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今年第一高分國產劇,戳破中國家庭最大謊言

專欄作者 | 碗仔

有沒有那麼一刻,你懷疑自己不是爸媽親生的?

我在網上看到這個問題,發到群里。

沒想到,很多人有共鳴。

老 D 說,10 歲,她就被媽媽逼著幫弟弟洗衣服。

美其名曰:「女孩要學會做家務,以後才能照顧好丈夫」。

為了生弟弟,爸爸把她的名字改成 「招娣」(諧音:招弟)。

「我生來似乎就是為了別人而存在」。

父母總說,他們是最愛我們的人。

但其實,他們的愛,都是有優先順序的

01

「你是女孩,早晚都要嫁人,

是別人家的人」

這段時間最火的一部劇,可能就是《都挺好》了。

蘇家小女兒明玉,高三那年想報名培訓班考清華,需要 1000 塊。

母親心疼錢,讓年級前 10 的她去讀免費的師範學院。

「一個女孩子,上這麼好的學校有什麼用?」

明玉不同意。

母親又提出另一個辦法 —— 打工,

更省錢。

她還是不同意。

母親不耐煩了:「把你生下來養這麼大,我們容易嗎?」

她不明白,

為什麼大哥去美國留學,母親把她的房間賣了也要支持?

為什麼二哥想去旅遊,母親毫不猶豫地免費贊助他 2000 塊?

為什麼二哥不學無術,母親都要找人托關係花錢給他買學位,買工作?

而自己,只想讀個好大學都不可以?

原因只有一個:

她是女孩。

因為是女孩,你有義務包攬家務活,包括幫哥哥洗衣服。

因為是女孩,遲早要嫁人,反正「你的孩子,未來不是我們家的姓」,把你養大就不錯了。

你還奢望我們花錢供你上大學?浪費錢!

家裡的天平早已失衡。

大哥最受寵,二哥嘴甜,也深得母親疼愛。

從小,哥哥們都不用幹家務活,連端菜,母親都捨不得讓他們動手。

哥哥們洗碗,母親直誇:「我兒子真棒」,

她做飯掃地擦桌子,母親責備:「怎麼不把碗洗了?」

飯桌上,母親總是把最好的雞腿夾給倆兒子。

成年,二哥結婚,母親主動把家裡的第二間房賣了,給他買房、裝修、辦酒席,一樣不落。

唯獨明玉,與全家決裂,沒用家裡一分錢。

那年,她才 18 歲。

重男輕女,中國家庭最典型的偏心方式。

這部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追呢?

因為演出了多少女兒的心聲。

02

「你是大的,就該讓著弟弟妹妹」

比重男輕女更可惡的是,父母偏心還有一個萬年不變的借口:

你是大的,就該讓著弟弟妹妹。

我曾看過《少年說》,裡面有一幕,讓我真心心疼那些還處於童年期的孩子。

站在台上的女孩,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控訴」 爸爸:

「我有一個妹妹,她特別喜歡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時候,她就會跑到爸爸那裡去告狀。爸爸聽了妹妹的話之後,二話不說就來教訓我。」

女孩泣不成聲:「爸爸,你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爸爸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做得沒毛病,反過來教訓女兒:

「你沒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你是姐姐,讓著點妹妹難道不應該嗎?」

言下之意,「古人都這麼做,我何錯之有?」

女孩激動反駁:「為什麼每次都是她做錯,卻要讓我道歉?」

爸爸不為所動:「她小她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

「可我每次都讓她,讓著讓著她就習慣了,認為不管怎麼欺負我,你們都不會說她!」

爸爸依舊堅持:「還是剛才那句話,畢竟她小嘛!」

頑固的樣子,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因為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要處處忍讓?

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就得無條件付出、犧牲?

憑什麼?

即使做錯事情的明明是他們,也是作為老大的我們的錯?

真是非不分。

最後,陳銘都看不下去,評價道:「其實孩子有時候不是不願意讓著比自己小的弟妹,只是抱怨為什麼沒有一個規則上的公平?孔融讓梨的前提,也是梨在孔融的手裡啊……」

作為孩子,我們只想被公平對待,但父母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還搬出一套一套的道理,當做自己不作為的擋箭牌。

03

成年後,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未被滿足的永遠掙扎

父母意識不到自己偏心,家庭關係畸形維繫。

《都挺好》這部劇,成年後的二哥,一直花錢如流水,錢不夠就找母親借。

最瘋狂的一個月,他從父母存了大半輩子的積蓄和養老金里,

拿了 6000 塊,而父母只花了,

600 塊。

但,他從不覺得自己有何不妥。

反正,「那是我媽給我的」 「父母偏心那是他們的問題,與我何干?」。

到頭來,花父母錢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真吸血鬼。

大哥呢?

只會指責弟弟妹妹「我對他們太失望了」,

因為,母親去世時,倆人都不在身邊。

可他自己呢?

出國 10 年,還不是一次也沒回家。

嘴上說擔負著給蘇家爭光的重任,理所當然地不用照顧父母。

他的失望還不止於此。

動不動就指責妹妹 「對家裡不管不問,對明玉太失望了」,

電話遠程盡孝 「你天天讓爸吃外賣,我對你真的太失望了」,

他就沒對自己失望過。

真甩手掌柜。

而那個一直被忽視,被拋棄的明玉呢?

母親去世前,她幾乎不與家裡人來往,

母親去世後,她從未流露過一絲悲傷的神情。

大哥說:「你說起咱媽,就像是在說別人家的事」。

同事眼裡的她,心狠手辣。

就連為公司工作多年的員工,因裁員問題向她求情,

她卻毫無情面地直接裁掉。

渾身有刺,冷漠又強硬。

父母一碗水不端平,其實是害了好幾個孩子。

臨床心理學家 Ellen Weber Libby 說:「如果父母的天平持續集中在某個孩子身上,很容易讓他的未來產生巨大變化」。

被偏愛的孩子,早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

他們有恃無恐,把別人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滿足自己。

實際上,被父母長期捧在手心裡的他們,從未獨立過。

一旦家人離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自卑心理如期而至。

但,由於自大慣了,無法接受自卑,便把它轉移到別人身上,變本加厲傷害別人。

正如二哥,在母親羽翼的庇護下,享受半生的撒嬌好命。

母親去世,要出力幫妻子解決煩心事時,也只能撒嬌。

否則,以暴制暴。

而那些被冷落的子女,從小就深刻體會到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被愛的」。

為了博得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大多數人掙扎在 「渴望愛與被愛」 的漩渦。

因為,從 2 歲起,他們就懂得察言觀色

就像明玉,一邊是原生家庭的捆綁,一邊是自己的自尊,剪不斷理還亂。

父母偏心是最深的傷害,輕則性格缺陷,重則抑鬱自殺。

我們都期待父母承認自己的過錯,期待父母還是愛我的。

可是,當我們慢慢長大,才深刻體會,所謂的愛,都是我幻想出來的。

人性,終歸醜陋。

04

最好的父母是

「無論你是誰,我都會愛你,始終如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弗蘭克·蘇洛威(Frank Sulloway)在《天生反叛》一書中寫到:父母偏心,是希望通過繁衍後代來複制自己的生物學自戀情結。

因為,最具優勢、最健康的後代,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把家族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但,這種親子關係是功利的。

因為你成績好,因為你彈鋼琴棒,因為你養兒防老,所以我才愛你。

真悲哀。

父母與子女最健康的關係應該是,「無論你是誰,我都會愛你」。

看過韓劇《請回答 1998 》的人都知道,德善是家裡的老二。上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姐姐,下有一個獨子弟弟。

毫不起眼的德善,成了被忽略的孩子。

家裡有好吃的先給姐姐和弟弟,每年生日,都只能在姐姐過完之後,蛋糕上拔掉 3 支蠟燭繼續慶祝。她每次都說想過自己的生日,父母卻覺得姐妹倆的出生就差 3 天,幹嘛要過兩次?

德善以為,「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心思敏感又細膩。

有一次,她終於忍不住大哭:

「為什麼就對我這樣?我好欺負嗎?

我是可以隨便對待也無所謂的人嗎?」

德善爸爸驚呆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女兒。

他在巷子等德善回來,與德善坐在木板凳上,送給她一個生日蛋糕,為她過自己的生日。

爸爸說:「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當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我女兒長得這麼好,什麼時候,成了這麼美麗的姑娘,還上了電視,漂漂亮亮地化妝......」

德善哭了,原來,爸爸的心是柔軟的啊。

我想起一句話:「與其說母愛或父愛是天生的,我更願意相信父母之愛是一種需要努力、進化、被教育而完成的高級感情。」

多希望,我們的父母,可以像德善爸爸一樣,重新審視自己。

多希望,我們能夠像德善般,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愛。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

而不是黑白不分、強調忍讓,更不是在爭吵面前無所作為,直接甩一句「大的應該讓著小的」或「你是女孩,怎麼能和弟弟/哥哥比呢?」

這不是我們的錯,是父母在偷懶,不願意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事情,理解孩子。

你們可知道,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平衡與平等的家庭里,會變得自信。

接受孩子的不同,讓我們的特點、性格、相貌、變得不可複製,獨一無二。

許久之前,我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粉上了胡可。

因為,當安吉搶了小魚兒的玩具,胡可沒有說:「你比他大,要讓著弟弟」,而是先制止倆人,然後仔細詢問誰先拿到的,先拿到的人玩,制定清晰、公平公正的界限和規矩。

一場爭吵下來,孩子就不會有負面情緒。

而對於從小就被忽略的成年人來說,能怎麼辦呢?

或許,正如明玉的自白:「你可以選擇原諒,但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但,要記住的是,是否要原諒,是否要和解?

沒有一定的答案,只有你內心是否真正同意。

願你最後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怪圈,願每一個父母都擺好愛的天平,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推薦閱讀:

TAG:都挺好(電視劇) | 原生家庭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