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與佛教徒的敬拜對象之簡單比較

只做大概比較,不涉旁支或細節。

基督徒的敬拜對象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神。

使徒信經清楚說明基督徒所敬拜的三一神,「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信聖靈,……。」

基督徒是一神論信仰。

理論上以是否相信使徒信經的內容為分辨是否是基督信仰或是異端,極端或異教。許多打著

基督教旗號的,並不相信使徒信經,是違背基督信仰,不被接受和承認的。

使徒信經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因著聖靈成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

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 阿們!

佛教的諸佛、菩薩以及其它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諸法無我,宇宙萬物"因緣所生"。原始佛教是無神論。

真正修行的佛教人士,是不敬拜任何神佛,但現今這樣的人已經少而又少。

大乘佛教信徒對原有的佛教,重新詮釋,

下面轉載佛教的轉變歷史:

自佛教教祖釋迦牟尼去世,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在印度佛教界中,認為雕刻或繪畫佛陀釋迦形像,是一種極端不敬的外道行為。為了表示記念釋迦起見,當時曾用各種象徵性的記號予以表達。例如在佛陀白耶(Buddha Gaya)、 等各地的佛教古雕刻中,用「法輪」象徵釋迦的說教,用「菩提樹」代表佛陀的成道,用「足跡」象徵釋迦的遊行佈道。佛經「阿育王傳第二阿恕伽王第本緣」中,記有外道尼干陀人畫佛像,佛教護法阿育王(即阿恕伽王Asoka)聽後大怒,竟在「一日中殺萬八千尼干陀子於花子城」。

到了公元前三世紀末期,希臘人在大夏地方建立大夏國,希臘文化逐不斷地進入了印度本土,於是佛教藝術也受了相當影響。在佛教界盛傳,世界最早的第尊佛像,是由希臘人的手法雕成。據說約在公元前一五○年左右,有一位希臘籍人彌蘭陀(Menada 100-160B.C.)在西北印度做王,他信佛教後,苦無佛像可拜,遂由希臘國召來雕刻師,雕成了一尊希臘人面孔,嘴上有鬢,身穿毛衣的佛像。以前是沒有佛像的。此外還有菩薩思想的展開,佛教的各種思想也受希臘的影響。

到了耶穌降生的時期,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佛教中開始萌芽大乘佛教。被譽為大乘八宗之祖的龍樹,在教義上為佛教開創了新的境界。

大乘佛教信徒對原有的佛教,重新詮釋,其中關於釋迦部份,大乘以為曾在印度做過人的釋迦,肉身雖死,但他身未滅,永遠存在於宇宙之間。所謂法身(Dharmakaya),解釋甚多,用非佛教的術語來說,或可把它看成是釋迦的一種「靈體」。

大乘不單把釋迦予以神化,且也製造了其它的許多諸佛,其數目多如恆河沙數。再者,大乘也引進了一種菩薩信仰,以為在宇宙中有許多菩薩存在,予人以幸福快樂。總言之,自從大乘佛教興起後,佛教遂變成了多佛、多菩薩以及多鬼神的「多神」崇拜了。大乘為何如此劇變?可能是為了應付滿足當時多神信仰的印度人的需要,以及大乘受了外來的宗教、哲學與思想影響所致。

我國是屬於大乘佛教範圍。

佛教徒所敬拜的對象分類如下,約可分成佛部、菩薩部、明王部、天部、眷屬部等五類。

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後被神化。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

菩薩部

「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逐漸起了變化,被予以神化,成為敬拜對象。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葯上菩薩、藥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

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

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於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

在台灣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廟,還供有關公、媽祖、呂純陽、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張天師、太上老君……等與道教及民間信仰有關的神明,讓人膜拜。

這些塑像原與佛教無關,但為了適應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經濟收入起見,有些佛教寺廟也竟樂此不疲。

總而言之,佛教教義雖一直標榜無神,諸法因緣生,但它在大乘佛教中,卻變成了一個最複雜多端的多佛多菩薩、多神多鬼的「多神」信仰崇拜宗教。

釋迦牟尼領悟的一套人生哲理,盼望進入無靈魂無來生的境地,是無神論者,強調自力修行,盼望一天可以解脫,進入涅槃,不用再生,免去人生之苦。

而大乘八宗之祖印度宗教教龍樹首創阿彌陀佛思想以後。自立修行變成他力救法,其實是有本質之矛盾的。

所以原始佛教徒有」大乘非佛「之說,但可能大乘的有神觀更符合大眾需求,念佛,靠他力比守戒律容易,佛教已經演變成」禪凈雙修「的混合宗。


推薦閱讀:

TAG:基督教徒 | 大乘佛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