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苦集滅道(七)

想滅苦,就要滅掉渴愛;想要滅掉渴愛,就要觀察過患。

前文我曾經舉了一個吸毒的例子。首先,吸毒是有感官上的快感的,所以會有人沉迷其中;如果吸毒沒有快感,自然也不會有人沉迷,比如吸食沙子就沒有快感,所以我幾乎沒見過有誰吸食沙子的。其次,吸毒是會上癮的,也就是說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迷戀上吸毒的感受,這就是渴愛。再次,吸毒獲得的滿足並不是永恆的,而是會消失的。最後,當毒品帶來的滿足徹底消失後,由於毒癮的存在,吸毒者開始感受心靈上的煎熬,並且在這煎熬的驅使下去做出一些行為,試圖滿足自己,這就是苦。

在這個過程中,能讓人沉迷的感官快感,在佛教中被定義成「樂味」;而因樂味而形成渴愛,渴愛在事物的變異、變易過程中最終產生苦的這個事實,在佛教中被定義成「過患」;事物的變異、變易的特性,被稱為「無常」。

樂味和過患,是佛教中極其重要的兩個概念。重要到什麼程度呢?世尊因遍知五取蘊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厭離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聲聞阿羅漢因遍知五取蘊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厭離而成就究竟解脫;初果法眼凈見道後,每天的修行就是不斷的觀察五取蘊的樂味和過患。不過,後文會詳細的闡述這個事情,這裡暫且先擱置起來。

世間中任何一種可以導致感官快感的行為,都滿足這個模型,即:因為「無明(不知苦集滅道)」而對「樂味」沉迷,形成「渴愛(上癮)」;然後由於「無常」,「渴愛」會形成「苦(癮發作)」;這個必然會導致苦的流程,就是「過患」;而如實的觀察到過患後,渴愛就會逐漸削弱乃至消失,這就是「厭離」。

因此,如果你毫不懈怠的對每一種感官快感都按照這個模型進行如實的、細緻的考察,那麼你很快就會遠離它們,即對這些行為不再產生興趣。甚至,如果你的總結歸納和自我學習的能力非常的彪悍,那麼你也可以從觀察行為中證得無我,即對集起和滅沒有了當下的認知,從而直接法眼凈證得初果。這是通往解脫的三個路徑之一——無願心解脫。

不過,我個人認為大多數人其實是很難光從觀察苦而直接解脫的。其實解脫的原理就是觀察到五取蘊無常、苦、無我的三個特性,而苦只是其中的一個特性。雖然這三個特性是有關聯的,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還是需要對其他兩個特性進行專門的學習和觀察,更有效率一些。但是通過觀察苦,理論上可以大大的降低修習禪定的難度,因為很多人修習禪定,一坐下來慾念亂飛;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定力(注意力)不夠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欲貪的過患。而通過觀察五取蘊過患,可以很直接的秒殺掉欲貪,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定力的專項訓練,會很容易證得初禪,因為欲貪和嗔已經被搞得差不多了。這段文字內容是後話,暫且擱置。

根據苦形成的模型去觀察一切行為,可以從比較明顯的現象開始。吸毒很明顯,但是並不是大家都要去吸毒。如果你抽煙,可以從抽煙開始觀察;如果你喝酒,也可以從喝酒開始觀察;如果你燙頭……當然,明顯的觀察完了,要觀察一些不明顯的,最終所有的行為都要觀察。甚至,你從工位起來上廁所,你都要觀察思考為什麼當廁所沒坑時候你會很不爽。

不過,這裡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見解,你不會從這個觀察中獲得利益,從而你沒有動力把這種觀察堅持下去。所以,我們還是從正見開始吧。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