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中國孩子缺少的教育,不是性教育,而是生死教育!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

提起生命,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敬畏;

而提到死亡,大多數人都會心驚膽戰。

中國是個對死亡特別忌諱的國家,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死亡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談,「死」這個字眼,實在忌諱!

不能直接說「死」,要說「沒了」「逝世」,皇帝是「駕崩」「薨」;

過年過節有這樣那樣的忌諱避免觸及「死亡」的字眼;

好事成雙、三五成群、就是不能「不三不四」,「4」同「死」,我們都會刻意避免這樣的數字……

這些都在潛意識中告訴我們:「死亡」太可怕了,連諧音都不要提及。

對比一些有信仰地區對於死亡的哀悼與憧憬,「好好告別」,在中國的文化里顯得分外不被重視。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

《易經》有云:「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意思是說:人從哪裡來,還回到哪裡去。

莊子以為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怎麼生,怎麼死。莊子的《逍遙遊》其實是詩化地講死亡。

中國人的生死哲學

一般而言,所謂人生,包括生命與生活兩大方面。

生命是人生的存在方面,指生命體的存活過程;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方面,是人們當下的活動與感覺……

我國著名生死哲學家鄭曉江教授,在其耗時25年完成的著作《中國生死智慧》中,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先賢哲人的生死態度。

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內核是生命哲學,它既是儒學的核心,更是道家、道教及佛學的主要論題,形成了中國人生哲學鮮明的特色。

在人生中的生活與生命的兩個向度中,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主要偏重於生命而忽略生活,而現代人的問題則在於只見生活而不顧生命的層面。

所以,生死哲學就是在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門不僅重視人之生活,也重視人類之生命;不僅僅重視人之「生」,而且重視人之「死」的學科。

外察世界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用iMac顛覆了電腦,用Pixar顛覆了電影,用iPod顛覆了音樂,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喬布斯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因為17歲時,死亡教育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

所以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啟迪多元思維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早在1948年就研究了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她經研究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程度不一,應該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發展階段,有差異的談論死亡。

朦朧期: 0-4歲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對「分離焦慮」等物理空間上的分離而產生的情緒反應,也很少主動提出對於死亡的疑問。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不應該主動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時候與孩子談起死亡,反而會適得其反,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感受期: 5-9歲

學齡前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但出於好奇等原因,經常會問及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面對這類問題,家長不應該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應該坦然回答不躲閃。

家長的坦然會讓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家長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時,就有可能把死亡這個概念和可怕的東西聯繫起來,進而讓孩子心裡產生恐懼。

發展-成熟期: 9-18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隨著邏輯思維和認知能力的飛速發展,逐漸對死亡有了成熟的認識,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這時家長不應該通過編造的童話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將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引申到對「意義」「價值感」的追求之上。

正心正舉

生死教育是生命人文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生命教育乃是一種全人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於,通過認知生命本質,實現生命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我自己」,都能最終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即把生命中的愛和亮點全部展現出來,為社會、為人間煥發出自己獨有的美麗光彩。

生命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長度,即壽命的長短;

生命的社會屬性即社會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寬度,它是以文化為內核和根基,從零開始不斷拓展的;

生命的精神屬性即精神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高度,它並非純粹指人在成功的順境中所能達到的高度,人在失敗的逆境中所處的低谷,因為生命的深刻體驗和靈性的深層次激發,也構成了富有意義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生命長度、生命寬度和生命高度統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人的生命終極價值,也即個體生命「我之為我」的生命亮點。

撥迷見智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冉克雷維說:「提早認識死亡才會深刻人生。」

蒙田說:「預前考慮死亡就是預先考慮自由。」

薩瓦特爾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開啟自在之門

有一本關於死亡話題的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雖然是給孩子看的書,但是對於成年人也充滿著生命啟迪意義。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春天變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變成秋天,你也不害怕。

這是自然的變化。

那麼,你為什麼要害怕這個死的季節呢?

有一樣東西比樹更強。這就是生命。

它將永存,我們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活過,是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是為了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是為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為了看到四季。

難道這還不夠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