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因緣說起(三):為何無常

十二因緣法可將一切解釋得清清楚楚。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南傳、漢傳、藏傳,無論各宗各派,都可以統一的解釋清楚,是佛教的根本智慧。

十二因緣法可以為你打開一座通往智慧的大門!

本片為第三講,重點解析無常的原理,看清世間的無常變化過程。

這裡是分享的視頻課件講解(強烈推薦)

【悟道人R】從十二因緣說起(三):為何無常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下面是視頻的圖文內容

之前分享了十二因緣,將十二因緣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世間萬物的由來(無明、行、識、名色),因緣流轉的現在(名色、入、觸、受、愛、取、有),以及無常的未來(生、老死)。並且強調了其中的中間階段——因緣流轉,是十二因緣的核心內容。

上一講將第一個階段,通過因緣流轉進行了詳細地解釋。我們會發現,世間萬物逐漸變化的形成過程,恰好是經過無數次的因緣流轉而逐漸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深刻地看到了行與識的相互關係:行為會形成認識,而認識會指導行為。通過這種關係我們會看到,無明其實就是這個認識。因為我們有這個認識,所以它就是無明,來指導著我們的行為。並且我們也看到眾生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是認識的差異。如果把這些認識全都去除的話,那人與人之間、眾生與眾生之間,實際上就沒有任何分別了。而這個沒有分別的底色,恰好就是本來面目,就是空性,就是佛性。

而我們今天這一講,是來說一說十二因緣的第三個階段——從生到老死的過程。一個事物從生到老死的過程,也是通過不斷的變化,逐漸演變而成的。而一個一個的變化恰好又是十二因緣的中間過程——因緣流轉的過程。

之前已經重複過很多遍了,不過這裡再解釋一下。名色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各種各樣的事物(色聲香味觸法);(入)進入到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識)時;(觸)它就形成了接觸;(受)接觸之後就產生了感受,而這個感受我們會區分好受與難受;(愛)好受的會愛,難受的會厭;(取)愛的會貪,會想要,厭的會離,會不想要;(有)有貪的想法的,就會指導貪的行為,有離的想法的,就會指導離的行為;(生、名色)而因為有行為,這個事物本身就會發生改變。

而在這個過程中,從外到內的邊界處,「識」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第一次起作用是在形成感受的時候,我們要拿感受跟我們歷史感受的經驗去進行比較:去比一比,是好受還是難受?或者比一比,它是符合我認識的,還是不符合我認識的?比較之後,我們內心會有這種感受:是愉快還是不愉快?是愛還是厭?而這種感受我們會記下來,會更新我們的知識,會更新我們的認識。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們會指導行為。而具體的行為來自於哪裡?也是來自於我們的知識庫。有了行為之後發生改變,我們去檢驗,檢驗一下這個行為:比如說我們想要的行為,是不是實現了我的想要?如果實現了,我們就記下來,這是我們的經驗;如果沒有實現,我們也會記下來,這是我們的教訓。

人的思維實際上就是這樣,而便於理解,我們再來舉一些例子。

最簡單的還是吃的例子。上一講也提到過,一個人,他飲食的喜好跟他飲食的經歷是有關係的。當他吃到一個好吃的,飲食的經驗就提高了;提高之後可能以前愛吃的就變得不愛吃了——這個變得不愛吃了,就是以前飲食喜好的老死。當一個新的事物出現的時候,它的感受優於我以前感受的經驗,那麼我以前的經驗,以及我以前經驗所對應的事物,在我的生活中就會由生走向老死。以前一個禮拜我要吃兩回的東西,後來呢,就不怎麼吃了。這個東西,以前在我生活中可能一個禮拜要出現過兩次,後來它出現的頻率就逐漸降低了,直到它不出現了——實際上就是從生到老死的過程。

還有我們的興趣愛好,其實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小孩,還不會走路呢,父母還抱著的時候,他們有一天突然發現,誒?這個燈怎麼有時候亮,有時候滅。而且發現,燈的亮與滅,跟牆上的那個大鈕有關係——我按一下它就亮了,再按一下它就滅了——太有意思了!沒想到還有這麼奇妙的事情發生。但是這件事情,對於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上了學的孩子,或者說對於我們大人,肯定不會覺得有意思。為什麼?這是生活常識嘛!因為這就是自然而然的,理所應當的。我開燈,那燈自然就會亮,關燈自然就會滅。但對於一個孩子,他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他不會這麼想,他會覺得很新奇。為什麼呢?當他熟識的時候,他內心的感受就不一樣了。雖然這個事物還是那個事物,這個燈還是那個燈,開關還是那個開關,但是他內心新奇的感受已經不存在了。為什麼?因為它的認識發生了改變。

作為我們其他的興趣愛好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當一個事物我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新奇,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體驗。但是當這種體驗不斷地被熟識之後,我們內心的感受也就會不斷地下降。當我們內心的感受不斷地下降的時候,我們對它抓取的慾望就會降低,也會導致我們抓取的行為會變得越來越少。那這個事物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也就會從頻繁走向不頻繁,逐漸走向消失。

剛才說的是興趣愛好,下面我再說一下,絕大多數人更能切身體會,更能感同身受的例子。什麼呢?那就是愛情。

我相信所有人都經歷過愛情,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有過婚姻的,所以對這個事情都會有很深刻的理解。那麼回顧一下,比如一個男孩,他身邊出現一個女孩,那時候青春懵懂,這個姑娘非常的好看,給了他不一樣的感覺。相貌(名色)映入(入)眼帘之後(觸),他跟以前見過的姑娘的相貌一比,哎呀,(受)這個好看啊!好看,喜歡(愛);喜歡怎麼辦?還想多看幾眼(取);怎麼多看?當然希望能夠多接觸(取);多接觸,怎麼辦?爭取能夠交朋友嘛(取);怎麼交朋友呢?也不知道怎麼追,也沒什麼經驗。(有)試唄!可能那時候比較青澀,但無論用什麼方法,趕巧雙方感覺還不錯,通過幾種追求的方式就追到手了(生)。這個女朋友呢,從一開始沒有就變成了有,就生出來了。

有了女朋友之後呢,就開始交往。隨著接觸的增多,對這個女孩的認識就變得更加全面了。會發現她性格方面的點點滴滴,還有喜好方面的點點滴滴。有些方面覺得還是不錯的,沒想到我們還有共同的愛好,他就感覺很有緣分;但是也有不愉快的地方,我想這樣她怎麼老想那樣呢,老跟我對著干,時間長了都會想,我們倆到底合適不合適?這姑娘確實好看,但是有些方面怎麼讓我這麼難受?那麼,如果好受的方面比較多的,難受方面是還可以容忍的,可以妥協的,可能他們相處的時間都會長一些,最長就會走入婚姻的殿堂;但如果難受的地方讓他實在無法忍受,兩個人也就分開了,再找下一個。

能走入婚姻殿堂的,也有這麼一句俗話,叫做「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為什麼這麼說?先說這個姑娘能夠走進婚姻的殿堂,可能因為當時好看,性格也好,脾氣也相合,還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且無論遇到什麼事,想法都一致——就感覺真是天生一對,當時如膠似漆,天天黏在一起,戀愛談得非常的火熱。但是無論戀愛談到什麼程度,當兩人相處時間長了,尤其進入了婚姻的殿堂,這種感覺啊(實際上感覺本身並沒有變化,但是我們對感覺的記憶會發生變化,我們會從新鮮變到熟識),這個心理的感受恰好就是,實際的感受跟我們歷史經驗相比較的好受程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受程度。當一個事物很熟識的時候,(受)即使讓我們很舒服,我們也會覺得這個舒服是理所應當的,好受的程度就會降低;好受的程度降低,(愛)愛的感覺就會降低;當愛的感覺降低了之後,(取)想抓取的心理就會降低;想抓取的心理降低之後,(有)所指導的抓取的行為就會降低,就會減少。所以老夫老妻他們就會有一種感受,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對方不愛我了:以前對我怎麼怎麼著;現在呢,都沒有了。本質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熟了,感受降低了,行為降低了,但其實兩個人都沒有變。我們要看清這一點,愛情會因為熟識而發生變化,這是正常的。

在婚姻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實際的情況,如果你沒有看清的話,婚姻可能就會出現狀況。比如說七年之癢,一個人如果追求內心強烈感受的慾望太強,因為他的熟識,他內心的這種激烈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可能婚姻就會變得不穩定。但是你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無論什麼樣的刺激都是短暫的,它都是由生到老死的一個變化過程。尤其這種重大的選擇,你不能拿一個老的事物跟一個新的事物去比,這樣比是盲目的。你要知道,一個新的事物也變老的時候再跟老的事物去比哪個是合適的,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維持一個比較良好的婚姻關係,一方面雙方應該多做一些讓對方新奇的事情;再一個,自己要清楚地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這種新奇的感受都是短暫的。今天是講到這裡了,所以也是有感而發。

總之,世間萬物不斷地變化,從出現,到不穩定,到逐漸消亡,其本質就是因為認識在發生改變;認識發生了改變之後,我們的心理的感受程度就發生了改變;感受程度發生了改變之後,我們抓取的慾望就會發生改變;從而我們指導的行為就會發生改變;從而就影響了外界,外界的事物也都發生了改變——也就形成了從生到老死的過程。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

原創:悟道人R,2019年3月14日於北京


關注公眾號,進入智慧的大門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宗教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