排斥行為。

(有緣生)通過不斷的行為,我們可能就會,最終想要的會得到,不想要的會離開,也就是我們的願望會實現。

(生緣老死)雖然願望實現了,但是這個世界會變化,它早晚還是會老死的。得到的可能會失去,離開的可能還會出現。

而這個過程就是十二因緣的12個過程。

而在這裡面,我們基於內心的分界線,我們可以把中間因緣流轉的分為三段。而內心是受、愛、取,分別是:有了感受,要區分好受與難受,這時候心會動一下;對於好受的會愛,對於難受的會厭,這心又動了一下;對於愛的會想要,對與厭的會不想要,這又動了一下。而在「受」之前實際上是外境,名色在外,入、觸都是比較客觀的,從「受」開始才心動。而在「取」之後,實際行為的要,實際上已經是表現在外了,而最後會實現。

而在內外的分隔處,有一個東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識」。比如說我們看見了一個東西,或者說我們吃了一口蘋果,我們會分辨好吃還是不好吃。但是對於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第一次吃蘋果的時候,他是無法分辨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吃蘋果的經驗,他無從比較。而這比較的內容就是存在「識」裡面。有了一個感受來,我要跟我歷史的經驗進行比較:比歷史經驗好的,我會覺得好舒服;比歷史經驗差的,我就會覺得難受。

同樣的,當我們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第一次並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是會根據我積累下的經驗,或者說從別人處汲取來的經驗,來指導我的行為。而這兩處經驗都來自於哪呢?都是來自於歷史的愛與厭。一個感受來了——是好受,我就會愛——愛,我就會記住——記在哪裡呢?記在識裡面。對於行為也是:一個行為發生了,這個行為導致我是得到了,還是導致我沒得到?這導致我實現了,還是導致我沒實現呢?這個也會通過我再一次去檢驗,然後記在我的「識」裡面。

而這個過程就是因緣流轉的核心的過程,希望大家能夠記住。因為之後的分享全都是基於這個理論基礎而產生的。而其中包含的三段:世間萬物的由來過程,可以通過因緣流轉的過程去進行詳細的解釋;後面無常的過程,也可以通過因緣流轉的法則去進行詳細的解釋。請大家還是記牢。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為止。謝謝!

原創:悟道人R,2019年3月1日於北京


關注公眾號,進入智慧的大門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宗教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