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佛教史(17)原始佛教的僧團制度

佛教最重要的概念是三寶,所謂佛、法、僧。

佛:指的是導師,指的是佛教的開創者,佛陀本人

法:指的是教法

僧:指的是僧迦,是聖弟子的團體。後來延伸為榜樣的和合眾,為僧團。

其次,僧團下,佛陀開始訂立戒律。戒指的是內心的持守,在家出家都可以遵守。但是律,指的是出家僧人遵守的法則,只能由出家人才能遵守。

為什麼要訂立戒律呢?據佛典記載,

有個富家弟子蘇陣那出家,他出家的時候,已經有妻子了。但是後來回家的時候,沒有經受住誘惑,所以就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情。於是佛陀為比丘訂立戒律。

隨著僧團擴大,越來越多僧人進入,所以戒律種類和數量也在逐步上升。

一般最著名的戒律,就是在家僧人需要遵守的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出家人還要遵守四依法,

指的是

1、著糞掃衣,糞掃衣指的是世俗人不要的,然後縫縫補補而成的衣服。

此乃世人所棄,無復任用,義同糞掃。論曰:一、體是賤物,離自貪著;二、不為王賊所貪,常得資身長道。又少欲省事,須濟形苦,故上士著之。

2、乞食

3、樹下坐,指的是不能坐在傢具、床上,而是住在樹下、石窟。當然可能因為印度氣候炎熱

4、服陳棄葯,指的是僧人生病不能用好葯,而是用腐朽的葯來治病

但是這個四依法,也不是必須執行。所以僧團就分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

保守派嚴格執行四依法,而改革派就主張沒有必要教條的執行。

當然,不同的僧眾,他的戒律不同。

比丘和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居士只需要守八關齋戒、十善等。而沙彌和沙彌尼要守十戒。

比丘尼還有八敬法,

一、即使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凈座請坐。

二、比丘尼不得在附近沒有比丘的地方,作三月的夏安居。

三、每半月的布薩與說波羅提木叉,比丘尼眾應派人至比丘眾中求教授與說戒之人。

四、夏安居結束,則當詣僧中,求自恣之人(自恣者,懺悔之法也)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歎。不可盡形違越。

五、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

六、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能得說尼之過。

七、式叉摩那(學法女)已學戒(六法也)應從眾僧求受大戒。

八、比丘尼,犯僧殘(罪名)應於半月中在二部之僧(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埵。

早期佛教傳法,一般隨便找到地方就待著,比如樹林、石窟等。等到後來出現僧迦藍以後,僧人在此地進行佛法的探討,禪修。

僧人還需要每個月在僧迦藍進行宣說戒律,在雨季安居最後一天,懺悔罪業。

此外僧團還要安居制度,所謂安居,指的是印度靠近熱帶地區,所以有專門的雨季,不便於行走。而且印度有很多蛇蟲,並且乞食也很不方便。

早期的時候,佛陀是沒有這個制度的,後來發生了比丘和世人發生爭吵。

當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當時,世尊未為諸比庫制定雨季安居。此處的諸比庫夏季、冬季、雨季盡皆遊行。

眾人忿怒、非難說:「為何諸沙門釋迦子冬季、夏季、雨季盡皆遊行,踐踏青草,以害一根之命,多殺小生命呢?諸外道們其教法惡說,亦顧此以求雨季安居,那些鳥類等亦顧此作巢樹頂,求雨季安居。然彼沙門釋迦子等不論冬季、夏季、雨季,盡皆遊行,踐踏青草,害一根之命,多殺小生命。」

諸比庫聞彼眾人忿怒、非難。當時,諸比庫以此事告知世尊,世尊說:「諸比庫!允許入雨安居。」

於是以後就出現了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在安居中,僧團會規定好僧人的行動範圍,這就是結界。安居的時候,主要用來研討佛法、宣說戒律等。

其次,對於阿羅漢和佛陀本人是否有區別。在《中阿含經》記載

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

兩者本身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但是在部派佛教時期,當時人認為,佛陀和阿羅漢是有區別的。他們認為,佛陀的解脫是最為徹底的,而阿羅漢斷除了煩惱和業,但是還存在習氣。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