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渦蟲與石峁新發現的石雕「龍」形圖案

(注: 這是一篇民科短文(霧),我現在自我感覺可能性很小,大概是開下腦洞而已吧哈哈)

正文:

近來考古工作者披露了陝西省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台地點大台基南護牆出土的一些雕刻精美、以往罕見的石雕①。其中一條形石砌磚側面雕刻兩條動物(圖一)。這種常被認為是龍或蛇的圖案,可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一種圖騰崇拜。其形狀和聞名於世的二里頭遺址墓葬2002VM3出土的「綠松石龍」非常相似,年代上可能早於後者。研究學者多把它看做是「對剖」的龍圖案。但如果不把它和後世的青銅器上同樣分解的對剖的獸面紋密切聯繫,在自然界中尋找這種雙目在同一平面上,頭呈三角形,無足無角、呈蛇形的動物,筆者發現和它類似的渦蟲這種生物,只是其形體小得多罷了(圖二、三)。渦蟲常常只有厘米量級,長的可至10厘米。古人在山泉溪流取水的時候應該會發現這種長相奇特生物。更為重要的是,渦蟲神奇的切斷後能再生的功能可能會引起古人極大的興趣並感到奇異,甚至可能認為其有不死的能力,引之為圖騰神靈。

圖一 皇城台大台基南護牆出土石雕(來源:文博中國)

圖二 渦蟲(種屬不知)(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圖三 體型較大的笄蛭渦蟲(圖片來源網路)

渦蟲是一類體型較小的無脊椎動物,生物學上歸為扁形動物門,其兩側對稱,通過動物體的中央軸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很是奇特。早在9世紀中期,唐代文學家段成式就在其編撰的《酉陽雜姐》中記載了當時稱為「土蟲」或稱「度古」的一類渦蟲,其體背成黑黃色,容易斷成幾段。這也是世界上關於渦蟲最早的記錄。最神奇的是渦蟲具有極強的再生能力,如果在實驗培養條件下將其身體切成1/ 279一 1/ 1500段,每一小段都能再生成一個完整的新個體,這種特性使其在生物學和遺傳學上備受關注。我國的淡水渦蟲目前已知有10屬21種及1未定種,它的典型代表——東亞三角頭渦蟲(Dugesia japonica),體長一般10~15毫米,體寬2~2.5毫米,頭為三角形,有眼一對; 體前較鈍, 尾部較尖。其既能耐冷又能耐熱, 一般終年生活於0 ~ 20 ℃的泉溪中。本種是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和海參威一帶最常見東亞第一大種淡水渦蟲②。

細緻對比石峁皇城台新近發現的石雕,可以看出這兩條彎曲,頭部對稱呈三角形的動物圖案與渦蟲相似。石峁遺址主體屬老虎山文化前期偏晚到後期階段,城址初建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下限已進入二里頭文化早期階段③。石峁石城的年代進入夏紀年範圍,它和當時地處中原的夏王朝應當發生過聯繫,這種龍形或蟲形圖案應該是受其影響。對於夏代史的研究,我國現代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先生曾有著名的論斷,說「禹是一條蟲」。當然這根據《說文釋「禹」為「蟲」推斷而來的關於夏朝開國君王大禹的結論似乎不怎麼可靠,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贊成,但在目前可入夏紀年範圍的遺址中屢屢發現這類似龍似蟲的圖案,卻也值得重視和反思。而古人創造的「龍」,既可能根據現實中存在的蛇、鱷魚,說來源於渦蟲這種「蟲」也未嘗不可。


參考文獻:

[1]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台地點發現精美石雕.中國文物信息網,2018-12-28.(kaogu.cssn.cn/zwb/xccz/

[2]陳廣文,呂九全,馬金友,李景奎,劉德增.我國的淡水渦蟲[J].生物學通報,2000(07):11-13+48.

[3]邵晶.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J].考古與文物,2016(04):102-108.

推薦閱讀:

TAG:中國考古 | 夏商周考古 | 民間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