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在儒家是否是第一位?

我們日常所了解的儒家幾乎都是道德教育,培養人的道德品質,那麼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可以說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呢?


當然不是了。

反覆說了,儒學的最高價值是仁,不管是夫子的禮治,還是德治什麼的,都屬於行仁之用,也就是用來實現仁道理想的方法。

傳統中國是熟人社會,所以要用德治,不過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文治,我曾總結說,文治是仁義約於內,禮樂約於外。也就是通過君子的垂範、教化在人的內心植入仁義道德的約束。

而且,教化雖然是儒學的重要的手段,但教化之前還有一個垂範更重要,也就是君子要以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來帶動民眾向善,即以垂範來展示有一種美好叫做君子、叫做善,讓人心生嚮往,讓人感到溫暖、感到舒適。

也就是說儒學重視秩序,只不過儒學的理想是將秩序建立在人心上,用仁義用善來進行軟約束,而不是法家用法、用暴力來進行外在的強制性約束。

至於,題主的印象乃在於儒學後世為全體中國人所服膺,而成傳統中國人的國家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儒學已經從君子垂範來帶動成為了社會背景、成為了社會常識,通過科舉進身更成為個人顯達的途徑,所以儒學出現異化。但今天顯然正是正本清源的時候,儒學重提垂範也是自然。


儒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情入手。

表面上是忠孝節義,其實這四項都是再說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因情而有仁德,而有禮樂教化。但後逐漸流於形式。

另一部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聖人之學唯在心學,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

如果從儒家開始修的話,參《論語》如何表情,參王陽明的《傳習錄》。

不要把儒家理解為行為規範,儒家借事,講情講心為主。


儒家的倫理道德,就是事實真相,唯一不變的東西。

為什麼要這麼做?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明智的人,當然選擇昌盛的結果和前因!


基本如此,但儒家也在不斷變化,孔子時代和朱熹時代、王陽明時代各有不同。


倫理道德只是實行「仁」的途徑


作為官學的儒家即儒教倫理道德是第一位的。

作為儒學的儒家,倫理道德不是第一位,仁才是。不過,這不準確,因為每個儒家先哲各有自己的感想,孔子成仁,孟子取義,董仲舒天人感應,朱熹天理人慾,王陽明的致良知,倫理道德在他們那裡只是手段。


正好在寫的論文有一部分同先秦諸子的思想有關,就過來答一下這個問題。不過以下的內容只是本人的看法,不代表其他,僅供參考。因為很多人在研究以前的思想理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用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去解讀古人的一些言論,這樣容易導致某種偏差。比如說孔子,你要是跟他講倫理道德在他們學派中是第一位,那他肯定是一臉茫然。準確來說,禮樂規範下等級分明的社會才是孔子所追求嚮往的,正如他對西周時期制禮作樂的周公十分推崇。但是像「倫理道德」這類說法,本身就是後人用的更多一些,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限制,在後人眼中看來的思想理論、核心重點,放在古人身上,可能只是人家信仰的一部分。所以這個問題,站在儒家學者的角度看的話,我覺得不是。


推薦閱讀:

TAG:儒學 | 倫理道德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