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域旅遊,如何叫好又叫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休閑旅遊日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旅遊熱下冷思考,不難發現,就旅遊業發展而言,資金、人才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規劃等方面都存在制約。作為文旅資源大省,山西擁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也位居全國前列。在景區游向全域旅遊升級的當下,如何搶抓機遇、盤活旅遊資源、實現產業發展轉變?

風光背後需深思

山西旅遊資源豐富,2016年旅遊

總收入突破4247億元,但產業發展仍有待提升

先看一組數據。2016年,山西省旅遊總收入4247.1億元,增長23.2%;接待國內旅遊者人數4.4億人次,增長23.1%;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數63萬人次,增長6.1%。

旅遊熱一目了然。但旅遊熱是一回事,老百姓滿意度是另一回事。

北京來的遊客小馬抱怨說,從臨汾包車去看壺口瀑布,路上往返4個多小時,景區停留總共不到30分鐘,「進了景區,除了瀑布,好吃好玩的啥也沒有。」

山西是文旅資源大省,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高居全國前列,宋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5%。此外,還有北嶽恆山、北武當山、峽谷絕壁太行山以及黃河、汾河等山水資源。

但業內人士卻稱,「山西旅遊業成功率很低,景區真正賺錢的並不多。」

「旅遊資源多,遊客滿意度卻還需提升,這折射的是景區營運水平不高、業態傳統單調、產業形不成規模等問題」,山西旅遊金融專家孫才仁說,「比如說,山西至今沒有一家旅遊上市公司。」

山西省旅遊發展委主任盛佃清坦言: 「山西旅遊業發展水平與豐厚的旅遊資源還不相稱,旅遊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也尚未完全發揮出來。」

「市場不缺錢,缺的是好觀念、好政策、好的操盤團隊。」山西省唯一一位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溪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增軍表示,「有人以為,搞旅遊就是有些資源,蓋點房子,招點商就行了。哪有那麼簡單!」呂增軍說,旅遊產業發展,既要轉變觀念,也要求操盤團隊具備科學、藝術、運營管理等綜合技能。

呂增軍開發的永濟神潭大峽谷風景區(水峪口古村),打破門票經濟,所有入駐古村商戶,3年內免房租;前山實行停車場、無線WIFI、古村門票、休閑區門票、演藝、電影、開水等八大免費政策。呂增軍介紹說,「目前,我們一家景區佔了永濟全市75%的客流,2016年遊客量達到339.2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2億元。」

「旅遊+」風口來臨

全域旅遊觀念統領,盤活旅遊資源、推動門

票經濟向全產業經濟轉變,或能實現後發趕超

在晉南,山西翼城縣歷山舜王坪,山西省第一條農村旅遊公路已鋪裝3.1公里。發展旅遊,路是先決條件。山西去年投資184億元,啟動建設全省農村旅遊公路4120公里。

「修這條路,我們動心了五六年,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有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一下子就實現了。」翼城縣委書記楊春權說,「發展旅遊,我們儘管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
他介紹說,在全域旅遊觀念統領下,縣裡11條道路因旅遊綜合資源而宜,分設自行車道、賽車道、步行登山道,兩個鎮的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一體規劃布局。

孫才仁認為,全域旅遊模式下,「旅遊目的地不再是單一的景點景區,風景就在路上,處處皆是風景;行政管理從單個部門轉變為黨政統籌;門票經濟要向全產業經濟轉變;遊客服務要向多元化綜合服務轉變。」

在太行大峽谷,長治市、壺關縣把原來分散的10家景區經營單位和3家賓館經營單位整合,由新組建的股份公司接管,實現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開發、統一品牌、統一經營。門票由10張變成1張,價格降了2/3,聘請有實力的文旅集團託管後,僅門票一項收入就增加了4倍。

盛佃清介紹,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文化旅遊打造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推動「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今年6月30日之前,五台山、平遙古城、雲岡石窟、壺口瀑布等149家景區景點將按「一景一策」完成體制機制改革,「引進戰略合作者參股投資或參與管理,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專業旅遊運營公司合作,實現專業化、公司化、市場化運作。」

「山西如果能搶抓『旅遊+』風口,一定能夠實現後發趕超。」孫才仁認為,升級版的旅遊業既是市場需求驅動型,又是投資創新引導型,還是資源稟賦支配型:「山西的資源稟賦如能充分發揮,保守估計,可推動旅遊業3—5年內實現5000億元直接收入,進而拉動1萬億元的經濟總量。」

創優環境巧施策

戰略支柱產業呼籲戰略支持,有關部門需整合資源,為企業解決投融資、用地、規劃等困難

「1000米的海拔,比市區高出200米,正好突破霧霾層」,太原東西兩山是出產黑金的地方,如今,呂增軍想要在距離市區十幾分鐘路程的東山小西溝里創造奇蹟,以旅遊開發統攬尾礦治理、荒山綠化、脫貧攻堅等諸多議題,以期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幾年,水峪口古村通過開發鄉村旅遊,已安置解決周圍村43家貧困戶97人就業,人均純收入由2000多元增加到了1.2萬多元,還帶動周邊種植、養殖、客棧、酒店5000多人創業、就業。

小西溝開發,呂增軍充滿期待,「旅遊投資大、回報慢,山上投一兩個億啥也看不出來。」他說,「戰略性支柱產業要有戰略性支持,省里如果把旅遊投資視作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和配套,那就更好了。」

雲丘山風景區董事長張連水表示,目前銀行貸款是用工業企業貸款評價指標操作旅遊信貸投放,景區引入資金困難。他建議,「政府協調政策性銀行,出台優惠政策,也許可以破解旅遊業融資難問題。」

楊春權認為,旅遊發展需要大的投融資平台,建議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在省經貿集團基礎上重組重整全省旅遊資源,構建「旅遊+」平台,也可騰出煤炭上市公司的殼換文旅資源,真正讓文旅資源擁有戰略支柱。呂增軍也建議,突破所有制組建各地旅遊集團,負責整合資源,解決投融資難題,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記者還了解到,旅遊開發存在土地、規劃、消防等制約因素。據悉,山西目前沒有旅遊土地的具體實施意見,「旅遊土地是掛在商業地價下,是最貴的地價,產權40年。」而旅遊的規劃評審,並不是旅遊部門牽頭,仍是住建規劃部門評審,「建設一個古民居,外牆必須要有保溫材料,必須要有8米寬的消防車通道,這明顯不符合旅遊產業發展規律。」相關從業人員表示。

 來源:人民日報


推薦閱讀: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