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苦集滅道(六)

世尊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修行者,四聖諦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方案。與大多數人的理解不同的是,佛法是一個極其理性、非常較真的一個方法。本系列文字截至現在,還沒有詳細的深入說明四聖諦的根基——緣起法。不過,希望讀者能抱著一個理性較真的態度去對待佛法,這樣才能真正的搞出有實際好處的成果出來。

世尊認為一切都是苦的,並且這苦本質上就是渴愛的體現。因此,很自然的,滅苦就是滅掉渴愛,這就是滅諦。滅諦恐怕是佛教備受爭議的起源之一,因為大家普遍喜歡生生不息的生機盎然,可你佛教搞個無欲無求沒有人味也就算了,居然還想把自己生生世世的滅盡,黑暗!極端!與我們的審美嚴重違背!也不是大家想要的結果!這是不對的!

其實,一切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對和錯,對和錯只是在特定的視角下對某個觀點的一種衡量,而並不是所有人的視角都是一致的,因此看待不同觀點時候,首先要盡量了解對立觀點的視角是什麼樣的,並且要學會暫且放下自己的視角。這樣才能真正的了解到新的東西,避免坐井觀天。所以,先不要以自己的視角去批判世尊的滅諦,暫時放下先入為主的想法,看看世尊究竟說了什麼吧。

世尊在追溯苦形成的根本原因後,定義了「無明」這樣一個概念,即「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苦滅道跡」。對大多數未曾接觸過佛法的人而言,「不知苦」是一個常見的狀態:如果你並不認為世間是苦,那麼你當然不會認同滅諦。但,對於一個能夠洞悉到一切都是苦的修行者而言,滅諦簡直就是理所當然的。人生或者說輪迴就靠著渴愛維繫著,而渴愛必然導致苦;滅苦就是滅渴愛,滅了渴愛,輪迴自然就不成立了,一切也就滅盡無餘了。

想要知苦,就要在平時的時候養成思索前因後果的習慣。首先,要在渴愛形成的時候了知:像這樣就是渴愛;然後要在苦形成的時候了知:像這樣的就是苦;等待對渴愛和苦的判斷非常熟練了以後,你就可以嘗試觀察渴愛和苦的必然關聯。比如你可以在任何愁、悲、苦、憂、絕望等等負面情緒產生時,第一時間捕捉到,然後追溯這種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最終你會發現,一切負面情緒的形成根源,都是因為渴愛的不能滿足。什麼是實修?這就是實修。當你接受了世尊的說法,並開始自己驗證的時候,意味著你已經是一個佛教的修行者了。

這裡要插入一個非常有用的常識。佛教是一個方法,所以除了描述原理,當然也有實踐的部分。所有實踐的部分,都被收錄在經藏·長部·大品·念住大經中,所以站在實踐的角度這一部經就夠了。不過事實上當你實踐的時候,有很多定義你是暫時並不能明確含義的,也有很多原理你暫時也是不清楚的,所以你還要去其他經文中找相關的資料。

對滅諦是否認可是一個分界點。一旦真正的接受認可了滅諦,意味著以厭、離貪、滅為目的的修行即將開始;同時,在大眾眼中,一個不思進取的消極厭世者也就此誕生了。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