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如此的驚心動魄!

都江堰聚首傍城。五條河穿城而過,靈岩山矗立於城區,山水、城林、河堰相融。都江堰,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地閃爍在碧波蕩漾的岷江中游。彷彿一道永恆的風景,橫亘在巴蜀大地上。

「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余秋雨曾這樣毫無忌言地稱讚。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因屬都安縣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堰,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這座始建於公元3世紀的大型水利工程,利用江河出山口出的特殊地貌、水脈、水勢,僅僅用了「深淘灘,低作堰」這六個字,便馴服了大自然最為兇悍的水神,在幾千年的光陰里,為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提供了庇護和濡養。轟鳴洶湧的江水從李冰父子腳下流過。「上善若水,水山利萬物而不爭」說的大概就是這位蜀中太守吧。

都江堰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功能顯著,是世上迄今為止使用年限最長,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我國科技史上的豐碑。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題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李冰根據經歷幾載繪製出的水系圖譜,分析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楔形口子—寶瓶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寶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則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

而都江堰的飛沙堰以榪槎截流導流、卵石護岸、竹籠盛石築堤,按「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準則建成。在精密的計算之下,飛沙堰將岷江一分為二,江水四六分為內江與外江,外江用於泄洪,內江用於灌溉。內江河床比外江稍低,枯水期時,水往低處流,內江水比外江多,保證灌溉用水量;而當洪水來臨時,多餘的水量即從外外江流出,內江不會發生洪災。更精巧的是,飛沙堰還利用離心力將岷江泥沙的八分排向了外江。

通過飛沙堰的排洪排沙功能,寶瓶口的引水和控制進水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災」的功效,即解決了排於的問題,有保證了灌溉的水質,成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典範之作。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都江堰本身就是一個偉大思想的結晶:水能為患,水能為利。它的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等體系的完美協調,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充分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的智慧,都江堰在兩千多年的光陰里,穩穩噹噹地造福著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富庶之源。時至今日,灌溉面積已逾一千萬畝,同時也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江堰所代表的水文化特徵,展現出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諸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台」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是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動;數不勝數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文學作品,甚至還有由此延伸出來的水文學、水文物、水神等······都江堰帶著強烈的地域色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文化。

千百年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當那一江雪浪從岷山腳下飛瀉而下,從雲端奔來,千萬匹無羈無絆的白鬃烈馬忽然被都江堰套上了籠頭,編成了隊列,左規右距,聽憑調遣,服務於萬民。這裡彷彿是一個偉大的檢閱台,台上有一位偉大的司令官。這個偉大的檢閱台就是都江堰,而這個偉大的司令官就是李冰。兩千多年來,司令官所用的指揮旗上始終寫著:歲歲安瀾。

而都江堰作為「成都平原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境絕佳,地形多樣、平原、丘陵、低中高山齊備,地形地貌奇特、植被豐富,是岷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的重要神態屏障。位於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的高山湖泊—龍池,在密密的叢林間,有包括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被譽為「動物天然樂園」「野生植物基因庫」。同時還建有亞洲規模最大的杜鵑專類植物園和苔蘚園,是中科院全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五大基地之一。

都江堰以水的輕柔,青城山用山的硬朗,闡釋了深邃的道家文化中的「陰陽」與「虛實」之道。山水有道,都江堰人用自己順天之命的閑適生活態度,詮釋了最樸素的生活哲理: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徇道而生,徇道而存。


推薦閱讀:

TAG:都江堰景區 | 成都美食 | 九寨溝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